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閱讀教學在比較中閃光
本文選題:閱讀教學 切入點:比較
案例名稱讓閱讀教學在比較中閃光所屬課程九年級語文古詩《武陵春》閱讀授課課時一課時設計教師國永躍工作單位河北省安新縣實驗中學
讓閱讀教學在比較中閃光——初中語文教學案例背景描述筆者在執(zhí)教九年級上冊 25課五首古詩詞之一《武陵春》和課外古詩詞《醉花陰》時,分別賞析完兩首詞之后,接著采用了比較閱讀的方法。教學準備策略比較法、自主法、探究法、談話法。教學片斷師:既然《武陵春》和《醉花陰》都寫了李清照的愁,那我就要問大家,這兩個“ 愁” 有什么不同呢?生:在《醉》中,李清照沒哭,但在《武》中,“ 欲語淚先流” 她哭了。師:是啊。誰有淚也不會輕彈,但實在控制不了自己的淚水的時候,那一定是到了最傷心的時候了。生:在《醉》中,“ 有暗香盈袖” 。時間雖是秋天,卻有菊花可以賞,,詩人衣袖里洋溢著“ 暗香” ,李清照愁中帶著美
。欢凇段洹分,時間雖是春天,但她所見所聞卻只是“ 風住塵香花已盡” ,一切美好已不復存在,或者說已無心觀賞。師:你太敏銳了,能抓住不同的季節(jié),抓住共同的“ 香” 字讀出字句背后迥然不同的深意來。生:出現(xiàn)的位置不同,《武》中愁是最后一個字,而《醉》中愁在第一句。師:太棒了,你居然能想到從位置談,那你能談談位置的不同帶來什么不同的作用嗎?生:《醉》以“ 愁” 字來開端,是總領的作用;而《武》的“ 愁” 字在結尾,是總結的作用。師:是的!蹲怼芬“ 愁” 字發(fā)端,就像一盞探照燈,從頭至尾將全詞的愁情照耀得通明透亮,最后將燈光射向詩人那消瘦的身影,讓人銘記在心;《武》以“ 愁” 字作結,則像一盞聚光燈,由外到內(nèi)將全詞的愁情凝聚成千鈞重量,最后將焦距對準詩人那沉重的心靈,使人永志難忘。生:在《醉》中有“ 東籬把酒黃昏后” 可見李清照是有心情去賞花的;而在《武》中,“ 日晚倦梳頭” 她連頭都沒心情梳,肯定是已經(jīng)沒心情出去散心了。而且不管聽說雙溪的春色多么美,但她已經(jīng)愁得跟本提不起去看的興趣,心中只剩凄惶。
師:你非常細心,李清照泉下有知,也一定會以你為知音的。的確,!蹲怼飞杏“ 把酒黃昏后” 以及填詞寄給丈夫的興致;《武》則是“ 欲語淚先流”,“ 日晚倦梳頭” ,既無話可說,亦無事可記了。生:為什么《武陵春》比《醉花陰》的愁要深重得多呢?作者經(jīng)歷了什么?師:這個問題問得非常好,兩詞中愁的程度不同是因為寫作背景的不同。李清照在寫《醉花陰》的時候,是因為丈夫趙明誠身在外地,自己獨守閨中思念遠方的丈夫而作的一首相思的情歌。此時,她生活優(yōu)裕,夫妻恩愛即使有愁,也是一種甜蜜的愁。而在《武陵春》中就不一樣了,此時,金兵入據(jù)中原,清照流落南方,明誠病死。亡國之痛,離家之傷,喪夫之悲,這種種的愁比原來不知要深重多少"
本文編號:163381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shubaike/jajx/1633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