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和“方”的語義演變研究
本文關鍵詞:“正”和“方”的語義演變研究
【摘要】:“正”和“方”是古今都常用的兩個詞,本文通過整理分析從先秦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傳世文獻資料,分別客觀地描寫了“正”和“方”的實詞及虛詞的語義演變情況,并嘗試揭示其內(nèi)在規(guī)律,為其作出理論解釋!罢钡谋玖x為“直對著城邑進發(fā)”,由此引申出“當著,對著”、“正確的方向”、和“正中,不偏斜”義,再由這三個義項通過轉喻和隱喻引申出其他的義項。至于用于虛詞的“正”大部分是由實詞“當著、對著”義虛化而來。主要的衍生路徑為:當著,對著→恰好→正,正在/只,僅。“方”則因為其本義失考,故較為復雜一些。實詞“方”有兩個不同的演變體系,一個以“并列,并排”為源頭進行衍生,一個則以“四方之‘方’”為源頭展開。虛詞“方”則是從實詞“并列”義引申而來!胺健痹谥艹瘯r期就有非常多的用例,“正在”義是其主要的虛詞用法。到了漢代,“方”除“正在”外的時間副詞用法開始增多,可以表最近完成時,最近將來時,也可以表示時間初始義,且產(chǎn)生了時間介詞的用法。在詳盡分析“正”和“方”語義演變方式及路徑的基礎上,我們將兩者進行對比。本文引用了Bybee的“語源決定假說”,說明了進入語法化的結構成分的語義決定了其語法化路徑、走向及語義結果,并認為語義的演變由詞的源義決定,同時還要考慮源結構的句法和詞法因素。再用語用學的視角,指出語義的演變源于語言的使用,語義演變最重要的動因是語言使用者對語用原則,尤其是“適量原則”的使用,語用推理和隱含義的固化是語義演變的最主要的機制,而轉喻、隱喻、語境等只是使隱含義得以凸顯的手段之一。
【學位授予單位】:浙江工業(yè)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H139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馬蘭;徐學萍;;認知、交際、文化三元素制約下的語義演變模式構建[J];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2 周莉;;“圍觀”一詞在時代文化影響下的語義演變[J];時代文學(上半月);2012年06期
3 葉惠美;;“理”的語義演變及其內(nèi)在聯(lián)系[J];考試周刊;2012年28期
4 任競春;;“霸”的語義演變軌跡探析——從“X霸”新詞說起[J];漢字文化;2006年04期
5 王詩博;;“這么說”的語義演變及其語篇功能[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1期
6 楊艷琴;于善志;;“微”在“微時代”中的語義演變機制研究[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2年04期
7 張新友;娜琳;;“族”的語義演變軌跡探析[J];臨滄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1年01期
8 孟凡啟;;“X門”的語義演變分析[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08年12期
9 李明;姜先周;;試談“類推”在語義演變中的地位[J];漢語史學報;2012年00期
10 馬小玲;論現(xiàn)代漢語“子”的語義演變——兼談與t∫沆的關系[J];語言與翻譯;2003年04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師麗娟;漢語“肯定—假設”的語義演變[D];溫州大學;2015年
2 周金雷;“正”和“方”的語義演變研究[D];浙江工業(yè)大學;2014年
3 張立紅;溫度詞“熱、冷、溫、涼”語義演變的歷史考察[D];江西師范大學;2013年
4 宋偉華;漢英顏色詞“白”和“WHITE”的語義演變及用法比較[D];上海師范大學;2009年
5 李慶;“小”的語義演變及其搭配組合[D];暨南大學;2012年
6 王倩;漢語“重復—語氣”語義演變模式初探[D];溫州大學;2013年
7 余芳;“好”的語義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27421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1274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