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置的廣告——廣告對裝置藝術(shù)的“收編”
[Abstract]:With the shift of capitalism from material production to consumption, the boundary between daily life and art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blurred, and one of its aesthetic forms is embodied in the "collection" of art by advertising.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aesthetic motivation of environmental media advertising for the "collection" of installation art, and the three beautiful techniques of "practice and body", "pseudo imitation" and "story" in the creation of this kind of advertisement. Because of the erosion of reality and the design of audience, this kind of advertisement needs more humanistic attention and aesthetic explanation.
【作者單位】:
【分類號】:J524.3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器友;20世紀末我國文學頹廢主義論綱[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2 姜繼紅;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視野下的消費觀念嬗變[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3 田義貴;;試論《紅巖》文本的傳播效果[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4 劉永杰;詹姆遜的后現(xiàn)代文化理論及其對我國社會主義大眾文化建設的啟示[J];安陽工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5 楊俊蕾;“文化研究”在當代中國[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1期
6 宋霞;國外學者對科技和高科技問題的研究——由內(nèi)在論向外在論的轉(zhuǎn)變[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7 田義貴;試論紅色經(jīng)典的傳播效果[J];北方論叢;2005年03期
8 呂國忱;;知識異化批判的三種維度[J];北方論叢;2006年04期
9 黎春嫻;;消費:一種社會結(jié)構(gòu)的詮釋——兼讀讓·波德里亞的《消費社會》[J];北方論叢;2007年06期
10 張旭亮;大學生消費行為及消費心理探析[J];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2005年11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海峰;阿多諾的“否定的辯證法”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1年
2 孫澤學;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文化建設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3 金德三;《莊子》外雜篇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2年
4 于文秀;“文化研究”思潮中的反權(quán)力話語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2年
5 高偉;生存論教育哲學發(fā)凡[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6 孫輝;批評的文化之路——20世紀末以來文學批評研究[D];暨南大學;2003年
7 曾建平;自然之思[D];湖南師范大學;2002年
8 范霄鵬;文化品質(zhì)[D];清華大學;2003年
9 于東曄;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在中國[D];蘇州大學;2003年
10 姜英;網(wǎng)絡文學的價值[D];四川大學;2003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席建彬;回歸與超越[D];山東師范大學;2000年
2 劉寧;大眾傳播對時尚寫作和時尚閱讀的影響[D];暨南大學;2001年
3 陳源;20世紀90年代文化批評芻議[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4 丁社教;生產(chǎn)力價值論[D];西北工業(yè)大學;2001年
5 馬海燕;馬克思哲學與后現(xiàn)代主義哲學比較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1年
6 張華;網(wǎng)絡文學初論[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7 馬菁汝;一種新的人類共存方式的探索[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8 盧山冰;網(wǎng)絡、網(wǎng)絡主體與網(wǎng)絡外部性研究[D];西北大學;2001年
9 黃佳能;現(xiàn)代性精神與后現(xiàn)代敘事[D];安徽大學;2001年
10 張彩紅;新時期小說敘事模式的轉(zhuǎn)變[D];鄭州大學;2001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郭卉;玫瑰的葬禮——賞析陳慶慶的裝置藝術(shù)[J];中外文化交流;2002年05期
2 黃琳;;裝置資本化三大法門[J];藝術(shù)與投資;2006年11期
3 位魯平;;裝置藝術(shù),,裝置心靈[J];世界發(fā)明;2007年12期
4 秦蘅;視像裝置藝術(shù)[J];世界美術(shù);2001年02期
5 高陽;諾爾德斯的裝置藝術(shù)[J];藝術(shù)界;2001年04期
6 賈偉;;后現(xiàn)代與裝置藝術(shù)[J];當代經(jīng)理人(下旬刊);2006年09期
7 徐俊;;邱志杰:裝置因為晚熟而厚積薄發(fā)[J];藝術(shù)與投資;2006年11期
8 維爾納·格奈格;陳健;;對于裝置藝術(shù)的思考[J];畫刊;2006年02期
9 ;裝置藝術(shù)[J];大科技(百科新說);2009年12期
10 杰類·卡倫;徘徊在現(xiàn)實與意象之間——商徐宏的裝置藝術(shù)作品[J];雕塑;2003年0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4條
1 齊a;;從包裝、策劃說開去[A];探尋美與藝術(shù)——江蘇省美學學會(2001—2006)紀念文集[C];2006年
2 戴丹;;藝術(shù)批評的另一種理論取向:情境分析——以蔡國強之《草船借箭》為例[A];中央美術(shù)學院青年藝術(shù)批評獎獲獎論文集[C];2008年
3 文海紅;;前衛(wèi)藝術(shù)在美術(shù)學院中傳授的可能性[A];2005年當代藝術(shù)與批評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4 趙麗穎;;淺論趣味性在當代纖維藝術(shù)設計中的重要性[A];首屆中國高校美術(shù)與設計論壇論文集(下)[C];2010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CBN記者 蘇婭;盧昊:從心所欲不逾矩[N];第一財經(jīng)日報;2009年
2 張晶晶邋整理;“限制產(chǎn)生力量,自由導向死亡”[N];中國文化報;2007年
3 海南日報記者 卓蘭花;陳學博:雕塑是城市的最美符號[N];海南日報;2010年
4 本報特約記者 苑大喜;誰是法國人最喜愛的造型藝術(shù)家[N];中國文化報;2009年
5 馬學東;放長線,釣大魚?[N];上海證券報;2006年
6 實習記者 劉彬;工業(yè)與藝術(shù)的對話[N];中國攝影報;2006年
7 徐純中;美國高校的寫實繪畫教育[N];文匯報;2008年
8 本報記者 路艷霞;北京地鐵延展城市藝術(shù)新空間[N];北京日報;2009年
9 王林;在“達利三角”感受奇思妙想[N];財經(jīng)時報;2008年
10 記者 劉肖勇;創(chuàng)意無限 亮點疊出[N];廣東科技報;2009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陳明;亂象與主流[D];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2008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周宜寧;情感體驗在裝置藝術(shù)中的表達[D];中國美術(shù)學院;2011年
2 史偉娜;視覺與思維的轉(zhuǎn)換—后現(xiàn)代裝置藝術(shù)探析[D];陜西師范大學;2012年
3 高中洽;融合裝置藝術(shù)[D];中國美術(shù)學院;2012年
4 吳佳瑩;裝置藝術(shù)中的符號探究[D];東華大學;2011年
5 李燕南;感受徐冰的裝置作品[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劉Z
本文編號:215120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guanggaoshejilunwen/2151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