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里的另一種類指成分——兼論漢語類指成分的語用功能
本文關鍵詞:漢語里的另一種類指成分——兼論漢語類指成分的語用功能
更多相關文章: “我/你一個NP” 類指 非關系名詞 語用功能 公約式 宣教式 問責式
【摘要】:本文討論同位結構"我/你一個NP"的話語性質(zhì),指出它帶有明顯的類指傾向,凸顯的是概念的內(nèi)涵,常出現(xiàn)于非事件句中充當話題。語義上,只有指人的非關系名詞才能進入該格式,且常為下位層次范疇,這滿足了結構的內(nèi)涵凸顯屬性和主觀評價性要求。語用功能上,該結構常出現(xiàn)于對話語境,對意料之外的情況進行現(xiàn)場評論,目的是探究相關當事人的責任,即"我一個NP"是推脫責任,"你一個NP"為追究責任,我們稱為"問責式"。與之相比較,漢語另外兩種類指成分的語用功能分別是:光桿NP表達某種自然規(guī)律或社會公約,稱為"公約式";而"一個NP"則更傾向于表示某種社會價值取向或某個普遍道理,稱為"宣教式"。這兩種類指成分的語法意義在于表明情況的出現(xiàn)是在情理之中。
【作者單位】: 上海財經(jīng)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
【關鍵詞】: “我/你一個NP” 類指 非關系名詞 語用功能 公約式 宣教式 問責式
【分類號】:H146
【正文快照】: 一漢語的類指成分陳平(1987)最早對漢語的指稱成分進行了全面的論證。就通指①(即本文所說的類指)成分而言,文章認為如下五種句法形式都可以在一定的話語中充當類指成分②:“這/那”+(量詞)+名詞、光桿普通名詞、數(shù)詞+(量詞)+名詞、“一”+(量詞)+名詞、量詞+名詞。張伯江、方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伯江;李珍明;;“是NP”和“是(一)個NP”[J];世界漢語教學;2002年03期
2 沈家煊;語言的“主觀性”和“主觀化”[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年04期
3 張伯江;;語體差異和語法規(guī)律[J];修辭學習;2007年02期
4 方梅;;語體動因?qū)浞ǖ乃茉靃J];修辭學習;2007年06期
5 陶紅印;張伯江;;無定式把字句在近、現(xiàn)代漢語中的地位問題及其理論意義[J];中國語文;2000年05期
6 方梅;;指示詞“這”和“那”在北京話中的語法化[J];中國語文;2002年04期
7 劉丹青;;漢語類指成分的語義屬性和句法屬性[J];中國語文;2002年05期
8 劉丹青;;漢語名詞性短語的句法類型特征[J];中國語文;2008年01期
9 張伯江;;漢語限定成分的語用屬性[J];中國語文;2010年03期
10 高順全;試論漢語通指的表達方式[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4年03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高玲玲;;視覺動詞SEE語義演變的認知語用闡釋[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2 李艷;;移就中的生命度等級轉(zhuǎn)移規(guī)律[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3 羅主賓;;現(xiàn)代漢語“以A為B”凝固結構語義的認知分析[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1期
4 高玲玲;張明;;語法化動因的再認識[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年03期
5 賀學勤;;X-able形容詞的主客觀性及其語義分類[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6 張歡雨;;基于評價理論的朝核問題英語新聞報道的態(tài)度分析[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7 張旭;;程度副詞“怪”和“夠”的比較[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8期
8 楊麗梅;;論被字句的主觀性[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4期
9 何姍;;“V起來+AP”中“AP”的認知等級[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12期
10 劉哲;;反義復合詞“死活”的語法化[J];安康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葉文曦;;語義對立和語義同一[A];第六屆漢語詞匯語義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2 徐靜;;換言連接成分類型及其語篇特點研究[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3 魯素霞;;現(xiàn)代漢語中的“要不_1”和“要不_2”[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4 易美珍;;“我想”的語法化和功能分析[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C];2007年
5 李勁榮;;內(nèi)涵、外延與漢語修飾成分的標記隱現(xiàn)[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年會文集(哲學·歷史·文學學科卷)[C];2008年
6 王根;趙軍;;中文褒貶義詞語傾向性的分析[A];第三屆學生計算語言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7 劉全升;姚天f ;黃高輝;劉軍;宋鴻彥;;漢語意見型主觀性文本類型體系的研究[A];第四屆全國學生計算語言學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8年
8 張霄軍;;主觀性語義特征及其在機器翻譯中的應用[A];機器翻譯研究進展——第四屆全國機器翻譯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9 雷夢婕;;“VP的/為好”結構前副詞分布初探[A];北京地區(qū)對外漢語教學研究生論壇論文集[C];201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邱闖仙;現(xiàn)代漢語插入語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張俊;對《紅樓夢》中稱呼語的所指和意圖的研究:認知語用視角[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劉春蘭;《訓世評話》語法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4 李秉震;漢語話題標記的語義、語用功能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5 張雷;黎語志強話參考語法[D];南開大學;2010年
6 郭紅;基于第二語言教學的漢語語氣范疇若干問題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7 董正存;漢語全稱量限表達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8 李青;現(xiàn)代漢語把字句主觀性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9 王欣;漢日否定表達對比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10 莫啟揚;語言中的時間性及其操作[D];西南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宋文平;現(xiàn)代漢語“A而不B”格式的多角度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高健;與“半”相關格式的量范疇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趙桂陽;現(xiàn)代漢語“不是X的X”結構考察[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顧倩;現(xiàn)代漢語否定副詞“不”“沒(沒有)”“別”的對比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5 韋寧杰;插入語的主觀性探析[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6 田潔;現(xiàn)代漢語回聲拷貝式“A就A”結構分析[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7 孫峗;中韓“關系小句+關系化標記+NP”結構的對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8 張麗萍;“不要太”結構的語法化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9 劉喜瑞;“非X不可”句式的相關變式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10 姜丹丹;面向?qū)ν鉂h語教學的插入語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朱德熙;現(xiàn)代書面漢語里的虛化動詞和名動詞 為第一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而作[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年05期
2 沈家煊;轉(zhuǎn)指和轉(zhuǎn)喻[J];當代語言學;1999年01期
3 陶紅印;試論語體分類的語法學意義[J];當代語言學;1999年03期
4 唐正大;;關系化對象與關系從句的位置——基于真實語料和類型分析[J];當代語言學;2007年02期
5 李艷惠;;短語結構與語類標記:“的”是中心詞?[J];當代語言學;2008年02期
6 石定栩;;“的”和“的”字結構[J];當代語言學;2008年04期
7 朱德熙;;自指和轉(zhuǎn)指——漢語名詞化標記“的、者、所、之”的語法功能和語義功能[J];方言;1983年01期
8 朱德熙;;從方言和歷史看狀態(tài)形容詞的名詞化[J];方言;1993年02期
9 邢福義;沈威;;理論的改善和事實的支撐——關于領屬性偏正結構充當遠賓語[J];漢語學報;2008年03期
10 張伯江;施事賓語句的主要類型[J];漢語學習;1989年01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梁敬美;“這-”、“那-”的語用與話語功能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2年
,本文編號:110974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1109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