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符號視角的漢語隱喻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9-05 23:22
本文關鍵詞:認知符號視角的漢語隱喻研究
【摘要】:隱喻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一種重要認知方式,是自然語言中十分普遍的現(xiàn)象。隱喻認知研究對于全面地認識和利用這一工具以及推動語言認知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研究從現(xiàn)有隱喻認知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入手,總結(jié)現(xiàn)有隱喻認知理論的優(yōu)點和不足;針對隱喻的定義本質(zhì)、分類和認知過程這三方面的問題,在探討隱喻的認知符號性基礎上提出了隱喻的定義和識別標準。在論證隱喻認知直接性基礎上,重點探討了基于要素明晰度的隱喻分類、隱喻的認知策略、要素和語境對隱喻認知的影響、不同類型隱喻的具體認知過程。最后,通過微博隱喻語料的統(tǒng)計、分析和意義解讀來檢驗本研究所提出的理論假設是否可用于分析和解讀漢語微博隱喻。隱喻具有認知符號性。隱喻是通過一個事物或事件的屬性來認識另一事物或事件的認知方式,這種認知方式通過語言表述出來就是隱喻語言。認知是將事物或事件的特性、功能結(jié)構(gòu)、關系三方面的屬性經(jīng)驗識解為概念屬性的過程。從認知的角度來看,隱喻就是通過喻體概念的特性、功能結(jié)構(gòu)、關系三方面屬性來認識本體的過程,因此根據(jù)隱喻涉及的認知內(nèi)容,隱喻可以分為特性映射、功能結(jié)構(gòu)映射以及關系映射隱喻。隱喻不僅涉及認知對象(本體)和借以認識對象的事物或事件(喻體),還涉及認知的符號中介(即各種模態(tài)的隱喻表達式),因而從符號的角度來看,隱喻是表意符號。隱喻符號包括符形、解釋物和對象,隱喻表達式是符形,喻體是解釋物,本體是對象,其表意過程以喻體為中介指向本體。隱喻是體現(xiàn)事物或事件對應關系的象似符,其象似性是通過事物之間屬性的對應來體現(xiàn)。根據(jù)隱喻的認知符號性,隱喻可以定義為特定語境中通過某一事物或事件的概念屬性來認識另一事物或事件概念的亞象似符。根據(jù)此定義,隱喻必須滿足三個條件:一是涉及兩個事物或事件,二是這兩個事物或事件對應于不同的概念,也就是屬于不同類別,三是通過一個事物或事件概念的屬性特征來認識另一事物或事件。隱喻認知過程也就是確定喻體向本體映射的概念屬性并完成意義解讀的過程。隱喻的認知符號性、語言經(jīng)濟原則以及隱喻認知實證研究都表明隱喻認知可以直接進行,即隱喻意義解讀不是以否定其字面意義為前提。本體、喻體和喻底在隱喻中的呈現(xiàn)方式(直接、間接或隱含形式)即隱喻要素明晰性制約著隱喻的認知過程。根據(jù)其要素明晰性,隱喻可以分成五類:第一類隱喻(本體、喻體、喻底直接出現(xiàn)的隱喻),第二類隱喻(本體喻體直接出現(xiàn)的隱喻),第三類隱喻(本體喻體之一直接出現(xiàn)另一間接出現(xiàn)的隱喻),第四類隱喻(本體喻體間接出現(xiàn)的隱喻),第五類隱喻(喻體直接出現(xiàn)的隱喻),不同類型隱喻的認知策略也不同。語境包括上下文語境、情景語境以及文化語境,三者相互交織在一起共同影響隱喻認知。上下文語境對隱喻判斷以及確定隱喻要素和映射屬性起著重要作用。情景語境通過限定話語主題、彰顯說話者意圖、消除歧義等方式在隱喻判斷以及確定隱喻意義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文化語境在隱喻認知中的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制約喻體概念屬性、突顯喻體在特定社會文化語境中的含義以及為本體提供理性意義和情感意義的語義參數(shù)等方面。要素明晰度越高的隱喻,其認知過程和步驟越簡單,反之亦然;包含間接或隱含出現(xiàn)要素的隱喻,必須根據(jù)語境確定其要素才能進一步確定其映射的屬性。隱喻認知主要包括以下步驟:第一,根據(jù)隱喻要素明晰性判斷隱喻類型;第二,根據(jù)隱喻類型進行隱喻解讀或者根據(jù)語境確定本體和喻體;第三,根據(jù)具體語境確定喻體向本體映射的認知內(nèi)容;第四,確定具體映射屬性并完成意義解讀。對新浪微博隱喻語料庫中真實隱喻語料的分析驗證了本研究所提理論框架的科學性。對語料的隱喻要素明晰性分析表明微博隱喻要素明晰度高,體現(xiàn)為第一類(本體喻體喻底直接出現(xiàn))隱喻和第二類隱喻(本體喻體直接出現(xiàn))所占比例很高。這主要是微博語言的新奇性和語境信息的匱乏增加了讀者理解隱喻的認知努力,博主為促進微博隱喻交際順利進行而通過提高隱喻要素明晰度來協(xié)調(diào)雙方的認知努力。第一類隱喻和微博隱喻認知內(nèi)容分布特征表明喻體和本體之間的映射主要包括特性、功能結(jié)構(gòu)、關系三個方面的屬性映射,這與隱喻認知涉及的概念屬性內(nèi)容一致。要素明晰度不同的五種微博隱喻的意義解讀過程分析證明基于要素和語境對隱喻認知的作用提出的隱喻認知基本步驟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語料驗證結(jié)果表明本研究提出的隱喻認知模型適用于微博隱喻分析,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
【關鍵詞】:隱喻 認知 符號 屬性
【學位授予單位】:浙江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H15
【目錄】:
- 致謝5-6
- 摘要6-9
- Abstract9-18
- 第1章 緒論18-22
- 1.1 研究背景18-19
- 1.2 研究目標和研究內(nèi)容19
- 1.3 研究方法和語料收集19-20
- 1.4 論文組織結(jié)構(gòu)20-22
- 第2章 隱喻研究現(xiàn)狀22-53
- 2.1 隱喻的定義和本質(zhì)22-31
- 2.1.1 Aristotle的隱喻定義和本質(zhì)22-24
- 2.1.2 Quintilian的隱喻定義和本質(zhì)24-25
- 2.1.3 Richards的隱喻定義和本質(zhì)25-26
- 2.1.4 Black的隱喻定義和本質(zhì)26-27
- 2.1.5 Peirce的隱喻定義和本質(zhì)27-29
- 2.1.6 Lakoff的隱喻定義和本質(zhì)29-31
- 2.2 隱喻的分類31-39
- 2.2.1 Aristotle的隱喻分類31-33
- 2.2.2 Quintilian的隱喻分類33-34
- 2.2.3 Richards的隱喻分類34-35
- 2.2.4 Black的隱喻分類35-37
- 2.2.5 Lakoff的隱喻分類37-39
- 2.3 隱喻認知39-51
- 2.3.1 互動論的隱喻認知39-41
- 2.3.2 符號論的隱喻認知41-44
- 2.3.3 基于互動的隱喻認知44-46
- 2.3.4 基于映射的隱喻認知46-48
- 2.3.5 基于合成的隱喻認知48-51
- 2.4 本章小結(jié)51-53
- 第3章 隱喻的認知符號性53-82
- 3.1 隱喻的認知性53-62
- 3.1.1 認知的內(nèi)容53-58
- 3.1.2 隱喻認知58-62
- 3.2 隱喻的符號性62-74
- 3.2.1 Peirce的符號學理論62-65
- 3.2.2 隱喻的符號構(gòu)成65-68
- 3.2.3 隱喻的多模態(tài)性68-71
- 3.2.4 隱喻的象似性71-74
- 3.3 隱喻的定義和識別74-80
- 3.3.1 隱喻的定義74-77
- 3.3.2 隱喻的識別77-80
- 3.4 本章小結(jié)80-82
- 第4章 隱喻的認知過程82-120
- 4.1 隱喻認知的直接性82-90
- 4.1.1 隱喻理解間接觀的質(zhì)疑82-84
- 4.1.2 直接觀的認知符號理據(jù)84-86
- 4.1.3 直接觀的語言經(jīng)濟原則理據(jù)86-88
- 4.1.4 隱喻理解直接性的實證理據(jù)88-90
- 4.2 隱喻認知的要素明晰性影響90-97
- 4.2.1 基于要素明晰度的隱喻分類90-93
- 4.2.2 基于要素明晰度的隱喻認知策略分析93-97
- 4.3 隱喻認知的語境影響97-106
- 4.3.1 上下文語境的影響98-100
- 4.3.2 情景語境的影響100-103
- 4.3.3 文化語境的影響103-106
- 4.4 隱喻認知的過程106-117
- 4.4.1 第一類隱喻的認知過程106-108
- 4.4.2 第二類隱喻的認知過程108-111
- 4.4.3 第三類隱喻的認知過程111-113
- 4.4.4 第四類隱喻的認知過程113-115
- 4.4.5 第五類隱喻的認知過程115-117
- 4.5 本章小結(jié)117-120
- 第5章 微博隱喻分析120-149
- 5.1 語料選取、標注、統(tǒng)計120-126
- 5.1.1 語料選取120-123
- 5.1.2 隱喻類型的標注123-124
- 5.1.3 認知內(nèi)容的標注124-125
- 5.1.4 語料統(tǒng)計125-126
- 5.2 微博隱喻要素明晰性特征126-133
- 5.2.1 要素明晰性特征126-128
- 5.2.2 語言新奇性原因128-130
- 5.2.3 語境信息匱乏原因130-133
- 5.3 微博隱喻的認知內(nèi)容特征133-137
- 5.5 微博隱喻的認知步驟分析137-147
- 5.5.1 第一類隱喻的認知步驟138-139
- 5.5.2 第二類隱喻的認知步驟139-142
- 5.5.3 第三類隱喻的認知步驟142-144
- 5.5.4 第四類隱喻的認知步驟144-146
- 5.5.5 第五類隱喻的認知步驟146-147
- 5.6 本章小結(jié)147-149
- 第6章 結(jié)論149-154
- 6.1 研究的發(fā)現(xiàn)149-151
- 6.2 研究的創(chuàng)新151-152
- 6.3 研究意義152-153
- 6.4 研究局限和展望153-154
- 參考文獻154-176
- 附錄 語料樣本176-197
- 作者簡歷197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任華;周昌樂;;皮爾斯符號學視角下的隱喻及其意義[J];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2 董革非;顏曉川;;論隱喻的基本語義特征所體現(xiàn)的人類思維方式[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3 戴浩一;葉蜚聲;;以認知為基礎的漢語功能語法芻議(上)[J];國外語言學;1990年04期
4 孫宏吉;路金輝;;言語交際視野下的“微博”語言[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6期
5 蔣冰清;彭芬輝;;漢語方位詞東南西北的文化意義解讀[J];湖南社會科學;2008年03期
6 納日碧力戈;;語言中的身體隱喻[J];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1期
7 唐蕾;;文化 方位文化 方位隱喻[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6期
8 魏曉斌;;關于語言經(jīng)濟原則的反思[J];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9 劉云紅;;“里”“中”“內(nèi)”隱喻意義的認知語言學考察[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1年03期
10 姜斌;;網(wǎng)絡語言漫談[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6年03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張慶冰;漢語政治話語中的概念隱喻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80081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rwkxbs/800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