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應用中與理論對話——俄蘇符號學與西方符號學理論的應用研究
本文關鍵詞: 文化符號學 符號學理論 應用研究 巴赫金 對話 洛特曼 塔爾圖學派 俄蘇 發(fā)展軌跡 西方 出處:《俄羅斯文藝》2011年04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正(代編者按)不同于歐洲符號學和美國符號學的發(fā)展軌跡,俄蘇符號學是在莫斯科-塔爾圖學派的"對話"與"交融"中發(fā)展的。盡管作為俄蘇符號學的代表人物,巴赫金與洛特曼個人之間沒有發(fā)生直接的對話,但他們的理論卻發(fā)生了"交融"。"對話"與"交融"已經(jīng)成為俄蘇文化符號學的主旋律。
[Abstract]:It is different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European semiotics and American semiotics. Russian semiotics is developed in the Moscow-Tartu school of "dialogue" and "blending", although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Russian semiotics, there is no direct dialogue between Bakhtin and Lotman. However, their theory has been blended. Dialogue and blending have become the main melody of Russian-Soviet cultural semiotics.
【作者單位】: 南京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分類號】:H0
【正文快照】: 不同于歐洲符號學和美國符號學的發(fā)展軌跡,俄蘇符號學是在莫斯科-塔爾圖學派的“對話”與“交融”中發(fā)展的。盡管作為俄蘇符號學的代表人物,巴赫金與洛特曼個人之間沒有發(fā)生直接的對話,但他們的理論卻發(fā)生了“交融”。“對話”與“交融”已經(jīng)成為俄蘇文化符號學的主旋律。本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永祥;;俄蘇藝術符號學研究的魅力[J];俄羅斯文藝;2011年02期
2 陳玉錫;李靜;;符號學理論在紀念性景觀設計中的應用[J];安徽農(nóng)學通報(上半月刊);2009年09期
3 翟麗霞;劉文菊;;皮爾斯符號學理論思想的語言學闡釋[J];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4 張金忠;鄭述譜;;俄羅斯術語研究的符號學視角[J];外語學刊;2009年03期
5 季海宏;;走出符號的圍城——縱談皮爾斯符號學研究及其產(chǎn)生的問題與出路[J];俄羅斯文藝;2011年01期
6 徐繼寧;文化比較和符號學理論在翻譯實踐中的運用[J];山東外語教學;1999年01期
7 陳雪雪;;符號學視角下的翻譯對等[J];甘肅科技縱橫;2007年02期
8 曹進;楊保林;;廣告與消費文化的符號學解析[J];蘭州交通大學學報;2007年02期
9 孫航;;符號學對影視文化意象傳達的啟示[J];作家;2008年10期
10 蕭冰;;符號學理論對現(xiàn)代平面藝術設計的解讀[J];文教資料;2008年2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周禎祥;;現(xiàn)代符號學理論和中國符號學研究的可能性[A];第一屆、第二屆東亞符號學國際會議論文集[C];1998年
2 崔希亮;;對外漢語教學的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A];對外漢語教學的全方位探索——對外漢語研究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4年
3 李如龍;;方言學必須加強應用研究[A];世紀之交的中國應用語言學研究——第二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8年
4 楊u&;;漢字符號與索緒爾[A];第一屆、第二屆東亞符號學國際會議論文集[C];1998年
5 章宜華;黃建華;;當代詞典釋義研究的新趨勢——意義理論在詞典釋義中的應用研究[A];中國辭書論集1999[C];1999年
6 熊毅;;口譯認知過程的符號學闡釋[A];國際譯聯(lián)第四屆亞洲翻譯家論壇論文集[C];2005年
7 仲哲明;;十年創(chuàng)業(yè)(代序)[A];語言文字應用研究論文集(Ⅰ)[C];1995年
8 許嘉璐;;第二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研討會開幕詞[A];世紀之交的中國應用語言學研究——第二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8年
9 《語言文字應用》特約記者;;附錄:首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研討會紀要[A];世紀之交的中國應用語言學研究——第二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8年
10 李宇明;;促進語言生活健康發(fā)展(代序)[A];語言文字應用研究論文集(Ⅱ)[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南京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季海宏;交流中的理解與誤解[N];社會科學報;2007年
2 曹進 劉建珍;中國符號學研究回顧與展望[N];光明日報;2005年
3 記者 潘國霖;關注社會生活 加強應用研究[N];中國教育報;2006年
4 記者 王中宙;全國第二屆蒙古語應用研究學術研討會在內(nèi)師大召開[N];呼和浩特日報(漢);2008年
5 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第五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研討會召開[N];語言文字周報;2007年
6 記者 徐川山;語言文字規(guī)范化工作學術討論會在北京舉行[N];語言文字周報;2006年
7 趙鳳華;第八屆國際漢字研討會在北京成功舉辦[N];科技日報;2007年
8 王力邋記者 毛東風;全國應用語言學論壇召開[N];吉林日報;2007年
9 本報記者 黃丹彤;漢字水平測試 閉卷考80分鐘[N];廣州日報;2006年
10 商偉凡;“客家神山”福建冠豸山定音[N];中國社會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曹磊;翻譯的修辭符號視角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吳莉;轉(zhuǎn)喻與話語的符號—認知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陳明達;多樣性與有限性[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4 曾煒;絕對程度副詞及相關形式的應用研究[D];暨南大學;2007年
5 金立;合作與會話——合作原則及其應用研究[D];浙江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霍文娟;漢字中點狀圖形的實驗方法及應用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9年
2 趙林娟;符號研究的文化維度[D];黑龍江大學;2010年
3 黃勁草;符號學視角下的前景化翻譯[D];中南大學;2006年
4 李康熙;從符號學角度分析文學翻譯的創(chuàng)造性叛逆[D];合肥工業(yè)大學;2007年
5 王敏;符號學視野下的城市文化元素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6 楊麗萍;從符號學視角探索語際翻譯[D];蘭州大學;2006年
7 張桂榮;羅蘭·巴特符號學的文化意蘊[D];廣西師范大學;2010年
8 劉麗;圖像的符號學分析[D];北京交通大學;2007年
9 史云青;羅蘭·巴特符號學美學觀述評[D];江西師范大學;2008年
10 劉婷;從語言學角度論品牌命名的應用研究[D];重慶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46835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1468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