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貿易政策研究
本文關鍵詞:中國文化貿易政策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文化貿易作為近年來國際貿易領域發(fā)展速度最快的部門之一,已經成為全球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鑒于文化貿易所特有的經濟和文化雙重屬性,文化貿易政策成為各國政府關注的重點。近十年來,中國文化貿易的發(fā)展非常迅速,文化貿易進出口規(guī)模不斷擴大,年均增長速度超過全球平均水平。但同時,中國文化貿易結構的發(fā)展卻非常不平衡。中國已經成為世界文化產品出口第一大國,總類文化產品貿易保持絕對順差;可是在真正體現文化內容和價值、且具有高附加值的文化服務和內容文化產品領域,卻缺乏國際競爭力,貿易差額持續(xù)負值。中國文化服務和內容文化產品出口占世界份額的比例不足百分之一。在此背景下,擁有豐裕歷史文化資源的中國應該選擇怎樣的文化貿易政策,在維護國家利益的同時,能夠平衡文化貿易自由化與文化多樣性的關系,增強我國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整體競爭力,擴大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將是本文的研究重點和目的所在。沿著“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一邏輯主線,論文共分為六章。第一章,導論。主要介紹論文的研究背景和意義,對文化貿易政策相關國內外研究成果進行文獻梳理和評述,提出本論文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概括論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內容,說明論文的研究方法,并指出論文的貢獻,F有文獻關于文化貿易政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于文化貿易是應該“自由”還是應該“保護”的問題上,相關理論支持和經驗分析為本論文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思路和基礎素材。但目前尚未有研究對文化貿易政策的內涵和特征進行理論上的概括和剖析,也缺乏對于中國這樣一個文化大國和新興市場的文化貿易政策的系統(tǒng)性專門研究。這正是本論文試圖彌補的空白。第二章,文化貿易政策的內涵與特征。本章是論文展開研究的邏輯起點和理論基礎。論文首先在對文化、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文化貿易這幾個與文化貿易政策緊密相關的重要概念進行詮釋的基礎上,對文化貿易政策概念進行了界定。文化貿易政策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文化貿易政策是指直接影響文化產品和服務進出口貿易的邊境措施:而廣義的文化貿易政策包括了所有會對文化貿易產生直接和間接影響的經濟和非經濟政策。本文主要討論的是狹義文化貿易政策,同時也涉及對文化貿易產生重要間接影響的文化管理體制和國內支持措施。文化貿易政策的四個基本要素,即政策主體、政策客體、政策目標和政策手段,共同構成了文化貿易政策的完整內涵。文化貿易政策主體的目標規(guī)定了客體的發(fā)展方向,而文化貿易政策客體生長的規(guī)律性要求則制約了主體政策選擇的內容和機制。只有建立在符合文化貿易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基礎之上的文化貿易政策,才能對文化貿易的發(fā)展起到客觀指導和政策保障的作用。文化與商業(yè)的雙重屬性,是文化產品和服務區(qū)別于其它一般商品的重要特性。維護特定階級的經濟、文化和社會利益成為文化貿易政策的基本目標。當前國際文化貿易的突出特點在于國際文化市場結構的不平衡性,發(fā)達國家在世界文化貿易格局中處于核心地位,尤其是美國表現出較強的壟斷優(yōu)勢。在此背景下,文化貿易政策區(qū)別于其他產品或服務貿易政策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文化貿易自由化的“例外性”。而文化貿易標的的復雜性也決定了文化貿易政策措施的繁復性、多選擇性、和隱蔽性。實現保護和推廣文化多樣性的文化目標與尋求更具經濟效率的貿易自由化目標之間的平衡,成為文化貿易政策選擇面臨的一個極具挑戰(zhàn)性的高難度問題。當文化貿易邊境措施的實施范圍、空間和效果都受到客觀局限時,那些旨在促進國內文化市場改革和培育文化產業(yè)核心競爭力的邊境內措施將盡可能減少邊境措施的貿易限制性和歧視性,使文化貿易政策更加有機地將其經濟目標、文化目標和社會目標聯系起來,并取得平衡。第三章,現行中國文化貿易政策體系。本章首先對現行中國文化貿易政策體系的主要內容進行了梳理和歸納。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以黨的十六大正式區(qū)分了文化產業(yè)和文化事業(yè)為重要分水嶺,中國文化貿易政策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進口限制為主到出口鼓勵為主、從側重對外文化交流到強調對外文化貿易的歷史演進過程,F行中國文化貿易政策體系主要由鼓勵出口的文化貿易政策和限制進口的文化貿易政策兩部分組成。圍繞國家推動文化貿易發(fā)展的戰(zhàn)略目標,對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的鼓勵和扶持成為現階段我國文化貿易政策的重心。我國現行鼓勵出口的文化貿易政策主要包括出口獎勵和補貼、稅收支持、金融支持、服務保障支持和體制改革支持等五個部分的內容。其中,出口獎勵、補貼和稅收優(yōu)惠是國家財政支持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的主要方式;金融支持政策主要解決的是文化出口企業(yè)面臨的融資和風險問題;服務保障支持為文化出口企業(yè)的海外市場拓展提供了有利的競爭環(huán)境和服務保障;而文化體制改革支持對于釋放和激發(fā)外向型文化企業(yè)的文化生產力與競爭潛力具有重要意義。整體而言,我國現行鼓勵出口的文化貿易政策更多地體現為以行政力量為主導的資源配置方式,鼓勵政策的實質是由政府將資源轉移給文化產業(yè)部門的政策行為。同時,基于文化產品和服務的文化屬性,國家對那些與意識形態(tài)有密切關聯、且尚缺乏競爭力的核心文化產品和服務的開放程度和速度依然是極其慎重的,并采取不同程度的保護措施,以維護國家文化和產業(yè)安全。關稅和非關稅措施是限制進口的文化貿易政策的主要手段。由于關稅措施僅對文化產品進口起到限制作用,并且其對核心文化產業(yè)的保護效果非常微弱,因此以數量限制、本地內容限制和市場準入為主要內容的非關稅壁壘是目前我國在內容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貿易保護上采取的主要措施。盡管現行我國以鼓勵出口為主的文化貿易政策體系積極促進了中國文化貿易的發(fā)展,但是相對于我國文化貿易進一步發(fā)展的現實要求而言,仍然存在兩個方面的主要問題:一是文化貿易政策體系尚不健全,政策的法律效力等級相對較低,文化貿易管理機制還不完善;二是文化貿易政策內容存在局限,主要體現在對文化產品貿易政策和文化服務貿易政策的區(qū)分不明顯,對文化產業(yè)內部競爭力的培育和中小微文化出口企業(yè)的支持力度不夠等。這些都是我國文化貿易政策進一步調整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第四章,現行中國文化貿易政策效果評價。對現行中國文化貿易政策的實施效果進行評價,是進一步調整和完善我國文化貿易政策的客觀依據。首先建立文化貿易政策效果評價指標體系,對現行中國文化貿易政策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文化安全效益進行評估。其中,文化貿易政策的經濟效益通過文化貿易效益和文化產業(yè)效益進行反映,文化貿易政策的社會效益通過文化影響程度和影響范圍進行反映,文化貿易政策的文化安全效益通過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國際競爭力進行反映。評估結果顯示,我國現行文化貿易政策對于促進勞動和資源密集型文化產品的貿易增長、生產率提升以及產業(yè)安全的政策效果較為明顯,但是對于實現文化服務和內容文化產品的貿易平衡以及競爭力提升的政策效果并不顯著,F行文化貿易政策對擴大我國文化產品和服務的文化影響范圍產生了一定的積極效果,但在加強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和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政策效果上卻并不理想。進一步運用計量方法對2003—2012年期間我國主要文化貿易政策措施的政策效率進行實證檢驗。結果顯示,政府對文化貿易開放的政策支持和財政支持的政策效率較高,但針對文化產品貿易環(huán)節(jié)的出口鼓勵政策在推動文化貿易整體發(fā)展的政策效果上卻缺乏彈性。因此,高效率促進文化服務和內容文化產品貿易的發(fā)展應該是未來我國文化貿易政策的政策著眼點。第五章,影響中國文化貿易政策選擇的主要因素。本章主要圍繞未來影響我國文化貿易政策選擇的主要國內因素和國際因素展開論述,并實證分析文化貿易內生決定因素給我國文化貿易政策選擇帶來的影響。首先,國家利益和目標以及中國經濟新常態(tài)是影響未來中國文化貿易政策選擇的重要國內因素。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要求提升國家軟實力。涉及國家經濟利益、文化利益和安全利益的文化貿易對于國家軟實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以開放促發(fā)展,以民族文化為核心,積極吸收外來優(yōu)秀文化成果,鼓勵融合創(chuàng)新,采取積極的文化貿易促進政策,符合未來我國經濟、文化和社會發(fā)展目標的戰(zhàn)略要求。以經濟增長轉為中高速、經濟結構不斷優(yōu)化升級、經濟動力轉向創(chuàng)新驅動為主要特征的中國經濟新常態(tài)給中國文化貿易帶來新的發(fā)展機遇,為選擇更為積極開放的文化貿易促進政策提供了物質保障和市場動力,指明了文化貿易促進政策的重點和方向應該是鼓勵和支持以創(chuàng)意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文化服務和內容文化產品貿易的發(fā)展。其次,世界貿易組織以及中美文化貿易關系成為影響中國文化貿易政策選擇的兩個主要國際因素。由于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國之間未能在WTO規(guī)則談判中就有關文化產品和服務的若干重要問題達成一致,例如文化商品作為貨物和作為服務的屬性劃分不清晰,規(guī)則條款中相關術語解釋有爭議,以及現有有關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例外規(guī)定的適用范圍不清楚,這些都直接導致成員國與文化產品和服務有關的責任義務不明確,使得GATT1994和GATS難以實現成員間不同的貿易和文化價值的有效平衡。各國對文化產品和服務貿易的開放程度都十分有限,歧視性待遇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增加了文化貿易領域更多貿易爭端的可能性。美國是世界文化出口第一大國,它極力推動文化貿易自由化。中國迅速增長的文化市場潛力巨大,成為美國文化出口的重要目標。為了迫使中國進一步開放文化市場,美國不斷地挑起文化貿易爭端施加壓力。市場準入問題和知識產權保護問題成為中美文化貿易摩擦的焦點。最后,通過運用靜態(tài)和動態(tài)面板引力模型分析2003至2012年中國與35個主要貿易伙伴國或地區(qū)的雙邊文化產品貿易數據,本文實證檢驗了對我國文化產品貿易起關鍵作用的影響因素以及影響機制,它們也決定了我國文化貿易政策的政策取向。結果發(fā)現,文化產品消費網絡外部性所帶來的消費、文化和知識的擴散效應會對文化貿易產生明顯的促進作用。因此鼓勵本國文化企業(yè)的創(chuàng)新、生產和出口對于本國文化多樣性的保護和發(fā)展要大于純粹的限制文化產品進口的政策措施。同時,消費網絡外部性對文化貿易的促進效應又具有一定的滯后性,所以政府的出口助推政策不應該是寄希望于“立竿見影”或是“一蹴而就”的短視行為,而應該是致力于文化企業(yè)持久創(chuàng)新和競爭能力的培養(yǎng),以及注重文化市場化過程的公平性和持續(xù)性。雙邊貿易國家或地區(qū)的經濟市場規(guī)模是影響雙邊文化貿易的另一重要因素。國內需求和規(guī)模經濟對于形成文化產業(yè)本地市場效應和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具有重要作用。那些偏重外部市場、以促進低成本優(yōu)勢發(fā)揮為主的文化產品出口鼓勵政策只能從宏觀上促使中國成為文化貿易大國,而難以成為文化貿易強國。如何發(fā)揮我國龐大的國內市場優(yōu)勢,注重內部市場的開發(fā)和培育,使本地市場效應真正成為我國文化貿易競爭優(yōu)勢的新的源泉,應是我國文化貿易政策的主要著力方向。第六章,中國文化貿易政策的調整。本章從文化貿易政策目標、管理機制和政策措施等方面給出中國文化貿易政策調整的建議。首先,明確文化貿易政策目標。中國文化貿易政策的最終目標應該是基于國家利益的實現,激發(fā)民族文化創(chuàng)造力,增強文化產業(yè)整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在維護本國文化身份和主流價值觀的同時,向世界推廣中國優(yōu)秀文化,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而高端融入全球文化產業(yè)價值鏈和轉變文化貿易發(fā)展方式是我國現階段通往文化貿易政策最終目標過程中必須實現的兩個重要的中間目標。上述目標給我國文化貿易政策的選擇、調整與完善導引了方向。其次,完善文化貿易政策體系和管理機制。完備的文化貿易政策體系和高政策法律效力給政府提供了行政法律依據,而高效合作的組織管理機制以及明確的政府管理職能定位是提高文化貿易政策執(zhí)行效率的關鍵。最后,調整文化貿易政策措施。一是將文化貿易政策重心由邊境措施轉向邊境內措施。在傳統(tǒng)文化貿易政策邊境措施的作用范圍、實施空間和政策效果都存在局限的情況下,應適時將文化貿易政策的重心轉移至以促進國內文化市場改革和培育文化產業(yè)核心競爭優(yōu)勢為主要內容的邊境內措施,形成文化貿易邊境措施與邊境內措施的有效互動。二是對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貿易進行分類政策設計。占據文化產業(yè)全球價值鏈高端環(huán)節(jié)的文化服務和原創(chuàng)文化產品應成為我國文化貿易政策的支持重點。三是將多邊文化貿易政策的重心轉向基于全球價值鏈和國際分工網絡、覆蓋“第二代”貿易政策更廣泛議題的高標準和高質量的雙/復邊或區(qū)域貿易協(xié)定。
【關鍵詞】:中國 文化貿易政策 文化產品 文化服務
【學位授予單位】:江西財經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G124;F752
【目錄】:
- 摘要10-15
- Abstract15-22
- 1. 導論22-38
- 1.1 研究背景和意義22-24
- 1.1.1 研究背景22-23
- 1.1.2 研究意義23-24
- 1.2 文獻綜述24-33
- 1.2.1 關于文化自由貿易政策的研究25-28
- 1.2.2 關于文化保護貿易政策的研究28-31
- 1.2.3 關于中國對外文化貿易政策的研究31-32
- 1.2.4 文獻評述32-33
- 1.3 研究內容與框架33-36
- 1.4 研究方法36
- 1.5 論文的貢獻36-38
- 2. 文化貿易政策的內涵與特征38-61
- 2.1 相關概念詮釋與界定38-47
- 2.1.1 文化38-40
- 2.1.2 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40-44
- 2.1.3 文化貿易44-46
- 2.1.4 文化貿易政策46-47
- 2.2 文化貿易政策的基本要素47-55
- 2.2.1 文化貿易政策主體和客體47-49
- 2.2.2 文化貿易政策目標49-50
- 2.2.3 文化貿易政策措施50-55
- 2.3 文化貿易政策的主要特征55-58
- 2.3.1 例外性56-57
- 2.3.2 復雜性57-58
- 2.3.3 多選擇性58
- 2.4 本章小結58-61
- 3. 現行中國文化貿易政策體系61-76
- 3.1 現行中國文化貿易政策體系的主要內容61-70
- 3.1.1 鼓勵出口的文化貿易政策61-67
- 3.1.2 限制進口的文化貿易政策67-70
- 3.2 現行中國文化貿易政策體系的主要問題70-75
- 3.2.1 文化貿易政策體系尚不健全70-73
- 3.2.2 文化貿易政策內容存在局限性73-75
- 3.3 本章小結75-76
- 4. 現行中國文化貿易政策效果評價76-95
- 4.1 文化貿易政策效果評價指標體系77-91
- 4.1.1 文化貿易政策的經濟效益指標77-84
- 4.1.2 文化貿易政策的社會效益指標84-87
- 4.1.3 文化貿易政策的文化安全指標87-91
- 4.2 文化貿易政策效果的實證檢驗91-94
- 4.2.1 變量選取和數據處理92-93
- 4.2.2 實證結果分析93-94
- 4.3 本章小結94-95
- 5. 影響中國文化貿易政策選擇的主要因素95-119
- 5.1 國內因素95-100
- 5.1.1 國家利益和目標與中國文化貿易政策的選擇95-97
- 5.1.2 中國經濟新常態(tài)與中國文化貿易政策的選擇97-100
- 5.2 國際因素100-107
- 5.2.1 WTO與中國文化貿易政策的選擇100-104
- 5.2.2 中美文化貿易摩擦與中國文化貿易政策的選擇104-107
- 5.3 中國文化貿易政策選擇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107-116
- 5.3.1 模型構建與數據說明107-111
- 5.3.2 實證結果及分析111-116
- 5.4 本章小結116-119
- 6. 中國文化貿易政策的調整119-135
- 6.1 明確文化貿易政策目標119-124
- 6.1.1 最終目標119-120
- 6.1.2 中間目標120-124
- 6.2 完善文化貿易政策體系和管理機制124-126
- 6.2.1 建立完備的文化貿易政策體系124-125
- 6.2.2 建立高效的文化貿易管理機制125-126
- 6.3 調整文化貿易政策措施126-135
- 6.3.1 文化貿易政策重心由邊境措施轉向邊境內措施126-128
- 6.3.2 對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貿易進行分類政策設計128-132
- 6.3.3 多邊文化貿易政策的重心轉向雙/復邊或區(qū)域貿易協(xié)定132-135
- 參考文獻135-144
-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的主要科研成果144-145
- 致謝145-146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黃娟;;中國出口鼓勵貿易政策的經濟效率問題[J];財貿經濟;2006年10期
2 姜義茂;;服務經濟全球化時期我國服務貿易發(fā)展的戰(zhàn)略思考[J];財貿經濟;2008年09期
3 尚濤;;我國創(chuàng)意產業(yè)國際貿易結構與競爭力演進分析[J];財貿經濟;2010年08期
4 魏彥杰;鐘娟;趙有廣;;文化產品貿易的同質化效應與發(fā)展中國家的角色[J];財貿經濟;2011年12期
5 阮婷婷;歐陽有旺;;文化貿易壁壘的效應分析[J];國際商務(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10年05期
6 劉奕;夏杰長;;全球價值鏈下服務業(yè)集聚區(qū)的嵌入與升級——創(chuàng)意產業(yè)的案例分析[J];中國工業(yè)經濟;2009年12期
7 李小牧;李嘉珊;;國際文化貿易:關于概念的綜述和辨析[J];國際貿易;2007年02期
8 趙建軍;陳澤亞;;戰(zhàn)略性貿易理論在文化貿易中的運用[J];國際貿易;2008年02期
9 李嘉珊;;文化貿易在自由競爭與多樣性保護下的發(fā)展博弈[J];國際貿易;2008年12期
10 閆玉剛;;試論經濟危機形勢下的文化貿易“引領戰(zhàn)略”[J];國際貿易;2010年11期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上海交通大學 胡惠林;[N];人民日報;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張斌;國際文化貿易壁壘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2 陳萍;文化軟實力的經濟學分析[D];吉林大學;2010年
本文關鍵詞:中國文化貿易政策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5069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rwkxbs/350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