《四聲、三十六字母、〈廣韻〉韻目今讀表》再申釋
本文關鍵詞: 類同原則 微調原則 有據(jù)原則 切韻家 禪母 出處:《古漢語研究》2013年04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四聲、三十六字母、《廣韻》二百零六韻是音韻學者、方言學者不可須臾離的術語。但其中有一定數(shù)量的字如何稱說,學界存在歧讀的現(xiàn)象,需要規(guī)范,因此我們制作,并發(fā)表了《四聲、三十六字母、〈廣韻〉韻目今讀表》。這個今讀表獲得了許多同道認可,但也有同道對個別字的讀音提出不同的看法。我們現(xiàn)將四聲、三十六字母、《廣韻》二百零六韻的定音工作總結為三原則,再作較詳細的申釋。
[Abstract]:Fourth sound, 36 letters, 206 rhyme is a phonology, dialectal scholars can not leave a moment of terminology, but there are a certain number of words how to say that there is a phenomenon of ambiguous reading, need to be standardized. So we made and published "four sounds, 36 letters," and "rhyme". This reading table has been recognized by many others. However, there are also different opinions on the pronunciation of individual words. We summarize the determination of four sounds, 36 letters and 206 rhymes into three principles, and then explain them in more detail.
【作者單位】: 杭州師范大學古典文獻研究中心;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分類號】:H113
【正文快照】: 一在口頭的教學和討論中,音韻學、方言學中常見的四聲、三十六字母、《廣韻》二百零六韻的二百四十六字的讀音中有若干字存在歧讀現(xiàn)象。科學術語要求形、音、義都應該是唯一的,如有歧異,就應該根據(jù)學理、歷史等,予以合理的規(guī)范,職是之故,我們撰寫了《四聲、三十六字母、〈廣韻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魯國堯;吳葆勤;;四聲、三十六字母、《廣韻》韻目今讀表[J];古漢語研究;2011年03期
2 無奇;;“上聲”的“上”讀音小議[J];語言研究;1982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蔡夢麒;;《說文》今讀審訂的標準問題[J];語文研究;2012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朱星;三十六字母略說[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1年01期
2 周夢賢;略談“三十六字母”的古今語音關系(上)[J];語文建設;1962年02期
3 ;“古代語音和古書的讀音”復習要點[J];中文自修;1994年04期
4 周夢賢;略談“三十六字母”的古今語音關系(下)[J];語文建設;1962年03期
5 胡從曾;;三十六字母與等韻——兼證古聲十九紐[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7年04期
6 ;UO楲解答[J];歷史教學;1955年09期
7 于建松;;早期韻圖與三十六字母關系探析[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3期
8 周有光;漢姙拼音方案解姫(六)[J];語文建設;1961年06期
9 蔡麗華;;《音韻日月燈》“今韻”聲母系統(tǒng)的真實面貌[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6期
10 群一;云南漢語方音史稿(二)[J];昆明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1998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7條
1 董小征;;從《五音集韻》的韻母系統(tǒng)看其音系的性質[A];2007年福建省辭書學會第18屆年會論文提要集[C];2007年
2 林吟;;福州方言韻書《戚林八音》與《加訂美全八音》的比較[A];2007年福建省辭書學會第18屆年會論文提要集[C];2007年
3 王進安;;論韻書編纂中的“助紐”現(xiàn)象[A];2007年福建省辭書學會第18屆年會論文提要集[C];2007年
4 張竹梅;;西夏語第九類聲母音值擬測之我見[A];西夏學(第一輯)[C];2006年
5 潘渭水;;《建卅八音》剖析[A];武夷文化研究——武夷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6 孟威;;“等”的研究綜述[A];福建省辭書學會第五屆會員代表大會暨第十九屆年會論文集[C];2009年
7 楊耐思;;八思巴字漢語聲類考[A];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第二輯)[C];199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劉華江;《楙鏡》考論[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2 李紅;《切韻指掌圖》研究[D];吉林大學;2006年
3 于建松;早期韻圖研究[D];蘇州大學;2007年
4 王進安;《韻學集成》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5年
5 薄守生;鄭樵小學研究[D];蘇州大學;2009年
6 花玉山;漢越音與字喃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瑩瑩;《韻鏡》與《切韻指掌圖》語音比較研究[D];貴州大學;2006年
2 怓亞榮;宋元等韻門法新探[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3 崔鵬;《東國正韻》語音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12年
4 劉瑩春;《橫切五聲圖》音系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8年
5 黃理紅;江永古音學述評[D];陜西師范大學;2007年
6 國術平;《五音集韻》與《廣韻》音系比較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8年
7 盧紅紅;《韻法橫圖》音系研究[D];蘇州大學;2009年
8 馬亞平;《五音集韻》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8年
9 王嬌;《音韻清濁鑒》音系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10 [k文霞;李,
本文編號:146847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1468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