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生門》與《鼻子》的漢譯本對比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4-16 23:11
本文關(guān)鍵詞:《羅生門》與《鼻子》的漢譯本對比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芥川龍之介是日本大正時期“新思潮派”的代表作家,在日本近代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羅生門》和《鼻子》是芥川龍之介的早期代表作品。發(fā)表于1915年的《羅生門》是芥川龍之介的處女作。翌年作品《鼻子》的發(fā)表,使芥川一躍成為文壇新人作家。《羅生門》與《鼻子》兩部作品語言犀利,心理刻畫細膩,都是借助歷史題材來影射資本主義社會下丑惡現(xiàn)實的作品。《羅生門》與《鼻子》在中國都有多個譯本。其中,發(fā)表于1921年的魯迅譯本和1997年出版的林少華的譯本特色鮮明。比較而言,魯譯本從形式到內(nèi)容上力求保持原文特色;漢譯多用白話文;譯文中有少量的文姙殘留。林譯本則較充分發(fā)揮了譯者的創(chuàng)造性;使用了豐富多樣的漢語表達;并且,多用意美、音美的美文表達方式。雖然原作相同,但魯迅與林少華的漢譯本卻呈現(xiàn)了大相徑庭的譯文風格和特征。 功能目的論強調(diào)的是根據(jù)不同的翻譯目的采取相應的翻譯策略。這一理論對于研究文學作品的不同譯本有直接的指導意義。筆者在總結(jié)魯譯本和林譯本各自特征的基礎上,以功能目的論為理論框架,圍繞時代背景、譯者翻譯觀和目標讀者這三個角度,探討兩個譯本各自特征的形成原因。 本篇論文在第一章中闡述了選題的緣由和意義。第二章介紹了功能目的論以及針對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和《鼻子》的相關(guān)先行研究。在此基礎上闡述了本篇論文的視角和立場。第三章對功能目的論及功能目的論對于《羅生門》和《鼻子》的漢譯研究的適用性做出了綜述。第四章基于目的論的框架,通過實證分析總結(jié)了魯譯本和林譯本各自特征。第五章從功能目的論的視角,圍繞時代背景、譯者翻譯觀和目標讀者三個要素來分析魯譯本和林譯本各自特征形成的原因。第六章對研究結(jié)論進行了歸納。 本稿通過上述研究得出以下結(jié)論:魯迅與林少華的漢譯本不同風格和特色的形成,與其翻譯的年代即時代要素、二者的翻譯觀念、以及二人所設定的目標讀者的不同有密切關(guān)系。首先,林少華翻譯芥川這兩部作品是在二十世紀末期,當時中國的現(xiàn)代漢語不僅普及且詞匯極其豐富;早于林少華近70年即于二十世紀20年代魯迅翻譯芥川作品時,漢語的文姙表達還比較普遍。其次,魯迅的“力求保持原作風格和特征”的翻譯觀,讓其采用了“直譯”的翻譯策略;而林少華對“譯者創(chuàng)造性”的推崇,使其譯本出現(xiàn)了“化境”般的藝術(shù)表現(xiàn)。此外,魯譯本中的白話文和林譯本中的美文的運用,是在對各自目標讀者的設定之后,為普及白話文或展現(xiàn)文學之美這一主旨而運用的翻譯策略。
【關(guān)鍵詞】:功能目的論 文姙的殘留 多樣的表現(xiàn) 美文的多用
【學位授予單位】:沈陽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H36;I046
【目錄】:
- 要旨5-7
- 摘要7-10
- 第一章 序娭10-13
- 1.1 UO楲の提出10-11
- 1.2 研究意─饒康
本文編號:31188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aiyulunwen/lxszy/31188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