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語諺語漢譯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5-29 08:06
本文關鍵詞:日語諺語漢譯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近年來,隨著文化翻譯的興起,人們已不再把翻譯簡單地看成一種語言符號轉換成另一種語言符號。而更多地看作是兩種文化的轉換翻譯。中日兩國隔海相望,一衣帶水,中日文化交流的歷史已經(jīng)具有兩千多年,然而在文化交流日益豐富,科技手段日新月異的今天,中日兩國之間依然存在著不可相互理解的方面,中日文化差異的鴻溝依然存在?v觀當今中國的研究現(xiàn)狀,從文化差異的角度來研究翻譯科學和實踐的人卻不多。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之上,以日本諺語為例,運用現(xiàn)代翻譯理論與方法,分析文化差異的原因,探究文化差異的方法,以期對中日文化交流及翻譯理論的研究做出一定的貢獻。 全文共分六部分。 第一部分是引言。闡述了研究的目的和意義,研究方法和理論,先行研究及本論文的立足點。 第二部分主要探討翻譯語言文化三者之間的關系和現(xiàn)代翻譯理論的方法過程和原則。其中主要介紹了諺語的定義以及文化的關系,日語中的諺語體現(xiàn)了日本與其他國家所不同地理環(huán)境歷史風俗習慣世界觀思維方式等文化特征;翻譯是一種傳達再現(xiàn)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要按照“信達雅”的要求,實現(xiàn)源語與目的語之間的對等,使譯文讀者獲得和原文讀者相同的文化效果。 第三部分著重闡述來自外國諺語的翻譯方法。日語諺語中有相當部分是從外國吸收過來的,從日本諺語的來源來看,主要是古代中國佛教歐美。因此對于這些諺語一般采取直譯為主的翻譯方法,將來源于外國的諺語還原。有一少部分,采用了將原文抽象化,簡潔化的意譯方法。 第四部分,從修辭方面進行分類,闡述日本本土諺語的翻譯方法。首先闡述了諺語的特點與修辭的關系。其次,以比喻夸張對比雙關等修辭方法為例,參照揭俠教授所著《日語修辭研究》中有關各種修辭的概念,尋找大量日本諺語為例,分析中日之間的文化差異表現(xiàn)及其原因,以及實現(xiàn)這種跨文化交際的方法。其中,比喻分為明喻隱喻諷喻換喻提喻。明喻和隱喻,主要運用異化歸化異化和歸化對等法等翻譯方法。諷喻換喻提喻,主要運用直譯意譯對等歸化等翻譯方法。夸張修辭,主要運用對譯法;對比修辭,主要運用轉換法,兼有直譯和意譯;雙關修辭,運用直譯法對譯法為主;其他修辭方法中,例如:回環(huán)對偶省略,以直譯法為主。最后總結本小節(jié),指明由于日本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形成了日本民族獨特的性格:更加注重自我感知方式,因此在諺語表達方面更加注重本民族獨特的形象思維和修辭法的選擇。 第五部分,從語境方面,研究日本諺語在語境的限制條件下,如何實現(xiàn)跨文化交際。這一部分,首先闡明語言和文化的關系,以及語境的含義及其對翻譯活動的影響。其次把諺語分為來自于外國的日語諺語和日本本土諺語在會話文章等語境限制條件下的翻譯。其中,來自外國的日語諺語在語境限制下的翻譯方法以還原法為主,同時兼顧意譯;日本本土諺語在語境條件限制下的翻譯方法,根據(jù)李運興教授在《語篇翻譯引論》中,就文化成分的處理提出的幾種模式:文化直入文化阻斷文化融合文化詮釋文化歸化直譯兼意譯。同時結合大量例句進行翻譯過程的分析,在充分理解原文意思和文化背景的基礎上,結合諺語所在的語言環(huán)境,探討能夠使譯者獲得與原文讀者相同效果的翻譯方法,實現(xiàn)文化語境方面的跨文化交流。最后指出掌握雙語文化能力比掌握雙語能力更重要。 第六部分,總結本文和今后的課題。 總結本文的研究成果,第三四五部分是本文的重點內容,在這幾部分,根據(jù)現(xiàn)代翻譯理論,結合大量諺語例句,對于如何實現(xiàn)跨越異文化交際的障礙進行系統(tǒng)的翻譯方法的研究是本文的重點之處。除了本論文提出的翻譯方法以外,交通工具的發(fā)達,文化滲透性的增強將大大有助于克服翻譯中的障礙。 最后提出今后的課題。除了諺語之外,中日之間在詞匯語法語篇語體等方法也存在很大的文化差異,如何跨越這些方面的文化差異,也有待進一步的深入研究。 縱觀全文,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之上,主要運用現(xiàn)代翻譯理論和方法對日語中的諺語,分別從修辭和語境兩個方面,對于如何實現(xiàn)跨文化交際,彌補中日文化差異的鴻溝嘗試作了系統(tǒng)的,全面而又深刻的研究。
【關鍵詞】:日語諺語 文化差異 修辭 語境 翻譯方法
【學位授予單位】:山東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H36
【目錄】:
- 中文摘要6-8
- 要旨8-11
- 1. はじめに11-14
- 1.1 研究の目的と意,
本文編號:40447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aiyulunwen/lxszy/40447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