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人與民歌
發(fā)布時間:2017-04-26 21:00
本文關鍵詞:明代文人與民歌,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文人與民歌之結緣,有著悠久的傳統(tǒng),但這一傳統(tǒng),在明代中后期發(fā)生了極大的變異。概言之,中古及更早之前,文人與民歌結緣,基本上是走著“化俗為雅”、“俗為雅用”的路子,文人出于自己的藝術良心,從民歌中汲取營養(yǎng),為雅文學的創(chuàng)作提供借鑒。而到了明代,尤其是中晚明,這種趨勢已經(jīng)開始產(chǎn)生變異,部分文人一反傳統(tǒng),開始對“雅”文學的審美風格進行“俗”的追求。從李夢陽、李開先到袁宏道、馮夢龍,他們與民歌之結緣呈現(xiàn)出一種迥異于中古色調的群體自覺,達到了“從雅到俗”、“以俗為雅”的雅俗之間真正平等的互動。那么,這種變異為什么會發(fā)生在明代呢?明代文人與民歌之結緣,在這種雅俗互動的文化背景下,呈現(xiàn)出怎樣的情形?存與民歌、文學、文化所發(fā)生的一系列關聯(lián)中,作為主導的文人,所起的作用又是怎樣的?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對這一些系列問題進行一個總體的探究。鑒于以往明代民歌研究多偏重于以“民歌”為本位的角度,本文將視角轉換到“文人”身上,從文人這一主導因素著手。具體來說,就是通過對文人和民歌結緣狀態(tài)的考察,研究文人的心態(tài)、觀念、文學活動,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求在雅俗互動的背景下,這種結緣有著怎樣的深層文化意蘊。在研究方法上,注重個案研究和整體研究相結合、論證與描述相結合;具體論述中,注重文字與圖表、數(shù)據(jù)相結合;涉及到一些彈性的概念,盡量采用描述性語言,或提出合理的推論,力求使論文更加客觀、嚴密。 全文由緒論、正文與結語組成。緒論在對當前明代民歌研究現(xiàn)狀進行回顧的基礎上,提出對作為“研究對象”的明代民歌的再定義問題,對相關概念進行了辨析,進而提出以“文人”為中心的研究思路的轉換。同時也論證了本文研究思路的可行性,介紹了其創(chuàng)新點和存在的一些不足。 正文分五章。第一章對明代文人與民歌結緣之情形進行概述,以獲得初步的了解。首先,概述明代之前文人與民歌結緣之傳統(tǒng),以探求文人與民歌之間、正統(tǒng)文化與民間文化之間所發(fā)生關系的作用規(guī)律,并明確文人和民歌在這一過程中所分別擔任的角色。在此基礎上,對明代文人與民歌結緣之背景和方式進行全面的考察,從外部和內部對其結緣之性質進行研究,初步明確其在商品經(jīng)濟、文化政策和社會思潮影響下,與此前歷代在本質上所不同的近世色調。同時,對與民歌結緣之文人進行考察,從其生活年代、主要活動地域、社會身份等方面,研究其個人與民歌結緣如何具體受到時代及文化背景的影響。 第二章主要討論明代文人對民歌的理論接受。不同的文人所處的時代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文學觀念亦不同,對于同一事物,其理解自然也很難完全一致。因此在對同一民歌特質的接受上,不可避免會出現(xiàn)“各取所需”的情況。此外,從“人”的角度來將,不同的生活方式、氣質秉性也會影響到他們對民歌的“真”與“情”的理解。本節(jié)的主要任務,便是討論明代文人對“真詩在民間”這一詩學命題中的“真”的不同闡釋,以及對民歌之“情”從“泛情論”到“情愛論”的觀念嬗變。鑒于馮夢龍首次賦予民歌以文體的地位,在此基礎上又形成了非常超前的民歌觀念,故將其單獨論述。此外,本章也對反對民歌的聲音(包括文學上的和道德上的)一并討論。 第三章主要討論明代文人對民歌的創(chuàng)作接受。明代文人對民歌的創(chuàng)作接受,最直接、最集中的是他們大量的擬民歌創(chuàng)作,這其中,尤為重要的是文人在進行擬民歌創(chuàng)作時微妙的心態(tài)。與擬民歌創(chuàng)作相關的,是明代文人的竹枝詞創(chuàng)作,本章選取了幾位對民歌進行理論揄揚的文人,研究其竹枝詞創(chuàng)作與民歌觀念及民歌創(chuàng)作的聯(lián)系。文人對民歌的創(chuàng)作接受,也影響到其詩歌、散曲的創(chuàng)作,這一作用,屬于“雅文學世俗化”的一個方面。此外,創(chuàng)作接受還包括文人在寫作白話小說時對民歌的使用。最后,則是明代文人對民歌熱情的衰減。歷來論者只重其“盛”,不重其“衰”,這無疑是研究環(huán)節(jié)上的一個缺失,本章末節(jié)即意在彌補這一缺失。 第四章主要討論明代文人對民歌傳播所起的作用。首先,少數(shù)精英文人對某幾類民歌的偏好,客觀上擴大了此類民歌的影響。其次,馮夢龍編輯的《掛枝兒》和《山歌》,流傳甚廣,直至今日仍是我們了解明代民歌的重要文本;更可貴的是,他在實踐中形成了系統(tǒng)的、科學的編輯原則和方法,對民歌的傳播居功甚偉。第三,文人對民歌的傳播所起到最大的推動作用,實則在于廣大與書坊主合作編選、刊刻各類民歌集的下層文人。民歌由單純的傳唱,到通過書坊而成為文木,是民歌傳播史上意義重大的轉變;而大量不知名的下層文人,無疑是促成這一轉變的主要力量。最后,文人與民歌之結緣也并非完全是單向的,在某些方面,民歌也有一定的主導性,譬如民歌傳播中對文人形象——“山人”的選擇和映射。 第五章主要討論明代文人與民歌之結緣所涉及到兩性觀念的一些問題。作為“性張力”的緩釋者,文人如何通過民歌中的情歌來達到這一目的?民歌及其他色情文學中的“欲女”形象,是怎樣與貞女、才女一起,共同構建起明代文人的女性觀的?文人熱衷于創(chuàng)作嘲妓類的擬民歌,其文化心理又是怎樣的?木章即對這些問題進行探討。 結語是全文的總結,主要回顧了各章的重點內容,從宏觀L對明代文人與民歌之結緣狀態(tài)背后所蘊含的深層文化屬性進行了概括,并對雅俗互動背景下文人為中心的研究模式進行了評價。
【關鍵詞】:明代 文人 民歌 文化 雅俗互動
【學位授予單位】:南開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I206.2
【目錄】:
- 中文摘要5-8
- Abstract8-15
- 緒論15-30
- 第一章 明代文人與民歌之結緣述論30-86
- 第一節(jié) 文人與民歌結緣之傳統(tǒng)30-46
- 1.1.1 從《詩經(jīng)·國風》之編訂說起31-34
- 1.1.2 “漢樂府民歌”與文人詩34-38
- 1.1.3 唐代文人與竹枝詞38-42
- 1.1.4 總結42-46
- 第二節(jié) 明代文人與民歌結緣之背景和途徑46-65
- 1.2.1 文人對民歌產(chǎn)生熱情之背景47-56
- 1.2.2 文人接觸民歌之途徑56-65
- 第三節(jié) 明代文人與民歌結緣之方式65-78
- 1.3.1 對民歌進行理論揄揚之文人65-69
- 1.3.2 對民歌進行輯錄、整理之文人69-74
- 1.3.3 于筆記、小說、戲曲中收錄、引用民歌之文人74-76
- 1.3.4 對民歌進行擬作、改寫之文人76-78
- 第四節(jié) 與民歌結緣之文人的分布特征78-86
- 1.4.1 生活年代81-82
- 1.4.2 主要活動地域82-84
- 1.4.3 文人之身份84-86
- 第二章 明代文人對民歌的理論接受86-144
- 第一節(jié) “真詩在民間”——明代文人對民歌之“真”的探索歷程86-113
- 2.1.1 李東陽:“真情實意,暗合而偶中”88-91
- 2.1.2 李夢陽:“真詩乃在民間”與“真詩果在民間”91-97
- 2.1.3 李開先:“真詩只在民間”97-104
- 2.1.4 袁宏道:“當代無文字,閭巷有真詩”104-111
- 2.1.5 總結111-113
- 第二節(jié) 從“泛情論”到“情愛論”——明代文人對民歌之“情”闡釋之轉向113-123
- 2.2.1 關于“泛情論”與“情愛論”114-115
- 2.2.2 對民歌之“情”的“泛情論”闡釋115-118
- 2.2.3 由“泛情論”向“情愛論”之轉變118-119
- 2.2.4 對民歌之“情”的“情愛論”闡釋119-122
- 2.2.5 總結122-123
- 第三節(jié) 馮夢龍的民歌觀念123-137
- 2.3.1 馮夢龍民歌觀念形成之背景124-128
- 2.3.2 馮夢龍的民歌觀念128-137
- 第四節(jié) 另一種聲音:民歌的反對者137-144
- 2.4.1 文學層面:以宗宋派為主138-140
- 2.4.2 道德層面:正統(tǒng)士大夫140-144
- 第三章 明代文人對民歌的創(chuàng)作接受144-207
- 第一節(jié) 文人的擬民歌創(chuàng)作144-155
- 3.1.1 文人擬民歌創(chuàng)作之概況145-147
- 3.1.2 文人擬民歌創(chuàng)作之心態(tài)147-153
- 3.1.3 文人擬民歌創(chuàng)作之特點153-155
- 第二節(jié) 文人的竹枝詞創(chuàng)作155-165
- 3.2.1 明代文人竹枝詞的性質156-158
- 3.2.2 與民歌結緣之明代文人的竹枝詞創(chuàng)作158-163
- 3.2.3 總結163-165
- 第三節(jié) 白話小說中的民歌——以《金瓶梅詞話》和“三言二拍”為例165-181
- 3.3.1 文本的選擇——《金瓶梅詞話》和“三言二拍”166
- 3.3.2 《金瓶梅詞話》和“三言二拍”中的民歌166-169
- 3.3.3 民歌在小說文本中的作用169-178
- 3.3.4 由《金瓶梅詞話》談明代民歌的流行情況178-181
- 第四節(jié) 明中后期文學世俗化中的民歌因素181-193
- 3.4.1 詩歌世俗化中的民歌因素182-190
- 3.4.2 散曲世俗化中的民歌因素190-193
- 第五節(jié) 明代文人對民歌熱情的衰減193-207
- 3.5.1 晚明文學視野下的空谷絕響194-196
- 3.5.2 外因:經(jīng)世致用文學觀的回歸196-201
- 3.5.3 內因:民歌的性質、角色和體制201-207
- 第四章 明代文人與民歌傳播207-249
- 第一節(jié) 文人與民歌之結緣方式與民歌傳播207-218
- 4.1.1 李夢陽、何景明與《鎖南枝》208-210
- 4.1.2 李開先與《市井艷詞》210-213
- 4.1.3 馮夢龍與《掛枝兒》、《山歌》213-216
- 4.1.4 文人小群體間的品評與民歌傳播216-218
- 第二節(jié) 文人、書坊與民歌傳播218-230
- 4.3.1 現(xiàn)存文人編選、書坊刻印的民歌選集219-220
- 4.3.2 書坊刻印民歌選集的時間分布220-224
- 4.3.3 編選民歌選集之文人的地域分布224-227
- 4.3.4 刊刻民歌選集之書坊的地域分布227-230
- 第三節(jié) 馮夢龍的民歌編輯原則和方法230-239
- 4.2.1 馮夢龍民歌編輯的原則——“從俗談”231-235
- 4.2.2 馮夢龍民歌編輯的具體方法235-239
- 第四節(jié) 山人:民歌傳播與文人形象239-249
- 4.4.1 明代山人的世俗化240-243
- 4.4.2 明代山人形象的文學書寫243-244
- 4.4.3 《山人歌》——山人形象與民歌傳播244-249
- 第五章 明代文人、民歌與兩性觀念249-291
- 第一節(jié) “性張力”下的文人心態(tài)249-260
- 5.1.1 “性張力”的提出及其含義250-253
- 5.1.2 關于禮教和明代社會的再認識253-254
- 5.1.3 “性張力”作用下的文人心態(tài)254-260
- 第二節(jié) 貞女、才女和欲女——明代文人女性觀的構建260-277
- 5.2.1 貞女書寫:文人對于貞女傳記的熱衷261-267
- 5.2.2 才女品評:文人對于女性文集的編纂267-271
- 5.2.3 欲女窺視:文人對于異性情色的關注271-277
- 第三節(jié) 明代文人擬作嘲妓類民歌的文化分析277-291
- 5.3.1 文人嘲妓的文化溯源278-280
- 5.3.2 廣大下層妓女的實際境遇280-283
- 5.3.3 明代文人擬作嘲妓類民歌的文化分析283-291
- 結語291-295
- 參考文獻295-303
- 致謝303-305
- 個人簡歷及在學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305
本文關鍵詞:明代文人與民歌,,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2919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rwkxbs/329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