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空間構式的認知闡釋及其啟示
本文關鍵詞:HOME空間構式的認知闡釋及其啟示
【摘要】:語法學者對"HOME空間構式"(如go home)有不同的解釋,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受傳統(tǒng)語法影響,認為home是副詞;另一種受生成語法影響,認為home是"光桿名詞"或"輕名詞",構式中存在"虛位介詞"。本文從認知語言學和語言類型學角度探討HOME構式的形成機制,認為home是路徑-背景合并型的衛(wèi)星語,是語言內(nèi)在的語法機制(詞匯化、標記性)和人類的認知規(guī)律(典型范疇、認知突顯、經(jīng)濟原則)共同作用的結果。本研究對廣義的"運動動詞+空間名詞"構式具有一定的解釋力。
【作者單位】: 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外語教育研究中心;清華大學外文系;
【關鍵詞】: HOME構式 詞匯化 標記性 認知機制
【基金】: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項目“英語國家兒童讀物中語言知識的提取與分析”(項目編號:2012M520196)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H313
【正文快照】: 1.0引言在不同的語言和文化中,“家”都是一個根深蒂固的概念,具有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根據(jù)《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6版)(2012),漢字“家”有“家庭”和“家庭的住所”兩個基本含義。在《牛津英語詞典》(第2版)(2009)里,表示家概念的“home”主要指“住所、個人房屋、家庭固定的居住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雪;;簡論“詞匯化”[J];黑龍江史志;2008年08期
2 葉莎;;詞匯化的隱喻[J];法語學習;2010年04期
3 潘俊婷;;論“干凈”的詞匯化與反詞匯化[J];文學界(理論版);2012年04期
4 李曉鈺;;“多/少+N”結構的詞匯化及動因[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09年10期
5 趙云;;以“可是”為例探討“可x”詞匯化[J];語文學刊;2010年18期
6 解竹;;詞匯化研究綜述[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2年07期
7 應真箭,陳坤明;詞匯和概念的影射關系[J];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3期
8 董秀芳;;“X說”的詞匯化[J];語言科學;2003年02期
9 丁喜霞;訓詁與詞匯史研究[J];古漢語研究;2005年02期
10 王燦龍;詞匯化二例——兼談詞匯化和語法化的關系[J];當代語言學;2005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董秀芳;;句法構式與詞匯化[A];科學發(fā)展:文化軟實力與民族復興——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論文集(上卷)[C];2009年
2 周國輝;;實用虛化 虛用實化——語法化與詞匯化的辯證研究[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八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8年
3 應學鳳;;“不大”詞匯化試析?[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5年年會論文集[C];2005年
4 王向征;曾紅玲;劉思耘;;漢語不同結構慣用語的聽覺詞匯化研究[A];“改革開放與心理學”學術研討會——湖北省暨武漢心理學會2008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8年
5 黃昌靜;;英漢雙及物構式引申機制對比[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星;現(xiàn)代漢語隱喻簇的認知探究[D];浙江大學;2015年
2 匡芳濤;英語專業(yè)詞匯教學研究[D];西南大學;2010年
3 劉紅妮;漢語非句法結構的詞匯化[D];上海師范大學;2009年
4 應真箭;二語詞匯學習軟件中的詞聚合效應[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5 朱元;漢英視覺詞匯認知語義對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6 潘明霞;漢英“身物互喻”詞匯對比研究[D];安徽大學;2012年
7 卡麗娜;烏漢語詞匯對比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8 劉曉然;雙音短語的詞匯化[D];四川大學;2007年
9 王洪涌;先秦兩漢商業(yè)詞匯—語義系統(tǒng)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10 王品;人稱系統(tǒng)中詞匯與語法的互補[D];復旦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聶永好;韓中復合詞詞匯化對比[D];延邊大學;2012年
2 張營;面向信息處理的共現(xiàn)序列“把X”單位性質(zhì)的辨認分析[D];上海師范大學;2015年
3 苑趁趁;從移動事件的詞匯化模式看《紅樓夢》的兩個譯本[D];鄭州大學;2015年
4 田明敏;“甚至”類詞語研究[D];復旦大學;2014年
5 程效;“順手”的詞匯化和語法化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5年
6 馬繼龍;“在”的語法化與“V+在”類結構的詞匯化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5年
7 從彩虹;“和”“及”“以及”比較研究[D];南京林業(yè)大學;2015年
8 伍春;“X到家”構式的多角度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15年
9 胡慶英;六朝以來致使義組合“V得”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5年
10 丁茂琴;“X著”類介詞的詞匯化與語法化[D];南京師范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91162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aiyulunwen/yingyulunwen/911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