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義的追尋:教師教材理解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4-07-06 03:56
教材是教學的起點與依據,教師的教材理解必然會影響到教學活動的開展。在從知識本位轉向學生本位的教學轉變過程中,伴隨著詮釋學的引入以及在課程與教學中的彰顯,理解概念擁有了更為豐富的內涵,傳統(tǒng)意義上的知識至上,直線式教材理解逐漸受到質疑,教材理解的認識和觀念正在發(fā)生著轉變。然而,中小學教師在接受新的教材理解觀念的同時,卻難以真正將其具體化、實踐化。究其原因,缺乏一個在觀念與操作之間的具有中層理論性質的合理性框架是其核心。因此,如何在新的教材理解觀念下,從中觀層面去回答教師應該如何理解教材,也就成為了一個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的迫切問題。理解是一個詮釋學和心理學概念。在詮釋學中,不同的詮釋學觀所追求的是不同意義的獲得,而心理學則主要致力于符號的心理意義的建構。以詮釋學和心理學為基礎,社會學、政治學、宗教學、傳播學等不同學科也逐漸形成自己的理解觀。但總的看來,理解總是關乎意義,總是對意義的反復揭示與建構。同時,對教材本質的認識也隨著教育觀而發(fā)生變化。當教材的權威性被逐漸消解時,把教材理解為學材、文化載體、經驗文本等觀念紛繁而出,其所批判的是教材的知識中心主義和權威主義,所彰顯的是教材作為一種教育性知...
【文章頁數】:227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一、導 論
(一)問題的提出
(二)文獻綜述
(三)研究目的與意義
(四)研究的思路與方法
二、教師教材理解的內涵與論題
(一)教材:作為一種教育知識文本
1.簡要歷史回顧
2.教材的內涵與特征
3.教材與相關概念辨析
(二)理解:對意義的持續(xù)揭示與建構
1.理解的內涵
2.理解與相關概念辨析
(三)教師教材理解的內涵分析
(四)教師教材理解的基本論題
三、教師教材理解的現(xiàn)狀考察與理論反思
(一)教師教材理解的現(xiàn)狀考察
1.考察設計
2.教師教材理解的現(xiàn)狀
3.對教師教材理解現(xiàn)狀的反思
(二)理解的合理性及其反思
1.保守詮釋學及其理解合理性
2.中庸詮釋學及其理解合理性
3.激進詮釋學及其理解合理性
4.批判詮釋學及其理解合理性
5.教材理解需要何種理解?
四、教師教材理解的基礎:意義發(fā)生說
(一)“意義發(fā)生說”的提出
1.教學論研究的人文進路
2.教學復雜性的要求
3.教師教學智慧的體現(xiàn)
(二)“意義發(fā)生說”的基礎:意義的內涵與類型
1.意義的內涵
2.意義的類型劃分
(三)“意義發(fā)生說”的內核:意義關聯(lián)
1.理性關聯(lián)
2.想象關聯(lián)
3.體驗關聯(lián)
4.規(guī)范關聯(lián)
(四)“意義發(fā)生說”與教師教材理解
五、教師教材理解的過程:意義的循環(huán)
(一)教材的意義結構
1.教材意義的層次結構
2.教材意義的主體結構
3.教材的意義體系
(二)教師教材理解的基本過程
1.“前理解”
2.“理解”
3.“自我理解”
4.教師教材理解的過程框架
(三)教師教材理解的基本方式
1.教師教材理解方式的經驗歸納
2.教師教材理解方式的實踐話語
六、教師教材理解的維度:主體的意義
(一)教師教材理解的知識維度
1.教材的知識意蘊
2.教材知識的特點
3.教材知識的結構
4.教材知識的理解途徑
(二)教材理解的意識形態(tài)維度
1.意識形態(tài)歷史簡顧
2.意識形態(tài)的內涵
3.教材的意識形態(tài)特征
4.教材意識形態(tài)的存在方式
5.教材意識形態(tài)的理解途徑
(三)教師教材理解的專業(yè)維度
1.教材使用觀:互融共生
2.教師教材理解與教師專業(yè)發(fā)展
3.教師教材理解對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的要求
(四)教師教材理解的學習維度
1.何為學習?
2.教材的學習性特征
3.教材中學習的存在方式
4.教材中學習理解的基本途徑
余論
參考文獻
附錄:教師教材理解訪談提綱
致謝
在校期間的科研成果
本文編號:4002027
【文章頁數】:227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一、導 論
(一)問題的提出
(二)文獻綜述
(三)研究目的與意義
(四)研究的思路與方法
二、教師教材理解的內涵與論題
(一)教材:作為一種教育知識文本
1.簡要歷史回顧
2.教材的內涵與特征
3.教材與相關概念辨析
(二)理解:對意義的持續(xù)揭示與建構
1.理解的內涵
2.理解與相關概念辨析
(三)教師教材理解的內涵分析
(四)教師教材理解的基本論題
三、教師教材理解的現(xiàn)狀考察與理論反思
(一)教師教材理解的現(xiàn)狀考察
1.考察設計
2.教師教材理解的現(xiàn)狀
3.對教師教材理解現(xiàn)狀的反思
(二)理解的合理性及其反思
1.保守詮釋學及其理解合理性
2.中庸詮釋學及其理解合理性
3.激進詮釋學及其理解合理性
4.批判詮釋學及其理解合理性
5.教材理解需要何種理解?
四、教師教材理解的基礎:意義發(fā)生說
(一)“意義發(fā)生說”的提出
1.教學論研究的人文進路
2.教學復雜性的要求
3.教師教學智慧的體現(xiàn)
(二)“意義發(fā)生說”的基礎:意義的內涵與類型
1.意義的內涵
2.意義的類型劃分
(三)“意義發(fā)生說”的內核:意義關聯(lián)
1.理性關聯(lián)
2.想象關聯(lián)
3.體驗關聯(lián)
4.規(guī)范關聯(lián)
(四)“意義發(fā)生說”與教師教材理解
五、教師教材理解的過程:意義的循環(huán)
(一)教材的意義結構
1.教材意義的層次結構
2.教材意義的主體結構
3.教材的意義體系
(二)教師教材理解的基本過程
1.“前理解”
2.“理解”
3.“自我理解”
4.教師教材理解的過程框架
(三)教師教材理解的基本方式
1.教師教材理解方式的經驗歸納
2.教師教材理解方式的實踐話語
六、教師教材理解的維度:主體的意義
(一)教師教材理解的知識維度
1.教材的知識意蘊
2.教材知識的特點
3.教材知識的結構
4.教材知識的理解途徑
(二)教材理解的意識形態(tài)維度
1.意識形態(tài)歷史簡顧
2.意識形態(tài)的內涵
3.教材的意識形態(tài)特征
4.教材意識形態(tài)的存在方式
5.教材意識形態(tài)的理解途徑
(三)教師教材理解的專業(yè)維度
1.教材使用觀:互融共生
2.教師教材理解與教師專業(yè)發(fā)展
3.教師教材理解對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的要求
(四)教師教材理解的學習維度
1.何為學習?
2.教材的學習性特征
3.教材中學習的存在方式
4.教材中學習理解的基本途徑
余論
參考文獻
附錄:教師教材理解訪談提綱
致謝
在校期間的科研成果
本文編號:400202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sklbs/4002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