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中國文明的起源與諸夏認同的產生

發(fā)布時間:2017-05-03 02:11

  本文關鍵詞:中國文明的起源與諸夏認同的產生,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中國文明的起源問題是中國乃至世界考古學領域的終極命題之一,也是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的最初動力。文明的主體是民族,而民族的形成的標志是超越血緣認同,產生文化認同和治理認同。因此,探索文明的起源不僅要對考古學發(fā)掘成果做文化表層特征上的概括和分析,在此基礎上還要上升到由共同文化特征反映出來的集體身份認同和社會思想,即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和觀念體系層面。這正是本文選題和研究所嘗試實踐的價值和意義所在。本文的主要觀點是,中國文明起源于東西二元異質文化相互碰撞交融,初次在晉南豫西一帶即中原地區(qū)形成于統(tǒng)一的文化中心,在此基礎上產生了夏文化。東方文化系統(tǒng)再次復興,使商取代了夏,而周人再次回到中原則又取代了商文化。中國文明大體上是東西二源文化碰撞的結果,有著較為集中的文化中心和比較清晰的發(fā)展脈絡。夏商周及周邊所謂“戎狄蠻夷”的交替是不同族群在三代歷史演變過程中從中心到邊緣,再從邊緣到中心交替反復的過程。公元前4000年左右,因為地形和洪水的隔絕造成了一定時期內中原地區(qū)和海岱地區(qū)新石器文化彼此相對獨立發(fā)展,進而形成了仰韶與大汶口這東西兩大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這點從仰韶文化基本不出三足器可以看出。同時,綠松石、花邊罐、箍狀附加堆紋、玉器等文化特征也可以作為仰韶、大汶口之后繼續(xù)追蹤兩大文化傳統(tǒng)發(fā)展線索的重要指標。仰韶文化中期以后,東方大汶口文化因素因為黃河下游遭遇洪水襲擊,而不斷向西遷徙,他們穿越太行山南下進入晉南豫北一帶,形成了廟底溝二期文化,并以此為中心向四周輻射,形成了陜西龍山文化、河北龍山文化、河南龍山文化和山東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穿越太行山以后經由陶寺向南發(fā)展,在陶寺地區(qū)留下了早于黃河南岸的陶寺廟底溝二期文化早期形態(tài)。廟底溝二期文化晚期重新回到了陶寺,形成了陶寺文化早期,并以陶寺為中心,產生了一個能夠平衡太行山東西兩側兩大文化大系的古國聯(lián)盟,這就是陶寺文化早期遺址和遺存所包涵的文化因素幾乎涵蓋了整個黃河流域文化類型的原因。陶寺文化早期帶有的龍山文化邦國林立的情況,加劇了洪水對城邑的影響。夯土筑城并沒有能夠抵擋住洪水襲擊,這就是傳說中鯀治水失敗。而西方攜帶著馬家窯文化因素的夏人受邀東進黃河中游、下游展開治水工作,并在治水過程中掌握了中原統(tǒng)治的主導權,繼承了堯舜統(tǒng)治權力。其攜帶來了馬家窯文化因素使陶寺文化和中原河南龍山文化混入了部分遺留的仰韶文化因素,并且因為夏建立了集權統(tǒng)治而使得陶寺文化由多元混雜向一元化發(fā)展,這就是陶寺文化中期。陶寺文化中期無論從大型城址、宮殿的規(guī)模來看,還是從陪葬品的風格來看,都具有專制和集權性特征。很可能是初級的國家形態(tài),與歷史記載中的夏代從絕對紀年和歷史地理學上均有較大的吻合。夏代的統(tǒng)治在立國以后很快遭遇了太康失國,陶寺文化中期截止,而夏文化集體南遷,輾轉進入二里頭地區(qū)。二里頭文化進入第二期以后,原址上的河南龍山文化被迫北上,從三里橋進入陶寺地區(qū),從此,河南龍山文化終止而陶寺文化晚期開始。仲康中興以后,夏文化的同盟原山東龍山文化族群攜帶著夏文化元素進入了海岱地區(qū),開啟了岳石文化。二里頭文化與岳石文化形成東西制衡北方河北龍山文化的同盟關系。這種三角制衡關系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fā)生演變,先商文化不斷與岳石文化相互影響,最終岳石文化被融入先商文化,湯在從河北龍山文化區(qū)域進入先王居住的商丘,進而南下,聯(lián)合皋陶氏后裔,穎水、汝水流域的英、六等國對夏文化形成的包圍之勢,并最終取代了夏文化。商代夏之后,夏的遺民部分西逃,試圖回到夏文化的起源地,這就是商代的羌人,而臣服于商人的夏遺民被派往北部和西部,形成了武裝游牧部落,這就是戍的產生。本文著重從魏營子文化來談戎的產生。商文化的主脈來源于東方的龍山文化,商取代夏可以看作是龍山文化取代西方仰韶文化傳統(tǒng)的一次偉大的復興。商的國名來自于地理位置,商洛即上洛,意指洛水上游,而后在帝堯之時被遷往太行山東麓,商的名號一直背負隨行,商文化興起發(fā)展于河北龍山區(qū)域。契因治水有功而被封于商,封國以其名號,位置大概就在今天商丘。商代夏以后,在繼承夏九州統(tǒng)治格局基礎上,建立了方國結構,形成了方國居外,天邑居中的治理模式。周的先人在失官以后,被迫北遷,先在夏人驅趕下北渡黃河進入晉南,后又迫于商人的壓力從晉中進入陜北、內蒙河套地區(qū),即所謂自竄戎狄之間。周人從晉南經晉中、陜北、河套輾轉進入甘肅慶陽一帶在豳地落腳,進而迫于戎狄威脅而遷入岐山。周人的這一遷徙過程已經為從三里橋類型到陶寺文化晚期、晉中白燕文化、內蒙古朱開溝文化、陜西碾子坡文化和岐山先周文化在考古學上的聯(lián)系所證明。周以西北小邦征服了天邑商以后,周的社會主題轉變?yōu)槿绾螛嫿ㄖ芴煜碌闹卫眢w系,而構建周的治理體系的核心又是如何接納商的政治、文化體系、如何解決商的遺民,從而實現整個華夏地區(qū)文明主體認同從商向周的轉變。周人通過營建洛邑構建了一個完善的封建體系;通過各種誥命向天下宣誓周的主權,闡述周的天命,文化上既向殷人學習,又注重保持周人文化人格的獨立性和自豪感,制度上承夏制,襲殷制,問政箕子,自成《周禮》。為了實現政治承襲商命的合法性、文化上整合商周并保持獨立性,周人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強調夏商周三代的繼承關系,尤其強調周人作為夏的后人的地位?偟膩碚f,周人以“夏”變“(殷)遺”為周,而沒有遵從的那部分人則繼續(xù)以“夷”的名義稱呼之。這是夷的真正的本質含義。
【關鍵詞】:中國文明 文明起源 諸夏 民族認同 夏商周
【學位授予單位】:南京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K878;K22
【目錄】: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s7-13
  • 緒論:文明的起源與認同的產生13-39
  • 第一節(jié)、文明起源問題的研究概況14-19
  • 第二節(jié)、文明的概念19-24
  • 第三節(jié)、文明的內涵和動力24-29
  • 第四節(jié)、文明起源問題的諸多探索路徑29-36
  • 第五節(jié)、本文主要內容和章節(jié)構成36-39
  • 第一章 中國文明東西二元說新論39-56
  • 第一節(jié)、考古學視野下的東西二元對立:以三足器為例40-47
  • 第二節(jié)、綠松石、花邊罐和其他一些標志性分野特征47-49
  • 第三節(jié)、東方文化的西進與中原龍山文化的產生49-51
  • 第四節(jié)、仰韶文化部分西遷與馬家窯文化的產生51-53
  • 第五節(jié)、廟底溝二期文化族屬的探尋53-55
  • 本章小結55-56
  • 第二章 夏文化的起源:陶寺文化的性質與族屬補證56-90
  • 第一節(jié)、陶寺遺址與夏文化起源的關系56-61
  • 第二節(jié)、陶寺“廟底溝二期文化層”性質判斷61-68
  • 第三節(jié)、陶寺文化早期的都邑文化特征與堯舜時期聯(lián)盟古國68-76
  • 第四節(jié)、陶寺文化中期的集權性文化特征與夏文化的產生76-85
  • 第五節(jié)、陶寺文化晚期龍山特征的回歸與夏商周三代文化分野85-88
  • 本章小結88-90
  • 第三章 商文化的起源與龍山文化的復興90-99
  • 第一節(jié)、先商文化與龍山文化的淵源關系90-93
  • 第二節(jié)、商文化的地望93-95
  • 第三節(jié)、商代的都邑統(tǒng)治結構95-98
  • 本章小結98-99
  • 第四章 戎的產生:以魏營子文化為例99-115
  • 第一節(jié)、魏營子文化的獨特性100-101
  • 第二節(jié)、魏營子文化與相關文化年代上的銜接關系101-104
  • 第三節(jié)、魏營子文化與相關文化的考古學聯(lián)系104-108
  • 第四節(jié)、魏營子文化與相關文化的歷史文獻聯(lián)系108-112
  • 本章小結112-115
  • 第五章 周文化的起源:從三里橋到碾子坡115-144
  • 第一節(jié)、從三里橋到碾子坡:周人的起源與周夏關系115-126
  • 第二節(jié)、商周關系的歷史地理考證與周人的流轉的過程126-137
  • 第三節(jié)、稷的出身與文王受命的文本隱喻137-140
  • 第四節(jié)、周人克商的歷史進程解讀140-143
  • 本章小結143-144
  • 第六章 夷的出現:周人克商之后的社會治理144-165
  • 第一節(jié)、周人克商之初的基本態(tài)勢144-146
  • 第二節(jié)、緣起:武王之憂、周公之祝、嘉禾之命146-149
  • 第三節(jié)、治理:天室、天邑、成周149-156
  • 第四節(jié)、天命:大誥、召誥、多士156-161
  • 第五節(jié)、有禮:皇矣、酒誥、梓材161-163
  • 本章小結163-165
  • 結語:孔子的夷夏觀與諸夏認同的起源165-168
  • 參考文獻目錄168-182
  • 后記182-189

  本文關鍵詞:中國文明的起源與諸夏認同的產生,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42121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rwkxbs/342121.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22175***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