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家陳志農(nóng)的藝術與學術
本文選題:漢畫像 切入點:藝術創(chuàng)作 出處:《美術觀察》2010年03期
【摘要】:正陳志農(nóng),蒙古族,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民間剪紙協(xié)會顧問。1912年10月生于北京,祖籍新疆蒙古族鄂莫克(今衛(wèi)拉特)部。自幼受家庭熏陶,1925年,13歲的陳志農(nóng)便開始接觸藝術創(chuàng)作,17歲成立"北平美術廣告社",為公司店鋪繪制廣告畫。后受啟蒙老師李野霈先生的教導開始臨摹古畫,涉足傳統(tǒng)繪畫藝術。1929年17歲時加入由陳師曾、金北樓、溥心畬創(chuàng)辦的中國畫學研究會。1932—1941年在地質(zhì)調(diào)查所新生代研究室(現(xiàn)中科院古脊椎動物研究所前身)任繪圖員,負責古生物骨骼的復制工作,1941年由于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被迫離職。在以后的幾年里,先后在新華中學、輔仁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兼職。1945年任法國巴黎大學"北平漢學研究所"畫師,主要從事有關中國古代歷史、古玩字畫等研究,并負責編審復制漢代石刻畫像拓片等相關工作。1954年
[Abstract]:Zheng Chen Zhinong, Mongolian, researcher of Chinese Academy of Art, member of Chinese artists Association, consultant of China Folk Paper-cut Association. Born in Beijing in October 1912, native to Xinjiang Mongolian Hubei Mo Ke (present Weilat) Ministry.Influenced by his family as a child, Chen Zhinong, 13 years old in 1925, began to contact artistic creation and set up the Peiping Art Advertising Society at the age of 17 to draw advertising pictures for the company's shops.At the age of 17 in 1929, when he was 17 years old, he joined Chen Shizeng and Jin Bei Lou, at the age of 17, to start copying ancient paintings and set foot in traditional painting art.The Society of Chinese painting, founded by Puxinyu, worked as a cartographer in the Cenozoic Research Department of the Geological Survey Institute (now the predecessor of the Institute of Ancient vertebrate Animals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from 1932 to 1941.Responsible for the reproduction of paleontological bones, forced to leave in 1941 due to the outbreak of the Pacific War.In the following years, he worked part-time at Xinhua Middle School, Furen University and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In 1945, he was a painter of the Peiping Sinology Institute at the University of Paris, France, mainly engaged in research on ancient Chinese history, antiques,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etc.And responsible for the editing and examination of the Han Dynasty stone portraits rubbings and other related work. 1954
【作者單位】: 中國藝術研究院;華中師范大學;
【分類號】:K825.7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中國藝術研究院隆重舉行首批民間藝術創(chuàng)作研究員聘任儀式孫家正部長發(fā)表重要講話[J];中國攝影家;2005年07期
2 胡健;守護中的拓進:陳師曾藝術思想與藝術創(chuàng)作[J];江西社會科學;2004年10期
3 廖明君,朱存明;漢畫像與中國傳統(tǒng)審美觀念的探討[J];民族藝術;2004年01期
4 沈毅 ,孫軍;玉溪地區(qū)藝術創(chuàng)作會[J];民族藝術研究;1988年02期
5 朱存明;漢畫像所表現(xiàn)的傳統(tǒng)審美觀念的現(xiàn)代意義[J];美與時代;2005年01期
6 馬華民;試析漢畫像中戟的圖像[J];中原文物;1994年04期
7 陳江風;漢畫像“神鬼世界”的思維形態(tài)及其藝術[J];中原文物;1991年03期
8 ;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創(chuàng)作院舉行特約研究員聘任儀式[J];藝術評論;2007年02期
9 ;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創(chuàng)作院舉行特約研究員聘任儀式[J];美術觀察;2007年03期
10 陳四海;漢畫像石磚上譜就的華章——評李榮有先生《漢畫像的音樂學研究》一書[J];人民音樂;2004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管恩潔;;論白莊漢畫像石墓的價值[A];中國漢畫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上)[C];2004年
2 江繼甚;;漢畫像題榜藝術[A];中國漢畫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上)[C];2004年
3 曼紐拉·若莫;;藝術創(chuàng)作:畫家以及藝術創(chuàng)作者的固有理論[A];國際創(chuàng)造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4年
4 穆桂花;;進行剪紙藝術活動 培養(yǎng)幼兒創(chuàng)造能力[A];學陶師陶 貴在實踐——山西省陶行知研究會第二屆一次學術年會論文選集[C];1996年
5 于洋;;重視表演藝術創(chuàng)作的學術研究[A];銀幕形象塑造——第十屆“電影表演藝術學會獎”文集[C];2005年
6 王玉翠;;生活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源泉——談少兒舞蹈創(chuàng)作體會[A];新世紀優(yōu)秀學術成果評選暨交流大會論文集[C];2000年
7 張多堂;;廣靈剪紙在文化產(chǎn)業(yè)中的作用和地位[A];中國民間文化藝術產(chǎn)業(yè)建設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8 王宜峨;;從美國《道教與中國藝術展》談談對道教研究的展望[A];二十一世紀中國道教展望——茅山中國道教文化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1年
9 韓斌生;;瞿秋白對毛澤東文化藝術思想體系形成的歷史貢獻[A];紀念瞿秋白同志誕辰105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10 ;同和居[A];走進新世紀的中國商業(yè)[C];200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張興軍;王今棟從漢畫像追述藝術之源[N];北京日報;2007年
2 本報記者 蔡成剛 李威威;設立國家藝術創(chuàng)作基金 促進文化大發(fā)展[N];今日信息報;2010年
3 菡萏 小夕;浙江群眾藝術創(chuàng)作結碩果[N];中國文化報;2009年
4 記者 胡亮;應設立國家藝術創(chuàng)作基金[N];中國經(jīng)濟時報;2009年
5 徐靈;我市藝術創(chuàng)作成果斐然[N];巢湖日報;2005年
6 魯明強;李斌杰、李敏杰榮獲全國“金剪刀”大獎[N];忻州日報;2007年
7 記者 崔健;長清出土山東體量最大漢畫像[N];濟南日報;2005年
8 記者 湯一原;藝術創(chuàng)作要貼近生活謳歌時代精神[N];北京日報;2009年
9 本報記者 卓麗榮;讓剪紙藝術更加豐富多彩[N];潮州日報;2008年
10 曉諾;郭佩珍 黃土地上的畢加索[N];西部時報;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耿波;自由之遠與藝術世界的價值根源——徐復觀藝術思想的擴展研究[D];北京師范大學;2005年
2 易存國;樂神舞韻:華夏藝術美學精神研究[D];東南大學;2001年
3 劉宗超;漢代造型藝術及其精神[D];東南大學;2005年
4 陳碧;《周易》象數(shù)美學思想研究[D];武漢大學;2005年
5 徐振杰;中國早期佛教造像民族化與世俗化研究[D];山東大學;2006年
6 羅麗;女性主義藝術批評[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5年
7 吉春陽;秦宣夫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8 王紅媛;波普之路[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6年
9 高蔚;“純詩”及其中國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10 周晨萌;北京話輕聲、兒化、清入字的變異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白晗夏;論中國民間剪紙藝術的風格特征及成因[D];中央美術學院;2003年
2 劉曉毅;常書鴻藝術思想與創(chuàng)作研究[D];中央美術學院;2005年
3 楊紅光;無言之美——論杜兆植先生《G大調(diào)大提琴協(xié)奏曲》[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04年
4 許虹;榮格藝術思想的研究[D];河北大學;2003年
5 褚興彪;中國剪紙的象征[D];蘇州大學;2006年
6 陳冬梅;論藝術創(chuàng)作與變態(tài)心理[D];新疆大學;2005年
7 劉海濤;中國民間美術色彩與現(xiàn)當代油畫[D];東北師范大學;2002年
8 蔣凌琳;計算機輔助生成剪紙形象[D];廣西師范大學;2005年
9 施錦芳;辛西婭·奧齊克藝術創(chuàng)作的靈魂[D];南昌大學;2005年
10 鄧麗君;從自然之美到產(chǎn)品形態(tài)的物化[D];湖南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171024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guanggaoshejilunwen/1710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