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人旅華游記中的中國形象研究 ——以1949年以來的游記為例
發(fā)布時間:2021-08-25 08:51
游記是旅行者對親身旅行經(jīng)歷的描寫與記錄,涉及旅行者的空間位移與文化位移,是建構(gòu)他者形象的重要載體。作為面向大眾的讀物,游記可以反映普通民眾的文化潛意識。因此,游記視角下德國的中國形象研究可以揭示德國普通大眾對中國的期待與訴求。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的近三十年里,旅華游記構(gòu)成了德國人對華認知的主要渠道之一。首先來華的旅行者主要是受中國政府官方邀請的德國人。改革開放后,尤其是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大眾旅行掀起了普通德國人的旅華熱潮,此間出版的旅華游記是德國人旅華游記中的一個繁榮時期。因此,本文選取1949年以來不同階段來華德國人的旅華游記作為研究對象,運用比較文學(xué)形象學(xué)的理論與方法,旨在從來華德國人零散的中國話語中總結(jié)出典型的中國形象類型,并挖掘其形成、演變的原因。第一章梳理與歸納1949年以來的德國人旅華游記。本文將“德國人旅華游記”界定為“德國旅行者對親身旅華經(jīng)歷的記錄,涵蓋旅行描寫、旅行報道、旅行日記、旅行考察報告等多種本文類型”,并收集了80本1949年以來的德國人旅華游記。隨著1949年以來中德關(guān)系的發(fā)展變化,形成了三個不同的德國人旅華階段:1、1949年至中西德建交前,2...
【文章來源】:上海外國語大學(xué)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164 頁
【學(xué)位級別】:博士
【部分圖文】:
上面的兩張圖片均來自施萊尼茨的游記《中國旅行印象》(Reisebilderaus
上面的三幅照片均來自民主德國作家赫爾姆林的游記《遠方的近鄰》(Ferne
左邊的照片展示的是中國新建的輪船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德國影視作品中的華人影像書寫——華人敘事模式與角色類型化分析[J]. 周海霞. 德國研究. 2018(02)
[2]論1950年代“新北京”形象及其敘事的成立[J]. 李揚. 文化研究. 2017(03)
[3]西方游記漢學(xué)的奠基之作——《馬可波羅游記》的歷史價值[J]. 張西平. 社會科學(xué)論壇. 2017(08)
[4]西方形象學(xué)最新發(fā)展趨勢探析[J]. 梁志芳. 深圳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學(xué)報. 2016(06)
[5]近十年德國媒體中的中國制造[J]. 吳悅旗. 新聞研究導(dǎo)刊. 2016(14)
[6]國之交緣何民不親?——中德經(jīng)濟依存與民眾好感度的非對稱性分析[J]. 王義桅,李燕燕. 德國研究. 2015(03)
[7]德語圖書中的中國形象——與中國相關(guān)的德語出版物研究[J]. 烏蘇拉·勞滕堡,伊麗莎白·恩格,邱瑞晶. 出版科學(xué). 2015(05)
[8]紀錄片中的三峽形象[J]. 劉忠波. 社會觀察. 2015(03)
[9]絲綢之國與希望之鄉(xiāng)——中世紀德國文學(xué)中的中國形象探析[J]. 譚淵. 德國研究. 2014(02)
[10]當(dāng)代德國涉藏情況及原因分析[J]. 趙光銳. 德國研究. 2012(03)
博士論文
[1]1917-1929留學(xué)歐美作家筆下的西方形象[D]. 陶麗萍.武漢大學(xué) 2013
[2]異域情調(diào)·故國想像·原鄉(xiāng)記憶[D]. 唐海東.復(fù)旦大學(xué) 2010
碩士論文
[1]晚清西方旅游者鏡頭下的中國形象[D]. 曹紫紅.上海師范大學(xué) 2018
[2]中國作為靈感之源[D]. 柯思琴(Kirsten Remde).南京大學(xué) 2011
[3]二戰(zhàn)后德國人的出境旅游行為[D]. 張怡.上海外國語大學(xué) 2007
本文編號:3361810
【文章來源】:上海外國語大學(xué)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164 頁
【學(xué)位級別】:博士
【部分圖文】:
上面的兩張圖片均來自施萊尼茨的游記《中國旅行印象》(Reisebilderaus
上面的三幅照片均來自民主德國作家赫爾姆林的游記《遠方的近鄰》(Ferne
左邊的照片展示的是中國新建的輪船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德國影視作品中的華人影像書寫——華人敘事模式與角色類型化分析[J]. 周海霞. 德國研究. 2018(02)
[2]論1950年代“新北京”形象及其敘事的成立[J]. 李揚. 文化研究. 2017(03)
[3]西方游記漢學(xué)的奠基之作——《馬可波羅游記》的歷史價值[J]. 張西平. 社會科學(xué)論壇. 2017(08)
[4]西方形象學(xué)最新發(fā)展趨勢探析[J]. 梁志芳. 深圳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學(xué)報. 2016(06)
[5]近十年德國媒體中的中國制造[J]. 吳悅旗. 新聞研究導(dǎo)刊. 2016(14)
[6]國之交緣何民不親?——中德經(jīng)濟依存與民眾好感度的非對稱性分析[J]. 王義桅,李燕燕. 德國研究. 2015(03)
[7]德語圖書中的中國形象——與中國相關(guān)的德語出版物研究[J]. 烏蘇拉·勞滕堡,伊麗莎白·恩格,邱瑞晶. 出版科學(xué). 2015(05)
[8]紀錄片中的三峽形象[J]. 劉忠波. 社會觀察. 2015(03)
[9]絲綢之國與希望之鄉(xiāng)——中世紀德國文學(xué)中的中國形象探析[J]. 譚淵. 德國研究. 2014(02)
[10]當(dāng)代德國涉藏情況及原因分析[J]. 趙光銳. 德國研究. 2012(03)
博士論文
[1]1917-1929留學(xué)歐美作家筆下的西方形象[D]. 陶麗萍.武漢大學(xué) 2013
[2]異域情調(diào)·故國想像·原鄉(xiāng)記憶[D]. 唐海東.復(fù)旦大學(xué) 2010
碩士論文
[1]晚清西方旅游者鏡頭下的中國形象[D]. 曹紫紅.上海師范大學(xué) 2018
[2]中國作為靈感之源[D]. 柯思琴(Kirsten Remde).南京大學(xué) 2011
[3]二戰(zhàn)后德國人的出境旅游行為[D]. 張怡.上海外國語大學(xué) 2007
本文編號:336181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rwkxbs/336181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