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西方語言天賦論之爭研究 ——以喬姆斯基語言天賦論為中心
發(fā)布時間:2021-04-09 12:42
知識本原是什么?語言本原是什么?語言是天賦的、經(jīng)驗的、發(fā)生的、體驗的還是親歷的?自然語言是基于句法、語義還是文化的?自然語言語怎樣形式化?嘗試著取解決這些問題經(jīng)常觸發(fā)諸多爭議,這些爭議本身散發(fā)著智慧的光芒,值得人們探究。17世紀中晚期,經(jīng)驗論者洛克與唯理論者萊布尼茨有關(guān)人類知識來源的爭論可看作是語言天賦論之爭的轉(zhuǎn)折。自此以后,語言研究者們學派林立,有的將語言知識的獲得歸結(jié)于心靈的先天功能,有的將之歸結(jié)于后天的經(jīng)驗,有的將之歸結(jié)于習慣,有的將之歸于原初的發(fā)生,有的將之歸于機體的體驗等等,莫衷一是。20世紀50年代末期,以喬姆斯基為代表的生成語法使理論語咅學從哲學中獨立出來。該學派堅持語言習得為人類獨有行為,有別于其他任何經(jīng)驗學習。喬姆斯基主張研究語言與心智問題,主要涉及言說者的:知識系統(tǒng)及其使用、知識系統(tǒng)在心智/大腦中的產(chǎn)生情況、語言知識及其使用、語言知識在心智/大腦中的產(chǎn)生情況等等。喬姆斯基認為人類語言學習得過程由天賦的語言機制決定。這在學界廣泛稱為語言天賦假說。喬姆斯基語言天賦論繼承西方理性主義、形式哲學傳統(tǒng),批判經(jīng)驗主義知識觀和語言觀。歸納起來,喬姆斯站的思想有三個主要來源。關(guān)于他...
【文章來源】:湖南師范大學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shù)】:178 頁
【學位級別】:博士
【部分圖文】:
圖13?(葛詹尼加.艾弗里.曼古恩,2015:343)??圖13表示,I?I頭單詢和書面單詞的諾肖輸入分別由聽覺和視覺通道進入,??以流纟丨卜而上,從簡單的知覺辨識過渡到較高水平的單詞-詞元激活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達米特的反實在論與意義理論[J]. 周振忠. 現(xiàn)代哲學. 2014(02)
[2]弗雷格的“涵義”:認知解釋與邏輯解釋[J]. 黃敏. 哲學研究. 2014(03)
[3]萊布尼茨語言哲學的理性主義實質(zhì)及其歷史地位研究[J]. 段德智. 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 2013(05)
[4]漢語動作成語語義理解激活腦區(qū)及其具身效應(yīng):來自fMRI的證據(jù)[J]. 蘇得權(quán),鐘元,曾紅,葉浩生. 心理學報. 2013(11)
[5]萊布尼茨的語言思想[J]. 馮曉虎. 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 2011(03)
[6]語言的生物機制[J]. 周統(tǒng)權(quán). 中國外語. 2010(02)
[7]弗雷格的語言哲學[J]. 程煉. 科學文化評論. 2008(06)
[8]沒有喬姆斯基,世界將會怎樣?[J]. 蔡曙山. 社會科學論壇. 2006(06)
[9]喬姆斯基語言學的哲學基礎(chǔ)及其缺陷——兼論語言能力的合成觀[J]. 石毓智. 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 2005(03)
[10]喬姆斯基“普遍語法”假說的反證——來自認知心理學的啟示[J]. 石毓智.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 2005(01)
本文編號:3127641
【文章來源】:湖南師范大學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shù)】:178 頁
【學位級別】:博士
【部分圖文】:
圖13?(葛詹尼加.艾弗里.曼古恩,2015:343)??圖13表示,I?I頭單詢和書面單詞的諾肖輸入分別由聽覺和視覺通道進入,??以流纟丨卜而上,從簡單的知覺辨識過渡到較高水平的單詞-詞元激活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達米特的反實在論與意義理論[J]. 周振忠. 現(xiàn)代哲學. 2014(02)
[2]弗雷格的“涵義”:認知解釋與邏輯解釋[J]. 黃敏. 哲學研究. 2014(03)
[3]萊布尼茨語言哲學的理性主義實質(zhì)及其歷史地位研究[J]. 段德智. 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 2013(05)
[4]漢語動作成語語義理解激活腦區(qū)及其具身效應(yīng):來自fMRI的證據(jù)[J]. 蘇得權(quán),鐘元,曾紅,葉浩生. 心理學報. 2013(11)
[5]萊布尼茨的語言思想[J]. 馮曉虎. 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 2011(03)
[6]語言的生物機制[J]. 周統(tǒng)權(quán). 中國外語. 2010(02)
[7]弗雷格的語言哲學[J]. 程煉. 科學文化評論. 2008(06)
[8]沒有喬姆斯基,世界將會怎樣?[J]. 蔡曙山. 社會科學論壇. 2006(06)
[9]喬姆斯基語言學的哲學基礎(chǔ)及其缺陷——兼論語言能力的合成觀[J]. 石毓智. 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 2005(03)
[10]喬姆斯基“普遍語法”假說的反證——來自認知心理學的啟示[J]. 石毓智.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 2005(01)
本文編號:312764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rwkxbs/3127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