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論文:淺談現代廣告設計中的傳統(tǒng)美學理念
本文關鍵詞:現代廣告設計中的傳統(tǒng)美學理念,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您當前所在位置:
首頁 > 論文 > 藝術類論文 > 美學論文
全站搜索:
美學論文:淺談現代廣告設計中的傳統(tǒng)美學理念 2013-09-12
【摘要】精品學習網為您整理了美學論文:淺談現代廣告設計中的傳統(tǒng)美學理念,希望和您一起探討!
廣告在世界各國的產生和發(fā)展有著共同的規(guī)律,它們都是隨著商品的產生而產生,隨著科技進步、社會發(fā)展而發(fā)展的。科學技術進步所帶來的傳播手段的革新,對廣告的發(fā)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如果說1886年出現于巴黎街頭的多色印刷的版面畫是近代廣告的開始時期,那么我國廣告的產生則以上世紀20年代和三四十年代出現在沿海城市的月份牌廣告和路牌廣告為標志。它們雖然帶著一定的半殖民地色彩,但卻以為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深人到千家萬戶,因此,應該說是我國廣告的發(fā)展與開端。建國后的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的廣告藝術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蘇聯、捷克特別是波蘭廣告的影響,在原有基礎上思想性與藝術性有所提高,近二十多年來改革開放,也借鑒了美國、日本、歐洲各國等西方國家的廣告藝術手法?梢哉f,作為廣告藝術,中國的廣告設計工作者吸收和借鑒了不少國外同行的經驗和做法。
從我國文化發(fā)展的歷史經驗來看,要想使民族文化的發(fā)展立于不敗之地,,就要勇于吸收,敢于繼承,善于交融。無論是從我國早期華夏文化的形成直至兩漢文化的高峰,還是盛唐文化受到西域、印度文化的影響而發(fā)揚光大,無不表明,只有勇于吸收,才能發(fā)展,只有敢于繼承、善于交融才能最終真正成為自己文化的主人。在廣告藝術方面我們也還是應該“立足中華,面向世界”,既要尊重民族藝術的獨特性,體現中華民族的審美心理,又要反映現代人的內在精神追求。在廣告藝術的設計中,我們也要“尋根”,尋找我們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為其他民族所不具備的思維優(yōu)勢和獨特風采。藝術始終要講內在的延續(xù),一種藝術形式的產生及被容納,需要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其中包括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習俗、倫理道德、審美習慣等,它們構成了潛在的深層文化結構,植于民族的心理和精神之中,調節(jié)和制約著民族文化的發(fā)展和外來文化的介人。正因為這樣,作為外來的廣告藝術,在中國設計者的作品中,它時時流露出傳統(tǒng)美學理念潛移默化的影響。探討這些影響,將會有助于發(fā)展中國特色的廣告藝術。
一、現代廣告形式中的傳統(tǒng)美學理念
廣告招貼畫具有傳達信息鼓動宣傳的作用。它不同于架上油畫或版畫,而要求一目了然、簡潔明確,使人在一瞬之間、一定距離外能看清楚所要宣傳的事物。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廣告設計往往采取一系列假定手法,突出重點,刪去次要的細節(jié)、細部,甚至背景,并可以把在不同時間、空間發(fā)生的活動以不同的比例組合在一起。因此,它的構思要能超越現實,構圖要概括集中,形象要簡練夸張,要以強烈鮮明的手法,突出醒目地表達所要宣傳的事物,表現物與物之間的內在聯系,賦予畫面更廣泛的含義,并使人們在有限的畫面中能聯想到更廣闊的生活,感受到新的意義。在這些方面,中國傳統(tǒng)的美學理念能夠為設計者提供大量的營養(yǎng)。
例如,構思上的“一以當十”、“以少用多”的精練,構圖上“計白當黑”、“無畫處皆成妙境”的簡潔,“疏可走馬、密不透風”的對比關系,“似與不似之間”的形象夸張,都是先輩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已經在我國廣告藝術的設計中得到充分體現。香港著名平面設計大師靳棣強,創(chuàng)作了大量文化招貼廣告。他認為,美的原則有三條:立意—意念先行,以形取神;創(chuàng)新—承先啟后,破舊立新;活用—適身合用,靈活生動。這實際上強調的是老莊的哲學思想,也是中國山水畫的表現意境。他主張把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融合到西方現代設計的理念中去。他的許多作品都無一例外地體現著這種思想,在其招貼設計《自在》系列中,運用了中國的水墨畫技法,融合了現代技術的特殊機理效果,既現代又不失傳統(tǒng)。在國際“水”主題招貼廣告藝術展中,“水—生命—文化”招貼圖形作品,將極其強烈的民族裝飾風格化的圖形形象作為整幅作品的大背景,進行了豐富而適當的虛化處理,整個畫面以黑白極色加以藝術表現,形成了形與色的對立與協(xié)調、沖突與融合的視覺效果,構筑了一幅在中國特定大文化場景下的具有視覺沖擊力的現代平面圖形設計作。
二、現代廣告“瞬間藝術”中的傳統(tǒng)美學理念
廣告招貼畫屬于“瞬間藝術”。好的廣告招貼要做到既能讓人“一目了然”,還能讓人“一見傾心”,為它所吸引,顧盼之余,留下較深的印象。在有限的時空條件下.能使人過目難忘,回味無窮,那就需要做到“以少用多”,“一以當十” “以少用多”和“由此及彼”是藝術技巧的標志,特別是廣;招貼藝術,它只能從生活的某一側面而不是從一切方面來再現現實。任何形象都不過是構成整體的一部分,重要的是能不能概括其他部分。廣告藝術中常常有充滿畫面的特寫,一雙手,一雙眼,一個動態(tài),一個表情,只要是選擇最富于代表性的現象,而且具有它的某些特征,它就能構成“言簡意賅”的好作品。盡管構圖簡單,卻表現出了一種能吸引人的意境。在“意境”中,客觀事物精粹部分得到了集中處理,達到了情景交融,能牽動人的某種情思、某種體驗、某種聯想。我們平常說“匠心獨運”、“意匠”是藝術家對客觀事物加工的特殊手段,加工手段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作者藝術成就的高低。唐代詩人杜甫說的“意匠慘淡經營中”、“語不驚人死不休”,說明藝術意境的產生一定要有“意匠”的煞費苦心。“意匠”具體說來就是選材(先取最精粹部分)、剪裁(去污存清)、夸張(強調形象的特征)、經營位置(構圖)、表現選項用恰當的技法戶。
中國傳統(tǒng)藝術講究均衡和內在的節(jié)律。我國篆刻藝術中有所謂“疏可走馬、密不透風”的布局法則,強調變化中的均衡,這既符合科學上相對的原理,也符合藝術上形式美的規(guī)律。在我國的廣告藝術中,動與靜,疏與密,多樣統(tǒng)一,賓主呼應,虛實相生,縱橫曲直,黑白對比,重疊交錯等傳統(tǒng)構圖法則屢見不鮮。此外,遠古的銅器紋樣、畫像石、金石篆刻,特別是中國畫,巧妙地運用白底的匠心,民間剪紙和蘭花布粗獷豪放的黑白關系,明代木刻插圖的疏密聚散,都可以在現代廣告藝術的構圖中得到印證。
三、現代廣告中的中西傳統(tǒng)美學理念比較
西方傳統(tǒng)藝術,基于幾何學空間觀念,從模擬生活現象人手,借以展示作者的創(chuàng)作思想。亞里士多德所說的“各種藝術都是對現實世界的模仿”,奠定了傳統(tǒng)西方藝術的“模仿”說。中國藝術家則是有選擇,有重點,以“不似之似”、“脫形寫神”為藝術追求的勝境。在中國畫中表現對象時,經常是背景不著一筆。傳統(tǒng)京劇舞臺除了簡單的一桌一椅,別無他物。觀眾欣賞畫,主要不是欣賞藝術家畫的什么,而是主要欣賞通過什么藝術手法來表現。欣賞的著眼點在于筆墨、章法、氣韻、意境,正如同觀眾欣賞傳統(tǒng)京劇,主要是欣賞演員的技藝和“唱、念、做、打”的功夫。中國傳統(tǒng)藝術,突破了自然主義和形式主義的片面性,創(chuàng)造了不少規(guī)范化的程式,這些師法自然、來源于生活但又經過千錘百煉、概括而又多變的“程式”是一種經過高度提煉的美的精華,是積淀了內容要求的形式之美。正因為如此,它才具有無窮的生命力。藝術家隨著時代的要求,賦予它新的活力,常用而常新,這種程式化的處理在我國廣告畫面的裝飾性形象處理上,也常得到應用,顯示了奪目的光彩。
中國傳統(tǒng)藝術講究形神兼?zhèn),講究概括與變形,齊白石“畫蝦幾十年才得其神”,就有一個不斷概括、不斷深人的過程,最終敢于舍棄蝦的次要部分而突出主要特征,使蝦的形象更為完美生動。齊白石提出的“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和石濤的“無法而法,乃為至法”的說法是相通的。聯系他的作品和實踐可知,他主張的“不似”正是為了“似”,“不似”其實是在“似”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絕不是“似是而非”,而是使形象更有概括性,利用了欣賞者相應的聯想作用。再看我們的一些廣告招貼畫,就“似與不似”的觀點來考察,就形象的簡明與富于概括這一點來衡量,很多形象顯然不是生活的簡單模仿,某些概括的形象顯然與素材有很大的差別,由復雜到單純,由繁雜到簡潔,必須承認這是一種難能可貴的提高。作品的魅力,絕不只是以外形的逼真為標準,有時候,欣賞者不是簡單地接受宣傳,同時也是探索、發(fā)現和補充,從而得到欣賞的樂趣,正因為欣賞者有所探索、有所發(fā)現和創(chuàng)造,作品的主題才能產生深人的影響。這種特點正符合了廣告招貼藝術的要求。
四、現代廣告中色彩的傳統(tǒng)美學理念
現代廣告繪畫藝術的特征,決定了裝飾色彩在畫面上所起的作用。裝飾色彩具有一定的主觀性,這正是廣告畫面所刻意追求的。“意足不求顏色似”即說明了這種關系。宋代蘇軾曾畫朱竹,有人責難他,難道有紅色的竹子嗎?他反問:難道有黑色的竹子嗎?意思是既然大家對“黑竹”習以為常,為什么不允許畫朱竹呢?這說明傳統(tǒng)美學觀中對色彩的主觀想象是允許的,而且是必要的。但這種主觀想象不等于主觀臆造,裝飾色彩同樣來源于生活實踐,同樣需要從客觀事物中吸取營養(yǎng)。人們常從彩蝶、霓虹、彩霞等自然色彩受到啟發(fā)而創(chuàng)造出色彩絢麗的裝飾效果。裝飾色彩的主觀性使某些自然景色“擬人化”。不同的人物由于性格、經歷、情緒的不同,對客觀事物產生不同的看法,對于某些自然色彩的感受,可以是“綠肥紅瘦”,也可以是“怡紅快綠”。其他諸女 “傷心碧”、“塞煙翠”、“青欲滴”、“綠生涼”這些古代詩人筆下對色彩的不同感受,都說明了色彩給人感受的心理因素。這些心理因素是人們在具體的生活中形成的。我們反對形而上的把某種色彩硬說成代表某種性格,但卻并不排斥在具體生活中形成某種聯想使人產生的感情,這就是傳統(tǒng)美學中運用色彩象征性的前提。一張白紙上,畫上幾只游動的小蝦,人們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自然會把大片空白聯想成茫茫的水面。在廣告招貼畫上,常常也有這樣的例證。一張藍色的畫面,上角畫幾束燦爛的焰火,這塊藍色自然會被人接受為深邃的藍天。同樣是藍色的底色,畫上幾塊白色的三角帆影,這塊藍色又會被人們視為無邊的海洋。一張綠色的畫紙上畫一對嬉戲的小羊,這綠色就成了如茵的草坪。正因為只是單純的底色,空間更大了,給人的聯想更多了。這種單純是虛的,但又是實的,觀眾的想象是抽象的,但又是具體的,這樣處理,不僅在形式上不現其虛,在內容上也因某些啟示與聯想,使其更充實、更豐富了。“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個“綠”字,給人多么充實而深刻的含義。舊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我國古代詩人運用色彩象征的手法不是值得我們在設計廣告畫面時很好地借鑒嗎?
上文就是精品學習網給您帶來的美學論文:淺談現代廣告設計中的傳統(tǒng)美學理念,希望可以更好的幫助到您!!
相關推薦:
美學論文:探析中國當代景觀中的傳統(tǒng)美學與現代化
下一篇:美學論文:探析中國當代景觀中的傳統(tǒng)美學與現代化
熱點資訊
本文關鍵詞:現代廣告設計中的傳統(tǒng)美學理念,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4410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guanggaoshejilunwen/144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