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紀行.第一課時doc.
本文選題:阿里山 切入點:紀行
八年級(上)第四單元“江山多嬌”教與學設計 昔陽 縣 示范中學 學校 姓名 李錦萍 單元目標: 1.學習移步換景,梳理游蹤。 2.運用抓住特征寫景 。 3.體會融情于景。 4.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 課題題目《阿里山紀行》 課題目標: 1. 反復讀全文,感受“阿里山的風光美如畫”。 2. 學習游記采用移步換景的寫法,描寫了阿里山的風光。 3. 理解作者贊揚臺灣人民的生態(tài)意識和利用生態(tài)發(fā)展旅游的理念,表達兩岸人民的心融合起來的愿望。 4. 學習文章富于音樂美和情韻美的語言。 第 一 課時 一.課時學習目標: 1.學習本文移步換景的寫法。 2.欣賞本文富于音樂美和情韻美的語言。 3.感受阿里山的如畫風光。 二.教材處理整體設想: 重 點難 點及 突破 1.學習游記類文章移步換景的寫法。 2.欣賞本文富于音樂美和情韻美的語言。 文 本處 理基 本思 路及 教: 基本內(nèi)容:《阿里山紀行》是蘇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江山多嬌”單元主題下的一篇游記。云山蒼蒼,江水茫茫,讀山品水,意味深長。人們游歷名山大川,控訪名勝古跡,領略風土人情,能夠開闊胸襟,娛悅心靈,啟迪智慧,喚醒無限美好的情感體驗。 文本處理:教材中安排這樣一個單元,主要目的是為了要通過朗讀、品析,讓 學 建議 我們跟隨作者一起去登山臨水,體會江山的美麗多嬌,愛我中華,愛我世界美好情感。 教學建議:首先由《高山青》這首導入游記散文《阿里山紀行》,緊接著先指導游記散文的閱讀方法:讀——悟——品,接著就按照這個方法依次進行教學。讀,讀出文章的內(nèi)容,即寫了阿里山哪些風景?各有什么特點?學生概括。再讀,找出作者的行蹤,從而指導寫作方法:移步換景,并告訴學生,游記散文一般都采用這種寫法。接著讓學生走出文本,再次感受阿里山的美景,進入“悟”這個環(huán)節(jié),從而悟出本文的主題:阿里山風光美如畫,祖國江山如此多嬌。最后,讓學生學學“牛吃草”,反復品味文章的語言,積累豐富自己的語言,運用于作文。 學 法指津 1、自主閱讀課文,梳理文章行為脈絡;小組合作探究,為阿里山中的每幅畫面找出特點并命名。 2、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啟發(fā)學生思維,豐富學生的想象力,提高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 三.教與學過程預設: (一)自主預習 1、了解阿里山及作者。 2、朗讀課文,積累詞語。注意一些詞語的字音、字形和字義。 3、朗讀、思考:阿里山給你的最初印象是什么?(用原文的詞語回答) 4、劃出表明作者行蹤的語句,理清行文思路,理解移步換景的寫法。 (二)合作探究 5、作者真正開始描寫阿里山的景色是從第幾節(jié)開始的?那么,第三節(jié)的作用是什么? 6、第一節(jié)不寫景與課文有何關系,可否刪掉,為什么? 7、課文最后寫道:“我覺得,阿里山的風光美如畫。”那么,文中具體描寫了哪些風光?試著用四字詞語概括一下 4-9 段的五幅畫面。 8、作者筆下的神木是何樣子的?它為何被稱為神木?它有哪些豐富而深邃的文化內(nèi)涵? 四.目標檢測: 必知必會知識 l.給下列加粗字注音。 一 泓( ) 莽 莽( ) 溢出( ) 鑲嵌( ) 魚 鱉( ) 靜 謐( ) 紅 檜( ) 孕育( ) 2.解釋詞語 匹敵:____________________ 驟然:____________________ 恍如隔世:________________ 靜謐:____________________ 龐然大物:________________ 堪稱:____________________ 諦聽:____________________ 山嵐:____________________ 必有必備能力 精讀課文 3-9 段。思考:作者怎樣描寫到阿里山神木的經(jīng)過及所見到的風光? 課文第 3 段是________。這一段先用設問句承接上段,然后交代進入神木的經(jīng)過;第 4 段,寫譚水清澈;第 5 段,________;第 6 段,寫山間的青苔路;第 7 段,________________;第 8 段,描寫看到的神木;第 9 段,________。 (要把握文段內(nèi)容,用簡潔的語言概括。) 拓展提升部分 請用移步換景的寫法,來介紹咱們的校園,200 字左右。 五.相關知識鏈接 第 2 課時 一.課時學習目標: 1.感受本文融情于景的寫法。 2.欣賞本文富于音樂美和情韻美的語言。 3.理解作者贊揚臺灣人民的生態(tài)意識和利用生態(tài)發(fā)展旅游的理念,含蓄地表達了兩岸人民的心融合起來的共同愿望。 二.教材處理整體設想: 重 點難 點及 突破 品味富有音樂美和情韻美的語言,體會課文表達的感情。 文 本處 理基 本思 路及 教學 建議 這篇文章形象地描繪了作者游覽阿里山所見的迷人風光,表達了作者獨特的感情,本文字里行間充滿感情、字字句句語言優(yōu)美凝練。首先要通過重點研讀、自由朗讀讀、交流品讀等多種讀法領會作者感情,品味文章語言。以及在分析重點詞句的的基礎上歸納本文的語言特色。 教學建議:主要通過【自主學習】---【品味交流】---【合作探究】---【拓展延伸】四個環(huán)節(jié)進行教學。重在品味富有音樂美和情韻美的語言,體會課文表達的感情。 學 法指津 1.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相結合。 2.語言的感知是教學難點,主要讓學生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品味。 三.教與學過程預設: 【自主學習】 1.作者筆下的臺灣著名的紅檜被冠名為“神木”的原因是什么? 2.讀課文相關語段,回答:“神木”已遭雷劈,為什么“他仍是阿里山的標志、靈魂”? 3.前文提到“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說到了阿里山”,聯(lián)系全文內(nèi)容,你認為寫神木對表達中心有什么作用? 【品味交流】感受音樂美 4.本文的語言富有節(jié)奏美(節(jié)奏美是語言的音樂美之一),如:“潭無魚鱉,林無鳥獸,偶或有如蟬、如蠅、如蚊的聲音,側耳諦聽、分辨、捕捉,卻又沒有了。那是靜謐的世 界、凈潔的世界,甚至可以說是禪的世界。偶有人聲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間的安寧。”你能從音樂的節(jié)奏美分析(賞析)這段話么? 5.人們說話或?qū)懳恼碌臅r候,使用兩個字或四個字組成的詞,要比一個字更合乎節(jié)拍,讀來順口,聽來順耳,這就是語言的音節(jié)美。音節(jié)美是語言的音樂美的另一種形式。例如:“峰回路轉(zhuǎn),迂曲穿過一片林區(qū),眼前驟然一亮,出現(xiàn)一泓水潭。它……猶如山間一面明鏡,清澈透亮。山上樹林不是倒映潭中,而是山林與水潭鑲嵌在一起,成了一幅倒置的水墨畫。”你能從音節(jié)美賞析這段話么? 6.修辭美是語言的音樂美的又一種方式。請賞析文章中你喜歡的修辭句。 7.請找出文中其他的句子來賞析音樂美(節(jié)奏美、擬聲美、音節(jié)美、修辭美) 【合作探究】品味情韻美 8.融情于景是語言的情韻美之一。你能找出字里行間飽含濃濃深情的句子么?請賞析。 9.語言的情韻美之——托物寄情。 “就在我抵臺的前幾周,一聲焦雷,從神木貫頂而下,一劈為三,中間全成枯焦。兩段橫臥地上,一段還站著。即令受此巨創(chuàng),被用碗口粗的鋼索系在另幾棵原始大樹上,神木依然拔地參天,八面威風,雄踞山間,無可匹敵。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標志、靈魂。”請多角度賞析這一段話。 【拓展延伸】 1.阿里山風光美如畫,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它,請你為阿里山寫一則廣告詞。 2.假如你是吳功正先生阿里山之行的導游,在宴會上你將如何向今天的客人們介紹今天的行程?(注意安排好說話的順序、語態(tài)和禮貌) 四.目標檢測: 1. 必知必會知識 我國古代文人留下了許多描繪山林優(yōu)美風光的名篇,請積累下來。 2. 必有必備能力 從修辭、句式等角度,賞析這個句子:森林恰似一片汪洋,無邊無際。其盤曲之勢,如幢頂,如傘蓋,,又如古寺寶塔,真不知樹軀有多少圍、樹身有多么高。它們排列之整肅,如孫武之軍陣,秦皇之兵馬。 3. 拓展提升部分 回憶阿里山的美好風光,選擇你自己喜歡的一個或幾個景點,寫一段解說詞,做一回小導游,帶領大家游游美麗的阿里山。要求:符合解說詞的要求,不少于 100 字。 提示:風景名勝解說詞,綜合運用敘述、描寫、說明等表達方式娓娓道來,集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要能引人入勝。語言生動親切,簡潔風趣,抓住特點,運用修辭,挖掘內(nèi)涵。 五.相關知識鏈接 西湖漫筆 雨中去訪靈隱,一下車,只覺得綠意撲眼而來。道旁古木參天,蒼翠欲滴,似乎飄著的雨絲兒都是綠的。飛來峰上層層疊疊的樹木,有的綠得發(fā)黑,深極了,濃極了;有的綠得發(fā)藍,淺極了,亮極了。在冷泉亭上小坐,真覺得遍體生涼,心曠神怡。亭旁溪水琮t$,平穩(wěn)處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飛濺,如飛珠滾玉一般,在這一片綠色的影中顯得分外好看。 西湖勝景很多,各處有不同的好處,即使一個綠色,也各有不同。黃龍洞綠得幽,屏風山綠得野,九曲十八洞綠得閑。漫步蘇堤,兩邊都是湖水,遠水如煙,近水著了微雨,泛起一層銀灰的顏色。走著走著,忽然感覺路旁的樹莽莽蒼蒼的,似乎從樹梢一直綠到了地下。走近看時,原來樹身上布滿了綠茸茸的青苔,那樣鮮嫩,那樣可愛,使得綠蔭蔭的蘇堤更加綠了幾分。有的青苔形狀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樹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來,布局宛然,如同一幅青綠山水。 在花港觀魚,看到了又一種綠。那是滿池的新荷,圓圓的綠葉,或亭亭立于水上,或宛轉(zhuǎn)靠在水面,只覺得一種蓬勃的生機跳躍滿池。綠色,本來是生命的顏色。我最喜愛看初春的楊柳嫩枝,那樣鮮,那樣亮,柳枝兒一擺,似乎蹬著腳告訴你,春天來了。荷葉,則要表現(xiàn)出茁壯的生命力。再加上葉面上的水珠兒滴溜溜滾,簡直好像滿池荷葉都要裙袂飛揚,翩然起舞了。 從花港乘船而回,雨已停了,波亦如鏡;遠山青中帶紫,如同凝住了一段云霞。
本文編號:170923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shubaike/jajx/17092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