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唐代社會文化對繪畫繁榮的影響 ——以宗教文化、異域文化和女性文化三因素為中心
發(fā)布時間:2021-12-12 04:43
唐代繪畫作為古代中國畫的巔峰之一,不僅是唐代文化繁榮和興盛的標識之一,更是中國歷史上文化開放、交流與良性發(fā)展的經(jīng)典模式。在這種模式下,文化和藝術(shù)、文化和繪畫互為支撐、共同發(fā)展,共同完成從文化到繪畫,再從繪畫到符號的跨越。本課題研究通過藝術(shù)作品的文化分析見證社會文化的繁榮變遷。在研究思路方面采取內(nèi)向觀與外向觀結(jié)合的方法,其中作品研究采用以繪畫語言為主的內(nèi)向觀,社會文化研究則采用由內(nèi)向外延伸的外向觀。通過對唐代典型文化元素與繪畫發(fā)展互動的系統(tǒng)梳理,從宗教文化、異域文化、女性文化探討和論證繪畫與文化的共生規(guī)律,探究促使唐代繪畫繁榮發(fā)展的內(nèi)在動力。這篇論文共有七章內(nèi)容。其中第一章為緒論,通過分析當前研究現(xiàn)狀的不足,而得出本論文的創(chuàng)新點和主要觀點。第二章,論述唐代繪畫繁榮的現(xiàn)象及其成因,以及其社會文化背景與唐代繪畫之間的宏觀聯(lián)系,以此引出具體的社會文化因素對唐代繪畫變革的影響。第三章,通過唐代的宮廷繪畫機構(gòu)、統(tǒng)治階級對繪畫的推崇,論述了唐代繪畫的禮教功能,以及唐代統(tǒng)治階級與宏觀政策對于唐代繪畫作品的風格演變及推動。第四章,唐代的宗教文化興起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使得唐代繪畫呈現(xiàn)了多種宗教結(jié)合的集...
【文章來源】:天津大學天津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172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緣起
1.2 主要研究內(nèi)容
1.2.1 宗教文化對繪畫藝術(shù)的影響
1.2.2 異域文化對唐代繪畫的影響
1.2.3 女性意識在繪畫中的體現(xiàn)
1.3 研究框架圖
1.4 國內(nèi)外研究現(xiàn)狀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意義與創(chuàng)新點
1.6.1 研究意義
1.6.2 創(chuàng)新點
1.7 未盡事宜
第二章 唐代繪畫的繁榮
2.1 唐代的文化背景
2.2 美術(shù)作品的分科及成就
2.3 唐代繪畫的變革
第三章 政策與禮教——政治制度對繪畫的影響
3.1 唐代的宮廷繪畫機構(gòu)
3.2 繪畫之禮教功能
3.3 豐功偉績的描繪者
3.4 統(tǒng)治者的推崇對書法繁榮的影響
第四章 三教并列——宗教文化對繪畫的影響
4.1 山水畫的開拓與道教意味
4.1.1 畫論中的道家理念
4.1.2 道家山水觀在山水畫中的體現(xiàn)
4.1.3 道家的影響下中國畫從設(shè)色走向水墨
4.2 文人畫的始祖與禪宗人生
4.2.1 禪宗——佛教的中國化產(chǎn)物
4.2.2 王維的禪宗思想
4.2.3 王維文人畫中的禪宗思想體現(xiàn)
4.3 佛教壁畫與佛教雕塑的興盛
4.3.1 佛教石窟壁畫的繁榮
4.3.2 佛教壁畫的題材樣式
4.3.3 佛教雕塑的繁榮
第五章 兼容并蓄——異域文化對繪畫的影響
5.1 西域胡風對繪畫的影響
5.1.1 來自西域的畫家尉遲乙僧
5.1.2 來自西域的技法“凹凸法”
5.1.3 西域畫風與中原畫風的流變與融合
5.1.4 西域胡風題材在繪畫中的體現(xiàn)
5.2 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相互影響下的繪畫
5.2.1 中外繪畫交流
5.2.2《客使圖》中的外國使官
5.2.3 外來人物藝術(shù)造型在壁畫中的體現(xiàn)
第六章 女性意識——女性文化對繪畫的影響
6.1 雍容闊步的唐代女性
6.1.1 唐代的女性形象
6.1.2 唐代女性地位高的體現(xiàn)與緣由
6.2 唐代女性的妝容與服飾
6.3 仕女畫功能性的轉(zhuǎn)變
6.4 仕女畫中的宮廷生活
6.5 壁畫中人物樣式的轉(zhuǎn)變
6.6 唐明器中的女性文化
第七章 結(jié)論與展望
7.1 結(jié)論
7.2 展望
參考文獻
附錄 發(fā)表論文和參加科研情況說明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從“以形寫神”到“以神寫形”[J]. 陳偉. 美術(shù)觀察. 2015(09)
[2]敦煌莫高窟唐代龕內(nèi)屏風畫的源起——以樹下人物圖屏風畫為例[J]. 信佳敏. 美術(shù)研究. 2015(01)
[3]淺談禪宗美學思想與中國傳統(tǒng)水墨山水畫[J]. 孫群. 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5(01)
[4]重讀經(jīng)典——論唐人物畫造型的借鑒啟發(fā)[J]. 夏展. 美術(shù)觀察. 2014(11)
[5]中國古代文人畫起源新論——基于“中唐變革”背景的考察[J]. 何如濤. 美術(shù)觀察. 2014(10)
[6]西域民族畫師尉遲乙僧對唐代繪畫藝術(shù)的影響分析[J]. 鄭丹丹. 前沿. 2014(Z9)
[7]唐代敦煌壁畫中女性形象的造型分析[J]. 高雪. 大舞臺. 2014(08)
[8]舊金山亞洲藝術(shù)博物館藏《趙鼎像》研究[J]. 顏曉軍. 新美術(shù). 2014(08)
[9]“野”:中國文人畫的美學追求[J]. 郭守運. 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4(04)
[10]從祭祀到紀功——唐五代敦煌“邈真”圖像的空間與禮儀[J]. 鄭弌. 美術(shù). 2014(07)
博士論文
[1]道家哲學與山水藝術(shù)[D]. 蔣偉.湖南師范大學 2014
[2]法門寺秘色瓷與晚唐佛教密宗審美觀念研究[D]. 張璐.西北大學 2013
[3]唐宋時期中原少數(shù)族裔行跡考述[D]. 姚玉成.東北師范大學 2013
[4]繪畫中的“借用”現(xiàn)象研究[D]. 趙雪.天津大學 2013
[5]敦煌莫高窟唐代屏風畫研究[D]. 信佳敏.中央美術(shù)學院 2013
[6]唐貞觀年間民族政策研究[D]. 李進寶.首都師范大學 2013
[7]晉南唐宋元寺觀彩塑樣式研究[D]. 魏小杰.西安美術(shù)學院 2013
[8]“凹凸造型體系”初探[D]. 王金志.西安美術(shù)學院 2013
[9]唐代中外藝術(shù)交流研究[D]. 趙喜惠.陜西師范大學 2012
[10]西域繪畫東傳及本土化[D]. 仇春霞.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 2012
碩士論文
[1]唐代女性詩歌之女性意識研究[D]. 呂靖.安徽大學 2014
[2]從唐代畫論看“水墨之興”的美學意義[D]. 陳玉.黑龍江大學 2014
[3]魏晉至唐山水畫研究[D]. 劉利寶.哈爾濱師范大學 2013
[4]唐代人物畫造型初探[D]. 夏展.中央美術(shù)學院 2013
[5]唐代仕女畫中的女性形象[D]. 劉曉露.湖北美術(shù)學院 2012
[6]論唐代人物畫的世俗化傾向[D]. 劉春霞.渤海大學 2012
[7]《歷代名畫記》文學研究[D]. 蔣金珅.浙江大學 2012
[8]唐代山水畫風格演變研究[D]. 鄒沁.浙江師范大學 2012
[9]淺析周昉仕女畫的藝術(shù)特點[D]. 王楊.吉林大學 2012
[10]《唐語林》與唐代女性研究[D]. 楊梅芳.四川師范大學 2012
本文編號:3536026
【文章來源】:天津大學天津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172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緣起
1.2 主要研究內(nèi)容
1.2.1 宗教文化對繪畫藝術(shù)的影響
1.2.2 異域文化對唐代繪畫的影響
1.2.3 女性意識在繪畫中的體現(xiàn)
1.3 研究框架圖
1.4 國內(nèi)外研究現(xiàn)狀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意義與創(chuàng)新點
1.6.1 研究意義
1.6.2 創(chuàng)新點
1.7 未盡事宜
第二章 唐代繪畫的繁榮
2.1 唐代的文化背景
2.2 美術(shù)作品的分科及成就
2.3 唐代繪畫的變革
第三章 政策與禮教——政治制度對繪畫的影響
3.1 唐代的宮廷繪畫機構(gòu)
3.2 繪畫之禮教功能
3.3 豐功偉績的描繪者
3.4 統(tǒng)治者的推崇對書法繁榮的影響
第四章 三教并列——宗教文化對繪畫的影響
4.1 山水畫的開拓與道教意味
4.1.1 畫論中的道家理念
4.1.2 道家山水觀在山水畫中的體現(xiàn)
4.1.3 道家的影響下中國畫從設(shè)色走向水墨
4.2 文人畫的始祖與禪宗人生
4.2.1 禪宗——佛教的中國化產(chǎn)物
4.2.2 王維的禪宗思想
4.2.3 王維文人畫中的禪宗思想體現(xiàn)
4.3 佛教壁畫與佛教雕塑的興盛
4.3.1 佛教石窟壁畫的繁榮
4.3.2 佛教壁畫的題材樣式
4.3.3 佛教雕塑的繁榮
第五章 兼容并蓄——異域文化對繪畫的影響
5.1 西域胡風對繪畫的影響
5.1.1 來自西域的畫家尉遲乙僧
5.1.2 來自西域的技法“凹凸法”
5.1.3 西域畫風與中原畫風的流變與融合
5.1.4 西域胡風題材在繪畫中的體現(xiàn)
5.2 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相互影響下的繪畫
5.2.1 中外繪畫交流
5.2.2《客使圖》中的外國使官
5.2.3 外來人物藝術(shù)造型在壁畫中的體現(xiàn)
第六章 女性意識——女性文化對繪畫的影響
6.1 雍容闊步的唐代女性
6.1.1 唐代的女性形象
6.1.2 唐代女性地位高的體現(xiàn)與緣由
6.2 唐代女性的妝容與服飾
6.3 仕女畫功能性的轉(zhuǎn)變
6.4 仕女畫中的宮廷生活
6.5 壁畫中人物樣式的轉(zhuǎn)變
6.6 唐明器中的女性文化
第七章 結(jié)論與展望
7.1 結(jié)論
7.2 展望
參考文獻
附錄 發(fā)表論文和參加科研情況說明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從“以形寫神”到“以神寫形”[J]. 陳偉. 美術(shù)觀察. 2015(09)
[2]敦煌莫高窟唐代龕內(nèi)屏風畫的源起——以樹下人物圖屏風畫為例[J]. 信佳敏. 美術(shù)研究. 2015(01)
[3]淺談禪宗美學思想與中國傳統(tǒng)水墨山水畫[J]. 孫群. 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5(01)
[4]重讀經(jīng)典——論唐人物畫造型的借鑒啟發(fā)[J]. 夏展. 美術(shù)觀察. 2014(11)
[5]中國古代文人畫起源新論——基于“中唐變革”背景的考察[J]. 何如濤. 美術(shù)觀察. 2014(10)
[6]西域民族畫師尉遲乙僧對唐代繪畫藝術(shù)的影響分析[J]. 鄭丹丹. 前沿. 2014(Z9)
[7]唐代敦煌壁畫中女性形象的造型分析[J]. 高雪. 大舞臺. 2014(08)
[8]舊金山亞洲藝術(shù)博物館藏《趙鼎像》研究[J]. 顏曉軍. 新美術(shù). 2014(08)
[9]“野”:中國文人畫的美學追求[J]. 郭守運. 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4(04)
[10]從祭祀到紀功——唐五代敦煌“邈真”圖像的空間與禮儀[J]. 鄭弌. 美術(shù). 2014(07)
博士論文
[1]道家哲學與山水藝術(shù)[D]. 蔣偉.湖南師范大學 2014
[2]法門寺秘色瓷與晚唐佛教密宗審美觀念研究[D]. 張璐.西北大學 2013
[3]唐宋時期中原少數(shù)族裔行跡考述[D]. 姚玉成.東北師范大學 2013
[4]繪畫中的“借用”現(xiàn)象研究[D]. 趙雪.天津大學 2013
[5]敦煌莫高窟唐代屏風畫研究[D]. 信佳敏.中央美術(shù)學院 2013
[6]唐貞觀年間民族政策研究[D]. 李進寶.首都師范大學 2013
[7]晉南唐宋元寺觀彩塑樣式研究[D]. 魏小杰.西安美術(shù)學院 2013
[8]“凹凸造型體系”初探[D]. 王金志.西安美術(shù)學院 2013
[9]唐代中外藝術(shù)交流研究[D]. 趙喜惠.陜西師范大學 2012
[10]西域繪畫東傳及本土化[D]. 仇春霞.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 2012
碩士論文
[1]唐代女性詩歌之女性意識研究[D]. 呂靖.安徽大學 2014
[2]從唐代畫論看“水墨之興”的美學意義[D]. 陳玉.黑龍江大學 2014
[3]魏晉至唐山水畫研究[D]. 劉利寶.哈爾濱師范大學 2013
[4]唐代人物畫造型初探[D]. 夏展.中央美術(shù)學院 2013
[5]唐代仕女畫中的女性形象[D]. 劉曉露.湖北美術(shù)學院 2012
[6]論唐代人物畫的世俗化傾向[D]. 劉春霞.渤海大學 2012
[7]《歷代名畫記》文學研究[D]. 蔣金珅.浙江大學 2012
[8]唐代山水畫風格演變研究[D]. 鄒沁.浙江師范大學 2012
[9]淺析周昉仕女畫的藝術(shù)特點[D]. 王楊.吉林大學 2012
[10]《唐語林》與唐代女性研究[D]. 楊梅芳.四川師范大學 2012
本文編號:353602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rwkxbs/35360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