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漢語“一+X+之下”格式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3-11 00:06
現(xiàn)代漢語中存在一種“一+X+之下”格式,如:一氣之下、一驚之下、一怒之下、一念之下。這些短語的整體語義并不是各成分語義的疊加組合,屬于一種具有約定性的語法格式。本文考察了“一+X+之下”格式中X的范圍和類型,進而考察了這一格式的句法功能、語義及語用情況。本文的主要內(nèi)容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一+X+之下”格式中X的范圍及格式的句法功能。首先分析了“一+X+之下”格式中X的詞類及范圍,從詞類角度看,X可以為動詞、形容詞、量詞和名詞。名詞數(shù)量較少,在動詞、形容詞、量詞三類中,分別以動作動詞、心理形容詞、名詞兼用的動量詞為主。從音節(jié)角度來看,能進入格式的又以單音節(jié)詞為主?傮w上“一+X+之下”格式是一個以單音節(jié)動詞X為原型的四音節(jié)語法格式。在此基礎(chǔ)上本文按照X的詞性,將該格式分為“一+動詞+之下”“一+形容詞+之下”“一+量詞+之下”“一+名詞+之下”四類,并對每類子格式的句法功能進行探究。分析發(fā)現(xiàn)“一+X+之下”格式可充任獨立小句、謂語、定語、中心語,但由于“一+X+之下”格式的X詞性不同,各類子格式句法功能也存在區(qū)別。第二部分分析了“一+X+之下”格式的語義。首先逐類分析了前文根...
【文章來源】:沈陽師范大學遼寧省
【文章頁數(shù)】:62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語體距離示意圖
類語體之下做出了細化分類。[6]陶紅印基于語法差異將語體分為典型語體和非典型語體。[7]朱軍認為應(yīng)在語體分類基礎(chǔ)之上建立漢語語體語法的基本理論框架,主張將語體看作原型范疇,建立語體特征序列,并舉出“口語體-書面語體”“對話語體-敘事語體”等語體序列。[8]馮勝利嘗試建立語體語法的邏輯體系并提出了語體特征的鑒定方法。[9]他認為語體不是文體,而是人類語言交際語法中的一種普遍機制。他從交際距離的角度,根據(jù)交際的“高低”“遠近”,確立了二元對立、三維分體、四度定位的語體語法體系,如圖1.圖2.所示,他提出將語體分為口語非正式體、書面正式體、文藝莊典體三類,并嘗試提出了兩個語體確定原則:交際中的時空性和語法中的時空性。圖1.語體距離示意圖圖2.語體三維坐標下文就將根據(jù)馮勝利的二元對立三維分體系統(tǒng),對“一+X+之下”格式語體的分析。二、“一+X+之下”格式的語體特征[1]馮勝利:《書面語語法及教學的相對獨立性》,《語言教學與研究》,2003年第2期,第53-63頁。[2]馮勝利:《論漢語書面正式語體的特征與教學》,《世界漢語教學》,2006年第4期,第98-106頁。[3]唐松波:《談現(xiàn)代漢語的語體》,《中國語文》,1961年第5期,第15-19頁。[4]李文明:《語體是言語的風格類型——兼與劉大為先生商榷》,《修辭學習》,1995年第6期,第1-3頁。[5]常敬宇:《語體的性質(zhì)及語用功能》,《修辭學習》,1994年第4期,第7-8頁。[6]袁輝,李熙宗:《漢語語體概論》,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5年版。[7]陶紅。骸对囌撜Z體分類的語法學意義》,《當代語言學》,1999年第3期,第15-24頁。[8]朱軍:《漢語語體語法研究綜述》,《漢語學習》,2012年第5期,第74-81頁。[9]馮勝利:《語體語法的邏輯體系及語體特征的鑒定
本文編號:3075512
【文章來源】:沈陽師范大學遼寧省
【文章頁數(shù)】:62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語體距離示意圖
類語體之下做出了細化分類。[6]陶紅印基于語法差異將語體分為典型語體和非典型語體。[7]朱軍認為應(yīng)在語體分類基礎(chǔ)之上建立漢語語體語法的基本理論框架,主張將語體看作原型范疇,建立語體特征序列,并舉出“口語體-書面語體”“對話語體-敘事語體”等語體序列。[8]馮勝利嘗試建立語體語法的邏輯體系并提出了語體特征的鑒定方法。[9]他認為語體不是文體,而是人類語言交際語法中的一種普遍機制。他從交際距離的角度,根據(jù)交際的“高低”“遠近”,確立了二元對立、三維分體、四度定位的語體語法體系,如圖1.圖2.所示,他提出將語體分為口語非正式體、書面正式體、文藝莊典體三類,并嘗試提出了兩個語體確定原則:交際中的時空性和語法中的時空性。圖1.語體距離示意圖圖2.語體三維坐標下文就將根據(jù)馮勝利的二元對立三維分體系統(tǒng),對“一+X+之下”格式語體的分析。二、“一+X+之下”格式的語體特征[1]馮勝利:《書面語語法及教學的相對獨立性》,《語言教學與研究》,2003年第2期,第53-63頁。[2]馮勝利:《論漢語書面正式語體的特征與教學》,《世界漢語教學》,2006年第4期,第98-106頁。[3]唐松波:《談現(xiàn)代漢語的語體》,《中國語文》,1961年第5期,第15-19頁。[4]李文明:《語體是言語的風格類型——兼與劉大為先生商榷》,《修辭學習》,1995年第6期,第1-3頁。[5]常敬宇:《語體的性質(zhì)及語用功能》,《修辭學習》,1994年第4期,第7-8頁。[6]袁輝,李熙宗:《漢語語體概論》,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5年版。[7]陶紅。骸对囌撜Z體分類的語法學意義》,《當代語言學》,1999年第3期,第15-24頁。[8]朱軍:《漢語語體語法研究綜述》,《漢語學習》,2012年第5期,第74-81頁。[9]馮勝利:《語體語法的邏輯體系及語體特征的鑒定
本文編號:307551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zaizhiboshi/3075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