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視角下忽必烈幕僚群體形成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4-26 10:17
本文關鍵詞:跨文化視角下忽必烈幕僚群體形成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元朝并列在中國的歷朝歷代之中,成為中華民族發(fā)展中重要的一段歷史。這個王朝的建立者是蒙古帝國的第五位大汗,成吉思汗之嫡孫忽必烈大帝。忽必烈一反自己祖先的行為,由野蠻戰(zhàn)爭中的純粹掠奪到重視文明,既而成功地建立了一個引“唐宋之故典”、“雜就金制”同時吸收“國朝之成法”多民族 一體化的國家。促使忽必烈轉(zhuǎn)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為重要的、最早在思想上啟蒙他,并且在行動上能夠協(xié)助他的是在“潛邸”時期形成的“幕僚群體”。忽必烈幕僚群體的核心人物是一批漢族的碩儒賢士及漢族世侯中的精英。當時蒙漢的社會性質(zhì)不同、文化水平頗有軒輊,蒙古國當時近乎純游牧的“行國”社會,而漢族社會的歷史文化淵源久長、農(nóng)業(yè)文明已經(jīng)高度發(fā)達。在巨大文化差異的背景下,忽必烈幕僚群體能夠形成是雙方的多種文化要素合力作用的結(jié)果。本論文試圖從綜合的蒙漢文化融合的視角,考察其形成的媒介、途徑、及形成過程中雙方建立在各自文化基礎上的思想觀念所起的作用。 全文分三方面論述忽必烈幕僚群體的形成。分別是宗教、倫理、及觀念。 宗教在忽必烈幕僚群體形成過程起著重要的媒介作用,其媒介作用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其一、佛家、道家借助于講佛理和道術機會宣講儒家的仁政理論。其二、由于忽必烈確立了佛教信仰因此在忽必烈王府中出現(xiàn)了三位信仰佛教的高級幕僚,他們在忽必烈奪取和建立政權過程中起著“非常”的作用。其三、由僧人劉秉忠為中介向忽必烈幕府推薦了眾多的人才。 “倫理關系圈”是忽必烈幕僚群體形成的主要途徑:通過“血緣關系”的途徑形成了多民族幕僚成員。具體而言有漢族血緣關系圈,維吾爾族血緣關系圈,回族血緣關系圈,蒙族血緣關系圈,他們構成了忽必烈幕府中基礎成員。通過劉秉忠推薦以劉秉忠為中心形成的“倫理波紋圈”,這個圈中的人物是忽必烈幕府中的核心人物和決策者。此外劉秉忠或他人舉薦在忽必烈身邊的幕僚成員,他們再推薦自己熟悉的人進入忽必烈王府中,一個人物連接著另一個人物,在他們之間總存在著某種倫理關系由此形成另一個“連環(huán)擴展波紋圈”,他們構成了幕府中的中堅人物。“倫理關系圈”之外,“征召與依附”是忽必烈幕僚群體形成的又一途徑。“征召”是指忽必烈慕名主動征召的一些英才,而依附是一些人聞忽必烈之名而主動依附于王府。 忽必烈幕僚群體能夠形成的根本在于“時勢造英雄”。在蒙漢民族文化沖撞融合的大背景下,在當時急劇社會的變化中,這個群體中的人應時而起,成為了“文化英雄”。他們之間形成了與時代相適應的相同或相似的世界觀、價值觀;雙方某些方面觀念的契合是忽必烈幕僚群體形成的關鍵原因。具體而言:漢族士人的“天下觀念”與忽必烈明君特質(zhì)在特定時代中互相契合,忽必烈蒙漢雜糅的君臣觀與漢族士人雙向忠君觀的相互契合,忽必烈的用人標準與漢幕僚“期于有用”的人生觀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形成契合。這一群漢族士人能夠跋涉千里走到漠北王府在忽必烈身邊形成一個群體,他們的觀念與人生態(tài)度起著決定因素。 本文從跨文化角度對忽必烈幕僚群體所做的研究,豐富了研究對象的內(nèi)容,提供了一種新的研究視野;同時也為中國文化特點的研究充實了具體內(nèi)容,對當下的跨文化交流與研究,提供一個“典型案例”。
【關鍵詞】:忽必烈 幕僚群體 潛邸時期 倫理關系圈 宗教媒介
【學位授予單位】:北京外國語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K247
【目錄】:
- 致謝3-6
- 摘要6-8
- Abstract8-12
- 緒言12-32
- 一、文獻綜述13-23
- 二、論文的創(chuàng)新性及價值23-26
- 三、研究思路與研究方法26-27
- 四、論文結(jié)構及主要觀點27-32
- 第一章 忽必烈幕僚群體形成的媒介:宗教32-65
- 第一節(jié) 道家、佛家的“理性傳道”33-44
- 第二節(jié) 亦僧亦仕的劉秉忠44-52
- 第三節(jié) 先僧后仕的張易52-58
- 第四節(jié) 亦事王府亦事佛的商挺58-65
- 第二章 忽必烈幕僚群體形成的主要途徑:“倫理關系圈”65-123
- 第一節(jié) 幕僚群體“倫理關系圈”形成的背景65-71
- 第二節(jié) “血緣倫理關系圈”中多民族幕僚成員——基礎群體71-93
- 第三節(jié) 劉秉忠為中心的“倫理波紋圈”中的幕僚成員——核心群體93-104
- 第四節(jié) “連環(huán)擴展倫理波紋圈”中幕僚成員——中堅群體104-123
- 第三章 忽必烈幕僚群體形成的其他途徑:征召及其他123-153
- 第一節(jié) 東平府受征召者123-133
- 第二節(jié) 真定府受征召者133-138
- 第三節(jié) 順天府受征召者138-143
- 第四節(jié) “世侯府”外的征召及其他入王府者143-153
- 第四章 忽必烈幕僚群體形成的基礎:雙方價值觀念的契合153-198
- 第一節(jié) 漢幕僚人的“天下觀念”與忽必烈明君特質(zhì)的契合153-168
- 第二節(jié) “蒙漢雜糅”的君臣觀與“雙向”忠君觀的契合168-182
- 第三節(jié) 蒙古統(tǒng)治者用人標準與幕僚成員“期于有用”的人生觀契合182-198
- 結(jié)語198-202
- 參考文獻202-209
- 與研究對象相關的成果209
- 攻讀學位三年期間的學術成果209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杜改俊;;論元初文學家郝經(jīng)的文學主張[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2 田同旭;;金蓮川幕府文臣散曲的雅俗之變——詞曲演變之一隅[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5期
3 張帆;;論蒙元王朝的“家天下”政治特征[J];北大史學;2001年00期
4 穆德全;評為中國的統(tǒng)一做出貢獻的元初北方代表郝經(jīng)[J];河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04期
5 火sト
本文編號:32826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rwkxbs/328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