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句法歧義認知的幾種方式
本文關鍵詞: 句法歧義 消解方式 語言認知 出處:《浙江學刊》2011年04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句法結構歧義主要由句子的結構層次、結構關系、語義指向、語義特征、語義關系、語義焦點等不同所帶來,不同的原因形成的歧義,理解時加工的方式會不同。歧義理解的加工方式常用的有"組塊法"、"指向法"、"轉(zhuǎn)換法"和"投射法"。不同語言能力的人對這些方法的掌握情況存在差異,從而形成了句法歧義理解上的差異。
[Abstract]:Syntactic structural ambiguity is mainly caused by different structural levels, structural relationships, semantic points, semantic features, semantic relationships, semantic focus, and so on. The processing methods of understanding are different. The common processing methods of ambiguity understanding are "block forming method" and "pointing method".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 mastery of these methods between the people with different language abilities and the projection method, which leads to the differences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syntactic ambiguity.
【作者單位】: 浙江外國語學院中文系;
【分類號】:H146
【正文快照】: 不同句法結構原因造成的歧義,在消解歧義的認知機制上會有所不同。為了解人們對句法歧義的識別和消解的認知情況,我們以分層抽樣的方式進行了問卷調(diào)查。調(diào)查對象為小學生86人、初中生95人、高中生94人、非中文大學生97人、中文大學生133人,社會人員81人,來杭進修的新疆維吾爾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周紅;自然語言理解中的語義分析問題[J];濱州師專學報;2001年03期
2 周韌;焦點理論下的北京話“一+名”格式分析——兼論普通話中兩類數(shù)量結構[J];漢語學習;2005年05期
3 劉丹青;;名詞短語句法結構的調(diào)查研究框架[J];漢語學習;2006年01期
4 王振來;;肯定義被動表述研究[J];遼寧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5 鐘明榮;謝雙園;;也談“名+一量”格式的用法[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2期
6 張小衡,王玲玲;中文機構名稱的識別與分析[J];中文信息學報;1997年04期
7 劉禮進;;中心理論和回指解析計算法[J];外語學刊;2005年06期
8 袁毓林;試析中介語中跟“沒有”相關的偏誤[J];世界漢語教學;2005年02期
9 魯曉琨;;焦點標記“來”[J];世界漢語教學;2006年02期
10 陸丙甫;郭中;;語言符號理據(jù)性面面觀[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05年06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廖美珍;問答:法庭話語互動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2年
2 延俊榮;給予句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3 李成軍;現(xiàn)代漢語感嘆句研究[D];武漢大學;2005年
4 郭婷婷;現(xiàn)代漢語疑問句的信息結構與功能類型[D];武漢大學;2005年
5 張景霓;毛南語動詞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6 李潔;漢藏語系語言被動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7 楊崢琳;現(xiàn)代漢語述結式的不對稱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6年
8 武氏河;現(xiàn)代漢語語序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9 宋繼平;面向機器翻譯的雙語信息處理系統(tǒng)的設計與實現(xiàn)[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計算技術研究所);1999年
10 許劍宇;《佛本行集經(jīng)》定中結構研究[D];浙江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春華;英語信息焦點的表現(xiàn)手段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5年
2 李振中;單項定語的性質(zhì)與“的”字的隱現(xiàn)[D];廣西師范大學;2002年
3 沈穎青;現(xiàn)代漢語“V_1+V_2”狀中結構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4 姚雙云;漢語動詞后時量、動量、名量成分不同現(xiàn)情況考察[D];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
5 玄s,
本文編號:145673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1456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