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中期來華西人中文著作譯介活動探析——以《中國叢報》為中心
發(fā)布時間:2021-01-24 03:10
19世紀中期,為滿足西方人了解中國文化的需要,以裨治文、衛(wèi)三畏等為代表的西方漢學(xué)家以《中國叢報》為平臺,率先開展了多種題材中文著作的譯介活動。在繼承以往經(jīng)驗的基礎(chǔ)上,譯介者以兼顧原作寓意與西方讀者閱讀習(xí)慣為旨歸,采用較靈活的翻譯方法,力求準確反映這些著作的詞義與內(nèi)涵。與翻譯相伴隨,他們還對中國文化的一些特點進行了品評與討論。這些譯介活動為近代初期中西文化相互溝通構(gòu)筑了橋梁,并為西方人了解中國提供了重要參考。其間,因理解差異而產(chǎn)生的偏頗在所難免,由此亦可觀中西文化在相互審視、碰撞中存在的矛盾。
【文章來源】: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 2020,(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14 頁
【部分圖文】:
馬禮遜借助廣州基督教徒學(xué)習(xí)漢語及中文寫作
作為中國特有的修身治世哲學(xué),儒家思想在造就中國歷史及塑造中國人精神方面有著無與倫比的重要意義。因此,各時期的漢文典籍譯介活動無不將儒家經(jīng)典作為首選,以致《禮記》《尚書》等較早在西方即有了多種譯本!秴矆蟆芬膊焕,其以較大篇幅對《書經(jīng)》《孝經(jīng)》《詩經(jīng)》《爾雅》等經(jīng)典作品進行了長篇累牘的介紹并附有全部或重要部分的翻譯。撰稿人在論述、分析這些著作思想內(nèi)涵的同時,亦對其在中國文化中的價值給予充分肯定,例如,裨治文在對《孝經(jīng)》進行譯介時即指出:“毫無疑問,從這些經(jīng)典的描述中,我們將導(dǎo)源出一種知識,即生活在中央王朝的人們的習(xí)慣、禮儀、道德以及信仰等!盵6]又如,郭實獵在評論《尚書》時將這種意義闡釋得更為具體透徹:“所有尚未讀過《書經(jīng)》的漢學(xué)家們應(yīng)即刻開展這項工作,以使他們能夠熟悉這部中國文學(xué)的典范……(這部書)是中國人政治系統(tǒng)、歷史、宗教儀式、軍事戰(zhàn)略、音樂乃至天文學(xué)的基礎(chǔ),一句話,書中包含著在中國人看來一切有價值事物的根源!盵7]
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戲劇表演無疑是最受民眾歡迎的娛樂形式。19世紀中葉,根據(jù)元人雜劇曲本排演的劇目在廣州風(fēng)靡一時,“(在廣州)最流行的劇集是《元曲選》(又叫《元人百種曲》)”[10]。因應(yīng)此種風(fēng)向,《叢報》特地選譯了元人雜劇《相國寺公孫合汗衫》,并藉此向西方人介紹雜劇及相關(guān)背景知識。這一時期,廣州的西方人時常接受買辦商人的邀請赴宴聽?wèi),因而有機會接觸更多中國戲。▓D四)。其中一些有趣的劇目令他們印象深刻,這也成為他們主動翻譯劇本并向《叢報》投稿的動因。例如,《叢報》第6卷第12期曾刊登美國人亨特(William C.Hunter)所譯名為《補缸》的戲劇劇本,而亨特在其筆記中曾記述其譯介此劇的始末情由:“一班多年的外僑有一天晚上與潘啟官一起在他的鄉(xiāng)間宅邸吃飯,準備演戲以助余興。這是中國人普遍喜愛的一個戲。從劇本來看,它相當(dāng)平淡,但那種絕妙的詼諧和身段手法,真是妙不可言。戲名叫做《補缸(》Poo-kang),或者說是《補破瓷器的人(》Mender of Broken China)!吨袊鴧矆蟆罚ㄎ耶(dāng)時把這個劇本投給了該報)是這樣提到這個戲的……”[11]圖五《王嬌鸞百年長恨》1847年德文譯本第三版插圖,其母本為發(fā)表于《中國叢報》的英譯本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傳教士緣何研習(xí)《圣諭廣訓(xùn)》:美國衛(wèi)三畏家族檔案手稿所見一斑[J]. 司佳. 史林. 2013(03)
[2]《中國叢報》與中國語言文字研究[J]. 吳義雄. 社會科學(xué)研究. 2008(04)
本文編號:2996449
【文章來源】: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 2020,(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14 頁
【部分圖文】:
馬禮遜借助廣州基督教徒學(xué)習(xí)漢語及中文寫作
作為中國特有的修身治世哲學(xué),儒家思想在造就中國歷史及塑造中國人精神方面有著無與倫比的重要意義。因此,各時期的漢文典籍譯介活動無不將儒家經(jīng)典作為首選,以致《禮記》《尚書》等較早在西方即有了多種譯本!秴矆蟆芬膊焕,其以較大篇幅對《書經(jīng)》《孝經(jīng)》《詩經(jīng)》《爾雅》等經(jīng)典作品進行了長篇累牘的介紹并附有全部或重要部分的翻譯。撰稿人在論述、分析這些著作思想內(nèi)涵的同時,亦對其在中國文化中的價值給予充分肯定,例如,裨治文在對《孝經(jīng)》進行譯介時即指出:“毫無疑問,從這些經(jīng)典的描述中,我們將導(dǎo)源出一種知識,即生活在中央王朝的人們的習(xí)慣、禮儀、道德以及信仰等!盵6]又如,郭實獵在評論《尚書》時將這種意義闡釋得更為具體透徹:“所有尚未讀過《書經(jīng)》的漢學(xué)家們應(yīng)即刻開展這項工作,以使他們能夠熟悉這部中國文學(xué)的典范……(這部書)是中國人政治系統(tǒng)、歷史、宗教儀式、軍事戰(zhàn)略、音樂乃至天文學(xué)的基礎(chǔ),一句話,書中包含著在中國人看來一切有價值事物的根源!盵7]
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戲劇表演無疑是最受民眾歡迎的娛樂形式。19世紀中葉,根據(jù)元人雜劇曲本排演的劇目在廣州風(fēng)靡一時,“(在廣州)最流行的劇集是《元曲選》(又叫《元人百種曲》)”[10]。因應(yīng)此種風(fēng)向,《叢報》特地選譯了元人雜劇《相國寺公孫合汗衫》,并藉此向西方人介紹雜劇及相關(guān)背景知識。這一時期,廣州的西方人時常接受買辦商人的邀請赴宴聽?wèi),因而有機會接觸更多中國戲。▓D四)。其中一些有趣的劇目令他們印象深刻,這也成為他們主動翻譯劇本并向《叢報》投稿的動因。例如,《叢報》第6卷第12期曾刊登美國人亨特(William C.Hunter)所譯名為《補缸》的戲劇劇本,而亨特在其筆記中曾記述其譯介此劇的始末情由:“一班多年的外僑有一天晚上與潘啟官一起在他的鄉(xiāng)間宅邸吃飯,準備演戲以助余興。這是中國人普遍喜愛的一個戲。從劇本來看,它相當(dāng)平淡,但那種絕妙的詼諧和身段手法,真是妙不可言。戲名叫做《補缸(》Poo-kang),或者說是《補破瓷器的人(》Mender of Broken China)!吨袊鴧矆蟆罚ㄎ耶(dāng)時把這個劇本投給了該報)是這樣提到這個戲的……”[11]圖五《王嬌鸞百年長恨》1847年德文譯本第三版插圖,其母本為發(fā)表于《中國叢報》的英譯本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傳教士緣何研習(xí)《圣諭廣訓(xùn)》:美國衛(wèi)三畏家族檔案手稿所見一斑[J]. 司佳. 史林. 2013(03)
[2]《中國叢報》與中國語言文字研究[J]. 吳義雄. 社會科學(xué)研究. 2008(04)
本文編號:299644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aiyulunwen/yingyulunwen/299644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