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為本指導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
本文關鍵詞:以人為本指導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
【摘要】:隨著我國社會轉型的加快,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和內容都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傳統(tǒng)方法越來越不適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這不但阻礙了學生獨立性和個性化的發(fā)展,也限制了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其原因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傳統(tǒng)方法經常忽視學生的個體差異,沒有體現(xiàn)“以學生為本”,存在著跟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相脫節(jié)的傾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只有不斷改進和創(chuàng)新,其實效性才能得到進一步的提高,這為當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完善和創(chuàng)新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必須根據形勢的新變化不斷進行創(chuàng)新,自覺貫徹以人為本的思想,樹立現(xiàn)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觀,以創(chuàng)新求發(fā)展,實現(xiàn)對思想政治教育傳統(tǒng)方法的超越,將以人為本思想融入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逐步構建起“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方法體系,不斷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 以人為本是一個歷史范疇,在中西方傳統(tǒng)思想文化中有著豐厚的歷史淵源。本文對處于不同歷史背景下的以人為本思想,進行了深入分析和梳理,重點論述了馬克思主義的以人為本思想,總結了以人為本思想的科學內涵,并對思想政治教育視野下的以人為本思想做了詳細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從人的需要出發(fā),尊重學生的合理需求,把滿足學生的個性需求和個性發(fā)展作為工作的出發(fā)點;必須依靠人的主體性,尊重大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個體差異,充分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并把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全面發(fā)展作為教育的目的,把教育主體的要求與教育客體的需求統(tǒng)一起來,切實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整體有效性。 在以人為本的指導下研究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首先要深入理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理論內涵。本文從一般方法的概念和特性入手,逐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內涵、特征以及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的關系,又分析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內涵、特征和結構體系,并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任務、教育內容和教育效果三個方面概括了方法所發(fā)揮的重要作用。 對于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現(xiàn)狀,論文首先肯定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取得的成績,表現(xiàn)在其科學性和現(xiàn)代化發(fā)展趨勢方面都有明顯地增強,并在繼承傳統(tǒng)方法的基礎上積極借鑒多學科的教育方法,促進了當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的完善和發(fā)展。隨著時代的變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發(fā)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各種問題和不足,主要表現(xiàn)為教育者缺乏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傳統(tǒng)教育方法與現(xiàn)代教育方法未能實現(xiàn)有機結合、方法的實施缺乏可操作的規(guī)范和指導以及尚未形成完善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體系等幾個方面。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傳統(tǒng)教育觀和計劃經濟思維定式的影響,另外,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的不足也是原因之一。因此,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必須在以人為本指導下進行創(chuàng)新,這是適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調整、大學生思想形成與發(fā)展規(guī)律和教育環(huán)境發(fā)展變化的需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完善與創(chuàng)新,要以滿足和引導大學生的需要為出發(fā)點,以充分發(fā)揮大學生的主體性為根本導向,以促進大學生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為歸宿。 在以人為本思想的指導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完善和創(chuàng)新的基本思路主要體現(xiàn)在三方面的層次結構中: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中,,體現(xiàn)為以理服人的理論教育法、主客體參與的實踐教育法和體現(xiàn)藝術性的批評教育法的完善和創(chuàng)新;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方法中,體現(xiàn)為貼近學生實際的榜樣示范法、體現(xiàn)學生主體性的自我教育法和以情感人的情感教育法的完善和創(chuàng)新;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方法中,體現(xiàn)為充滿人文關懷的心理學方法、虛擬與現(xiàn)實相結合的網絡教育法和“助人自助”的社會工作教育法的完善和創(chuàng)新。只有將以人為本思想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進行深度融合,才能有效發(fā)揮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作用,進而全面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效果。
【關鍵詞】:以人為本 大學生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方法論
【學位授予單位】:遼寧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G641
【目錄】: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第1章 緒論12-32
- 1.1 選題的背景和意義12-18
- 1.1.1 選題的背景12-13
- 1.1.2 選題的意義13-18
- 1.2 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18-29
- 1.2.1 關于以人為本的研究18-19
- 1.2.2 關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19-21
- 1.2.3 關于以人為本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chuàng)新的研究21-25
- 1.2.4 關于當代西方國家公民教育等方法的主要思想25-29
- 1.3 研究方法29-30
- 1.3.1 文獻分析法29-30
- 1.3.2 實證研究法30
- 1.3.3 多學科綜合研究法30
- 1.4 研究的創(chuàng)新點與難點30-32
- 1.4.1 研究的創(chuàng)新點30-31
- 1.4.2 研究的難點31-32
- 第2章 馬克思主義視野下的以人為本32-44
- 2.1 以人為本的中西文化淵源32-36
- 2.1.1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民本思想32-34
- 2.1.2 西方文化語境下的人本思想34-36
- 2.2 馬克思主義的“以人為本”思想36-39
- 2.2.1 人的本質觀36
- 2.2.2 人的主體觀36-37
- 2.2.3 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觀37-39
- 2.3 思想政治教育視野下的以人為本思想39-44
- 2.3.1 以人為本思想的科學內涵39-40
- 2.3.2 思想政治教育視野下以人為本思想的內涵40-44
- 第3章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相關理論44-56
- 3.1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基本理論44-50
- 3.1.1 一般方法的概念與特性44-46
- 3.1.2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內涵與特性46-49
- 3.1.3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49-50
- 3.2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基本理論50-53
- 3.2.1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內涵50-51
- 3.2.2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特性51
- 3.2.3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結構體系51-53
- 3.3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53-56
- 3.3.1 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務的必要條件53-54
- 3.3.2 使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為大學生所理解和接受的重要手段54
- 3.3.3 影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關鍵因素54-56
- 第4章 以人為本指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必要性和要求56-73
- 4.1 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現(xiàn)狀分析56-66
- 4.1.1 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取得的成績56-60
- 4.1.2 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運用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60-64
- 4.1.3 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64-66
- 4.2 以人為本指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必要性66-70
- 4.2.1 適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調整的需要66-67
- 4.2.2 適應大學生思想形成與發(fā)展規(guī)律的需要67-68
- 4.2.3 適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發(fā)展變化的需要68-70
- 4.3 以人為本指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要求70-73
- 4.3.1 以滿足和引導大學生的需要為出發(fā)點70-71
- 4.3.2 以充分發(fā)揮大學生的主體性為根本導向71
- 4.3.3 以促進大學生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為歸宿71-73
- 第5章 以人為本指導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完善與創(chuàng)新73-117
- 5.1 以人為本指導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基本方法的完善與創(chuàng)新73-84
- 5.1.1 以理服人的理論教育法73-78
- 5.1.2 主客體互動的實踐教育法78-83
- 5.1.3 體現(xiàn)藝術性的批評教育方法83-84
- 5.2 以人為本指導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一般方法的完善與創(chuàng)新84-95
- 5.2.1 貼近學生實際的榜樣示范法85-88
- 5.2.2 體現(xiàn)學生主體性的自我教育法88-91
- 5.2.3 以情感人的情感教育法91-95
- 5.3 以人為本指導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特殊方法的完善與創(chuàng)新95-117
- 5.3.1 體現(xiàn)人文關懷的心理學方法95-103
- 5.3.2 虛擬與現(xiàn)實相結合的網絡教育法103-110
- 5.3.3 “助人自助”的社會工作教育法110-117
- 結束語117-119
- 參考文獻119-130
- 致謝130-132
-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發(fā)表論文以及參加科研情況132-134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陳志尚;準確把握以人為本的科學內涵[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2 宋元林;唐佳海;;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特征、類型及其優(yōu)化[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3 孫曉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改革探微[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8年07期
4 楊芷英;;淺談心理疏導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xiàn)實價值[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9年04期
5 盧美華;;高校堅持以人為本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幾點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0年02期
6 李浩;;以人為本: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點[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年09期
7 李忠華;;思想政治教育以人為本的雙向路徑探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年09期
8 艾紅梅;王平;任志鋒;;從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實施看方法研究需要關注的幾個問題[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10年05期
9 李應龍;;談構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體系的多維模式[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10 孫珊;;淺談以人為本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創(chuàng)新[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2年01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孫余余;人的虛擬生存與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韓國順;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3 宋德勇;現(xiàn)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學解讀[D];北京交通大學;2011年
4 何會寧;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的大學生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5 張富文;馬克思主義人本思想中國化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1年
6 戴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人為本價值取向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2011年
7 顧相偉;馬克思人的全面發(fā)展思想的當代價值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0年
8 姜梅英;整體發(fā)展視閾中的以人為本[D];山東大學;2010年
9 王金情;人的需要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研究[D];上海大學;2010年
10 巫陽朔;中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較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高永生;大學生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3年
2 李杰;大學生社會實踐創(chuàng)新研究[D];重慶理工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68730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sklbs/687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