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量詞“番”、“通”的語義基礎及其演變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10-24 11:13
本文關鍵詞:動量詞“番”、“通”的語義基礎及其演變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動量詞 “番” “通” 計量對象 語義基礎 語義演變
【摘要】:現(xiàn)代漢語動量詞“番”和“通”是一對近義動量詞,經(jīng)常被學者們放在一起比較研究。但是對于這兩個動量詞到底有哪些異同各家觀點不一;且都是在共時平面上研究這兩個動量詞,沒有從歷時語義演變的角度解釋二者為什么會產(chǎn)生這些異同。 本文認為現(xiàn)代漢語中動量詞“番”、“通”的異同主要表現(xiàn)在在計量對象和語義這兩點上,這兩個動量詞計量對象的不同是由語義差異決定的,而二者的語義差異則其語義基礎及其演變的結果。 吳福祥(2005)基于對國外語法化研究新進展的了解以及漢語語法化研究現(xiàn)狀的觀察,認為與語法化相關的語義演變研究是未來漢語語法化研究中需要著力研究的四個課題之一,,因此本文認為研究動量詞“番”、“通”的語義基礎及其演變很有必要。 本文第一章在共時平面上以北大語料庫為封閉語料,全面細致地考察動量詞“番、“通”的計量對象,對二者的計量對象進行詳細分類,在此基礎上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得出二者計量對象的等級序列。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別在歷時層面上研究動量詞“番”、“通”的語義基礎及其演變過程,詳細考察在歷史上各個時期二者其計量對象的發(fā)展脈絡,并探討影響其歷時演變的因素。第四章總結比較二者的異同,歸納導致異同的根本原因。
【關鍵詞】:動量詞 “番” “通” 計量對象 語義基礎 語義演變
【學位授予單位】:上海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H146
【目錄】: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9
- 零 緒論9-17
- 0.1 選題意義9-10
- 0.2 研究現(xiàn)狀10-16
- 0.2.1 關于量詞與計量對象的語義選擇性研究10
- 0.2.2 關于量詞語義特征的研究10-12
- 0.2.3 關于量詞的語法化研究12-13
- 0.2.4 關于量詞的認知研究13
- 0.2.5 關于量詞“番”、“通”的研究13-16
- 0.3 研究的理論基礎、方法及語料來源16-17
- 0.3.1 研究的理論基礎16
- 0.3.2 研究的方法16
- 0.3.3 語料來源16-17
- 第一章 動量詞“番”、“通”的共時考察17-27
- 1.0 引言17
- 1.1 動量詞“番”的共時考察17-23
- 1.2 動量詞“通”的共時考察23-25
- 1.3 小結25-27
- 第二章 動量詞“番”產(chǎn)生的語義基礎及其演變27-73
- 2.0 引言27
- 2.1 動量詞“番”產(chǎn)生的語義基礎27-29
- 2.2 動量詞“番”的歷時演變29-64
- 2.2.1 魏晉南北朝時期29-32
- 2.2.2 唐宋時期32-42
- 2.2.3 元明時期42-54
- 2.2.4 清朝至民國時期54-64
- 2.3 影響動量詞“番”歷時演變的因素64-69
- 2.3.1 轉喻64-66
- 2.3.2 類推66-68
- 2.3.3 語義俯瞰與語義泛化68-69
- 2.4 小結69-73
- 第三章 動量詞“通”產(chǎn)生的語義基礎及歷時演變73-107
- 3.0 引言73-74
- 3.1 動量詞“通”產(chǎn)生的語義基礎74-75
- 3.2 動量詞“通”的歷時演變75-98
- 3.2.1 魏晉南北朝時期76-78
- 3.2.2 唐五代至民國78-87
- 3.2.3 當代87-98
- 3.3 影響動量詞“通”歷時演變的因素98-104
- 3.3.1 重新分析98-99
- 3.3.2 類推99-100
- 3.3.3 語義俯瞰與語義泛化100-102
- 3.3.4 量詞系統(tǒng)自身的調(diào)節(jié)作用102-104
- 3.4 小結104-107
- 第四章 動量詞“番”、“通”的比較研究107-113
- 4.0 引言107
- 4.1 動量詞“番”、“通”的異同107-110
- 4.1.1 計量對象107-108
- 4.1.2 語義差異108-110
- 4.2 導致異同的原因110-112
- 4.3 小結112-113
- 第五章 結語113-115
- 參考文獻115-119
- 致謝119-122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方寅;;也談動量詞的語義特征[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8期
2 甘智林;;動量詞“下”、“次”語義特征的比較研究[J];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3 孫朝奮;《虛化論》評介[J];國外語言學;1994年04期
4 吳福祥;關于語法化的單向性問題[J];當代語言學;2003年04期
5 A. Harris;L. Campbell;吳福祥;;《歷史句法學的跨語言視角》介紹[J];當代語言學;2008年02期
6 沈家煊;實詞虛化的機制──《演化而來的語法》評介[J];當代語言學;1998年03期
7 金穎;;試論動量詞“過”的產(chǎn)生、發(fā)展及其相關問題[J];古漢語研究;2006年01期
8 宗守云;;量詞“批”與“群”的語義基礎及其對名詞性成分的選擇[J];漢語學報;2007年02期
9 魏兆惠;華學誠;;量詞“通”的歷史發(fā)展[J];漢語學報;2008年01期
10 馬清華;詞匯語法化的動因[J];漢語學習;2003年02期
本文編號:108848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1088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