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民族情歌中的比興運用初探
本文關(guān)鍵詞:貴州民族情歌中的比興運用初探 出處:《貴州民族研究》2013年01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比興是我國詩歌中傳統(tǒng)的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是情歌中表情達意的最有效手法,貴州境內(nèi)的不同民族在情歌中都大量使用。從這一現(xiàn)象可以看出,各民族盡管語系不同,但在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上卻有著極大的一致性。這一致性源于生命的共感。
【作者單位】: 黔南民族師范學院中文系;
【分類號】:H268;H15
【正文快照】: 比興是我國詩歌中傳統(tǒng)的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關(guān)于賦比興的含義,歷來說法不盡相同,但多數(shù)采用朱熹的說法。“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1](P1、3、4)一般認為,賦比興始見于《詩經(jīng)》。此后,賦比興一直為歷代文人作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鄭桂宣;侗族《玩山歌》淺議[J];貴州民族研究;1996年03期
2 黎明軒;;彝族情歌二首[J];山花;1979年02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卜師霞;;《詩經(jīng)·載馳》詩意考辨[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3期
2 劉杰;;論《格薩爾》與《詩經(jīng)》周民族史詩中的英雄救濟主題[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1期
3 尚永亮;;中國文學史上最早的棄子逐臣之作——《小弁》作者及本事平議[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1期
4 田志勇;葉少飛;;“西楚霸王”名號考略[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年04期
5 王啟敏;;論《新序》、《說苑》材料加工的特點——以引《詩》為例[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6 王飚;“人”的覺醒對傳統(tǒng)文學原則的挑戰(zhàn)——論龔自珍文學思想的近代意義[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6期
7 楊博;;《詩經(jīng)》中“比”“興”分類的詮釋[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4期
8 陳惠娟;;《詩經(jīng)》美學二論[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6期
9 馬思健;;《詩經(jīng)》中的流行音樂元素[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9期
10 劉瑩瑩;;論《詩經(jīng)》中“愛情”詩的“情”的抒寫[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宋娟;木齋;;從記錄功能和敘事手法看《詩經(jīng)》的散文性[A];繁榮學術(shù) 服務(wù)龍江——黑龍江省第二屆社會科學學術(shù)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下冊)[C];2010年
2 鄂啟科;;生命的共感——布依族情歌賦、比、興探微[A];布依學研究(之九)[C];2008年
3 潘國強;;水族音樂創(chuàng)作與研究[A];水家學研究(五)——水家族文明[C];2010年
4 陳培湛;;新時期中國電影民俗意象描寫的啟示[A];中國與世界影視文化多樣性的現(xiàn)實與前景——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第十一屆年會暨第4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論文集[C];2006年
5 鄧程;;新詩與傳統(tǒng)和語言的復雜關(guān)系——兼對鄭敏先生的回應(yīng)[A];鄭敏詩歌研究論集[C];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孫永娟;毛詩鄭箋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楊棟;神話與歷史:大禹傳說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3 姚曉娟;周代家臣制度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4 何圣倫;苗族審美意識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5 劉黎;王維詩歌三家注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6 郝建杰;《詩經(jīng)·國風》地域性考論[D];上海大學;2011年
7 李冬英;《爾雅》普通語詞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8 王魁星;元末明初浙東文人群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9 劉衍軍;詩可以群[D];江西師范大學;2011年
10 林姍;宋代屈原批評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蘆翠;東周時期齊國女性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2 譚卓華;從桃花源到浣花溪——杜甫對陶淵明精神家園的守望[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3 李曉丹;方玉潤《詩經(jīng)原始》綜論[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王倩影;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中下層婦女地位[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5 蔣宏;先秦情詩與古希臘情詩比較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6 范亞棟;“前四史”對詩賦歌謠的采用[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張守艷;朱熹《詩集傳》訓詁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蔣勝波;《詩經(jīng)》農(nóng)祭詩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黃田田;論唐詩中的風雨意象[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孫興愛;《詩經(jīng)·邶風》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許伯卿;《詩經(jīng)》比興探源[J];中國韻文學刊;1997年01期
2 白曉東;李璐;;語言與文字之華:“隱喻”·“比興”[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3 馬強;丁麗娟;于洪志;;倉央嘉措情歌聲學分析[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年01期
4 王鐵民;比興式排比發(fā)微[J];修辭學習;1994年01期
5 胡春燕;鮮為人知的民族[J];世界中學生文摘;2005年06期
6 激浪·阿布都拉;建議嚴格區(qū)分和正確使用“民族、少數(shù)民族、某民族”三個不同概念[J];語言與翻譯;1995年03期
7 周泓;我國對民族概念的使用、認識和確定[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01期
8 阮西湖;民族,還是"族群"?——釋ethnic group術(shù)語的涵義[J];術(shù)語標準化與信息技術(shù);2004年04期
9 ;我愛唐裝[J];少年文摘;2004年03期
10 В.А.Истрин ,杜松壽;文字的發(fā)展(三)[J];語文建設(shè);1962年09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阮西湖;;再談民族一詞以及相關(guān)術(shù)語的翻譯問題[A];慶賀黃淑娉教授從教50周年暨人類學理論與方法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2 韓紅;;“語言國情學”、“跨文化交際學”、“文化語言學”之比較考察[A];外語語言教學研究——黑龍江省外國語學會第十次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1996年
3 楊陽;姚廣宜;;從古代判詞語言運用看民族貴和心態(tài)[A];語言與法律研究的新視野——語言與法律首屆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4 王元鹿;;納西東巴文計數(shù)習俗中所見的原始思維[A];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第三輯)[C];1991年
5 曹沂華;;淺論漢語外來詞的類型、發(fā)展及規(guī)范[A];江西省語言學會第五屆會員大會暨2002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2年
6 徐文堪;;略論漢藏語言與民族的起源及遷徙[A];傳統(tǒng)中國研究集刊(第五輯)[C];2008年
7 蔡武璋;;閩南文化與臺灣閩南諺語[A];論閩南文化:第三屆閩南文化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下)[C];2005年
8 沈健;;我國雙語教學的跨文化沖突背景[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二輯)[C];2008年
9 史秀菊;;淺談文化心理與交際得體性的關(guān)系[A];得體修辭學研究[C];1999年
10 郭莉;;淺析諺語中的中日文化差異[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1年年會論文集[C];2001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教育部教學助理 邵麗霞;用民族的記憶輔助教學[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7年
2 記者 次仁羅布;第十一次全國民族語文翻譯學術(shù)討論會在拉薩召開[N];西藏日報;2005年
3 許曦明;苦澀譯果的反思[N];文藝報;2005年
4 劉會然;保衛(wèi)漢語[N];云南日報;2004年
5 陳光磊;像敬愛母親那樣,,敬愛我們的母語[N];語言文字周報;2005年
6 林金芳;冷落母語與“邯鄲學步”[N];中國經(jīng)濟導報;2006年
7 王玨 復旦大學 經(jīng)濟學院博士后;中國話與通天塔[N];東方早報;2007年
8 錦秀文 (江蘇 市民);呼吁北京土話“申遺”折射的隱憂[N];華夏時報;2007年
9 鄒萬銀;蒙文字之一八思巴文字[N];內(nèi)蒙古日報(漢);2006年
10 秦暉;現(xiàn)代公民如何弘揚“漢語文化”?[N];南方周末;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孫巋;中國突厥語族諸民族文化發(fā)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3年
2 阿不力米提·優(yōu)努斯;維吾爾象征詞及其文化含義[D];新疆大學;2003年
3 劉佐艷;語義的模糊性與民族文化[D];黑龍江大學;2003年
4 王文忠;修辭活動的民族文化特點[D];黑龍江大學;2003年
5 劉國輝;英漢請求策略理論與實證對比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6 彭俊;華文教育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4年
7 張勇;維吾爾諺語研究[D];新疆大學;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池美蘭;人名用漢字的比較研究[D];延邊大學;2005年
2 文林;語言的發(fā)現(xiàn)[D];四川大學;2007年
3 郭云龍;云南省少數(shù)民族聚居地學前雙語文教學中強化漢語文教學的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02年
4 馬紅湘;語言文化空缺與翻譯策略[D];湖南師范大學;2001年
5 黃凌翅;可譯性及其限度[D];湖南師范大學;2002年
6 彭麗君;民族語言意識與跨文化交際[D];湖南師范大學;2002年
7 花拉;關(guān)于新時期蒙古文小說翻譯中的文化學問題[D];內(nèi)蒙古大學;2007年
8 王娟;試論語言對文化的反作用[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9 洪曉靜;從文化詞語看文化因素對母語為英語的漢語學習者之影響[D];廈門大學;2008年
10 胡海波;漢語情歌歌詞中漢英語碼轉(zhuǎn)換的語域分析[D];內(nèi)蒙古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31103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1311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