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摩登背后:二三十年代哈爾濱形象的再認知
本文選題:哈爾濱 + 摩登 ; 參考:《哈爾濱師范大學》2012年碩士論文
【摘要】:本文以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哈爾濱形象為研究對象,將二、三十年代的報紙、時尚畫報、電影中所建構的哈爾濱形象與馮至,瞿秋白,朱自清及蕭軍、蕭紅等作家所呈現(xiàn)的哈爾濱形象進行對比,考察二者的差異及造成差異的原因,質疑主流媒體的建構方式及其背后的意識形態(tài),進而對今天的主流媒體極力塑造的“東方莫斯科”、“東方小巴黎”形象做出反思。 本文通過三部分完成。 第一章分兩節(jié)進行。第一節(jié)介紹哈爾濱“摩登”的城市面貌,,即具有異國情調的建筑,以中央大街為例,文藝復興時期建筑,新藝術運動建筑風格,折中主義建筑風格,巴洛克建筑風格,古典主義建筑風格等,可以看出當時的哈爾濱建筑的“國際化”。此外介紹了當時人們的生活方式的現(xiàn)代化,西餐廳,電影院比比皆是,跑馬場,舞廳也隨處可見。其中以西餐與電影兩種文化元素為例,展現(xiàn)哈爾濱人們生活的摩登。這一切都是在城市中展示出來的面貌,盡顯現(xiàn)代化與國際化。第二節(jié)介紹了現(xiàn)代傳媒對現(xiàn)代生活方式的建構,主要的方式就是通過鋪天蓋地的廣告,廣而告之的方式使富有現(xiàn)代氣息的生活方式得以建構。無論是電影,雜志,還是街頭的廣告牌都在宣傳著具有國際化大都市風格的生活。這樣,該城市中異國風情的現(xiàn)代化設施與五彩繽紛的廣告宣傳牌遙相呼應,使得這個城市顯得異常繁榮。 第二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馮至,瞿秋白,朱自清這樣二十年代的北游作家筆下的哈爾濱形象。不東不西就是馮至對這個城市的整體評價;朱自清的“畸形發(fā)展”與馮至的評價不謀而合,而瞿秋白雖然沒有發(fā)表類似的評論,但卻給讀者展現(xiàn)了道外這樣一塊被人忽視的角落,落魄不堪但卻是北方人真正生活的地方。這與第一章的現(xiàn)代化設施與現(xiàn)代生活方式形成強烈反差。第二部分是對現(xiàn)代人精神世界荒蕪的擔憂。馮至在詩歌中毫不忌諱地指出長此以往現(xiàn)代人只能走向毀滅。只因為不注重精神世界的修養(yǎng),單純注重物質世界的富足的人只會更加冷漠,為了利益不顧一切,沒有親情。這樣的人只能形同行尸走肉,最后也只能走向毀滅。因而第三部分指出了對現(xiàn)代人的拯救之路,即毀滅后的重生。人們注重精神世界的非富,重拾心靈的信仰。才能使得這個社會真正具有活力,而人們才真的重獲生機。 第三章主要把筆觸伸向道外,以整體環(huán)境,底層知識分子的生活,底層勞動者的人的生活來介紹底層人生活的狀態(tài)。這一章仍然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紹底層人生活的環(huán)境。支援,蕭軍在作品中都有涉及。第二部分轉向知識分子的命運。他們思想活躍,但面臨著言與不言的窘境只能以寫作來發(fā)泄他們的不滿。因而在作品中時不時看到作者自己的影子。真實性十足。食不果腹經常是他們的生活狀態(tài),寫作成為他們唯一的謀生手段。第三部分,底層勞動者的生活境遇,他們對苦難或者承受,或者發(fā)出革命式的吶喊,抑或是奮起反抗。然而一切都不會對他們的生活有實質性的改變?偟膩碚f他們做著最繁重的工作,得了最少的薪酬,吃著最劣質的食物,住著最潮陰的房子。
[Abstract]:The paper compares the image of Harbin in the 1920s and 1930s with the image of Harbin in the 1920s and 1930s , and compares the image of Harbin with Feng Zhi , Qu Qiubai , Zhu Ziqing and Xiao Jun and Xiao Hong .
This article is done in three parts .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es the city features of Harbin " Morden " , namely , the architecture with exotic mood ,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Renaissance , the architecture style of the new art , the architectural style of the Renaissance , the baroque architecture style , the classical architecture style and so on .
The second chapt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 the first part is Feng Zhi , Qu Qiubai , Zhu Ziqing ' s Northern tour writer in 1920s .
Zhu Ziqing ' s " Teratology " and Feng Zhi ' s appraisal do not coincide , but Qu Qiubai has not published similar comments , but it gives readers a corner that is ignored by the people , but it is the real life of the north . The second part is that the modern people can only go to destruction . Therefore , the third part points out the way to save the modern man , that is , the life of destruction .
Chapter 3 focuses on the status of the underlying human life in the context of the overall environment , the life of the underlying intellectual and the life of the underlying laborers . The chapter is still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 The first part focuses on the environment of the underlying human life . The second part focuses on the fate of the intellectuals .
【學位授予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I206.6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吳福輝;;現(xiàn)代作家新釋四題(下)[J];語文知識;2007年02期
2 藍棣之;論馮至詩的生命體驗[J];貴州社會科學;1992年08期
3 陸耀東;馮至《十四行集》獨特的思維方式[J];文學評論;2003年05期
4 徐海濤;“天籟之音”——《昨日之歌》與馮至的早期詩創(chuàng)作[J];詩探索;2000年Z2期
5 姜宛錚;;無名的馮至[J];現(xiàn)代語文(文學研究版);2007年03期
6 周棉;;馮至傳略[J];新文學史料;1992年03期
7 ;朱自清說馮至《十四行集》兩首[J];名作欣賞;2003年09期
8 周良沛;;馮至在昆明[J];邊疆文學;1999年10期
9 徐梵澄;秋風懷故人[J];讀書;1994年12期
10 秦林芳;論馮至前期創(chuàng)作的審美風格[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榮光啟;;詩歌的中年——論屠岸詩歌與卞之琳、馮至的關系[A];屠岸詩歌創(chuàng)作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2 李光榮;;朱自清與成都[A];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會第十屆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10年
3 W·顧彬;張寬;衛(wèi)東;;路的哲學——論馮至的十四行詩[A];《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30年精編:作家作品研究卷(下)[C];2009年
4 谷言;;朱自清論《十批判書》[A];郭沫若研究第三輯[C];1987年
5 熊輝;;建立準定型詩體:朱自清的新詩形式觀念[A];21世紀中國現(xiàn)代詩第五屆研討會暨“現(xiàn)代詩創(chuàng)作研究技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6 陳衛(wèi);;朱自清:中國現(xiàn)代詩學的奠基者——第一代新詩學院派批評系列之三[A];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會第十屆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10年
7 陳駿濤;;憶念與審視——評《過濾的陽光》[A];2002年中國小說排行榜[C];2003年
8 李明;;中國傳統(tǒng)吟誦音樂及其唱法[A];吟誦經典、愛我中華——中華吟誦周論文集[C];2009年
9 張惠;;“新批評”與朱自清學術語言觀的自覺[A];湖南省美學學會、文藝理論研究會2010年年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10 魯功洲;;不可忽視意象在創(chuàng)作中的核心作用[A];四川省詩詞學會詩藝研討會發(fā)言選登[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浙江省嵊州市經濟開發(fā)區(qū)中心學校 許金錦;一群可愛的孩兒們[N];學知報;2010年
2 本報記者 蘭燕飛;朱自清舊居:走出小巷的揚州名片[N];揚州日報;2006年
3 劉玉凱;朱自清與現(xiàn)代散文的解放[N];文藝報;2011年
4 本報記者 張寶敏;國強勿忘告乃翁[N];中國教育報;2001年
5 李正堂;做以教育為信仰的人[N];中國教育報;2007年
6 歐木華;語文課本憑啥刪除朱自清的《背影》?[N];深圳商報;2010年
7 李祥法 高偉;朱自清該不該自己去買橘子?[N];中國教師報;2003年
8 記者 吳國華 何勇;首屆朱自清文學獎昨在揚頒獎[N];揚州日報;2006年
9 王曉楓 太原師范學院;朱自清、林庚、王瑤:一場關于“廈大版文學史”的學術互動[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10 新華社 樊永強 魏春 韓志言;抗災老兵的淚與情[N];中國婦女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曉東;朱自清學術思想研究[D];暨南大學;2009年
2 李先國;化俗從雅文學觀的建立[D];蘇州大學;2005年
3 羅周;詩人馮至的創(chuàng)作歷程及其成就[D];復旦大學;2007年
4 季劍青;大學視野中的新文學[D];北京大學;2007年
5 鄧曉成;現(xiàn)代性視域中的大眾化詩潮:1917-1949[D];蘇州大學;2006年
6 王f ;面對失落的文明——論中國文學現(xiàn)代轉型中的人文主義傾向[D];山東大學;2009年
7 王天紅;中國現(xiàn)代新詩理論與外來影響[D];吉林大學;2011年
8 郭建玲;1945—1949年中國現(xiàn)代文學格局轉型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9 程稀;夏N尊語文教育思想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10 段凌宇;現(xiàn)代中國的邊地想象[D];首都師范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莊寬;朱自清“透徹了解”閱讀教學觀芻議[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2 李楠楠;試論朱自清語文教育思想[D];揚州大學;2011年
3 張愛華;馮至與京派[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4 李璞;論馮至早期詩歌的“追尋”主題[D];河南大學;2012年
5 肖麗華;論歌德對四十年代馮至的影響[D];湖南師范大學;2012年
6 盧婕;坎坷的浪漫[D];蘇州大學;2011年
7 張高山;朱自清新詩理論研究[D];湖南大學;2011年
8 曾明輝;“存在”的詩意呈現(xiàn)[D];湖南科技大學;2012年
9 孫慧玲;論朱自清語文教育思想[D];揚州大學;2002年
10 張穎;朱自清閱讀教學思想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206696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guanggaoshejilunwen/2066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