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語交際中表達主體的自我指稱研究
本文關鍵詞:言語交際中表達主體的自我指稱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吉林大學》 2015年
言語交際中表達主體的自我指稱研究
劉琳琪
【摘要】:指稱問題是語言學、社會學及認知科學等領域中的一個重大的研究課題。指稱形式作為語言符號在語言結構和語言運用中起到重要作用,指稱形式的選擇是言語交際中合作和對話的動態(tài)映射和體現(xiàn)。 在日常會話中,話語的發(fā)出者,即言語交際中的表達主體,在交際中會選擇使用多種語言形式來指稱自己。表達主體通常會使用“我”、“我們”、“咱們”等第一人稱代詞來指稱自己,但是根據不同的語境和不同的交際目的,以及話語結構形式的制約,表達主體往往也會選擇其他詞匯和短語,通過不同的語法結構和語法化的方式等多種語言形式來指稱自己。本文的研究將用更開放的視野更多樣化的眼光去觀察人稱代詞、名詞短語、語法結構等指稱形式,作為表達主體的自我指稱問題,以此增強表達主體指稱內容的完整性和系統(tǒng)性。 本文在指稱理論和指稱意義推演的基礎上,以專名和通名的研究為基本參照,對表達主體的自我指稱作出相應的靜態(tài)描述說明,重點探究其在動態(tài)語境中的表現(xiàn)形式,實現(xiàn)方式以及指稱意義。同時,對自我指稱的語用環(huán)境,語用動機,使用的原則和機制以及語用功能做出合理的解釋和說明,從而更好地理解和實現(xiàn)表達主體的言語意圖。 能否成功地達到言語交際的目的,正確理解表達主體的指稱意圖,跟交際主體的生活閱歷、性格能力、語言把握能力以及交際主體間的熟悉程度等諸多方面有關系。當然,言語交際中的還存在很多非語言因素,同樣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在言語交際中,,表達主體既有一定的客觀性,又有一定的主觀性。為了保證言語交際的順利進行,表達主體必須具有一定的穩(wěn)定性,在交際過程中又必然具有一定的動態(tài)性,指稱角色互換理解的動態(tài)性和指稱思維過程理解動態(tài)性。 表達主體在言語交際中自指時會使用多種形式。其中詞匯方式,包括稱謂類詞語和非稱謂類詞語。其中語法方式,主要描寫表達主體采用不同的自我指稱,其結構形式、語序特點及其句法表現(xiàn)。表達主體自我指稱的可及性,對話語形式結構具有制約作用。按照認知規(guī)律和語言接受規(guī)律,表達主體自我指稱的可及性和構建的指稱對象與接受主體的認知圖式的反應速度有關,可及性越高越容易被識別。本文研究范圍內的表達主體的自我指稱形式,即指人名詞和人稱代詞組合的現(xiàn)象也類同于限定成分共現(xiàn)的現(xiàn)象。其結構安排,主要表現(xiàn)為同位結構,主謂結構和偏正結構。其中人稱代詞與指量名短語的共現(xiàn)結構和人稱代詞與數量名短語的共現(xiàn)結構,具有爭議性歸類,本文的觀點更傾向于支持將其列入主謂結構的分類。此外,表達主體還可以通過話語標記語和語法結構呈現(xiàn)出指稱方式語法化形式。 表達主體在話語形式中實現(xiàn)的條件不但需要滿足主觀條件,還需要滿足客觀條件。其中,主觀條件包括表達主體的交際動機、交際意圖、交際心理和交際素養(yǎng)等方面;客觀條件包括交際對象、交際語境和交際話題等方面。表達主體的話語形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表達主體的社會身份和話語身份。表達主體通過話語形式的改變,不斷地進行自我身份的建構,用以突出其權勢地位、職業(yè)特征、性別差異和性格情緒等諸多方面。表達主體直接在交際場中建構出強勢的話語身份,通過選擇突顯權勢地位的自我指稱方式,并提示接受主體強化和意識到此時此刻表達主體所建構的身份地位。另一方面,表達主體也可以通過模糊的語言表達形式,模糊的指稱對象,以及模糊的指涉范圍,在自我身份的建構中刻意模糊身份,從而在特定環(huán)境和場合下,滿足表達主體的需要。所建構的模糊身份,實際上遵循了禮貌原則和合作原則,在特定語境下,有利于更好地完成表達意圖。因此,表達主體能夠在各種變異的語言選項中做出商討性的選擇,順應語境、語言結構,滿足交際意圖。表達主體在話語形式中實現(xiàn)的模式包括認知圖式模式,語言效用模式和移情離情模式,其中涉及到交際主體的性別、年齡、身份、地位、交際能力、交際角色和語境等諸多方面的因素影響不同模式的實現(xiàn)規(guī)則。 本研究從語言使用的動態(tài)角度觀察自我指稱現(xiàn)象,在言語交際的過程中,更清楚地看到不同語境下表達主體的表達視角以及心態(tài)對言語編碼、言語解碼的特殊制約作用。研究表達主體的自我指稱形式隨著特定的交際目的和表達意圖的改變而相應地發(fā)生變化,這些在社會人際功能中的指稱和身份建構中的指稱等方面同樣起到特殊作用。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吉林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H04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李建軍;復數第一人稱代詞的功能指稱[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2 陳令君;馬坤;;人稱指示的語用投射及其交際功能[J];北方論叢;2006年01期
3 余俊偉;試論弗雷格的指稱理論[J];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4 張愛玲;;“人稱代詞+專有名詞”及其表達效果[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03期
5 徐流;從漢語詞匯史角度論“為”與“搞”[J];辭書研究;1996年05期
6 洪牡丹;;淺議第一人稱指示語非常規(guī)用法及其語用功能[J];滁州學院學報;2008年04期
7 潘永樑;角色參照語法述評[J];當代語言學;2000年03期
8 陳輝,陳國華;人稱指示視點的選擇及其語用原則[J];當代語言學;2001年03期
9 李謹香;;對比語用學視角下的第一人稱指示語[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1年05期
10 林有苗;;稱呼語轉換策略的順應性闡釋[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7年06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劉瑾;漢語主觀視角的表達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9年
2 陳翠珠;漢語人稱代詞考論[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譚大友;政治本體探析[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年01期
2 楊競業(yè);人的本質的多維哲學反思——以“經驗的預設”與“預設的經驗”為路徑[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4年01期
3 張小燕;普通話上聲變調與輕聲分析[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年02期
4 段勇;涂效華;;略論馬克思主義社會發(fā)展動力理論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03期
5 稅尚軍;;正視問題 突出重點 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年S1期
6 周智健;徐剛;;保障農民主體地位是新農村建設的關鍵[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1期
7 王浩斌;王飛南;;試論政治倫理化的底線、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會的制度生態(tài)訴求[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3期
8 鄧宏烈;;論康德哲學的批判精神[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3期
9 李銀兵;;淺析馬克思自由觀的科學含義、基本特點和基本內容[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4期
10 白立強;;唯物史觀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炳林;;思想爭鳴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2 顏杰峰;;黨內民主建設必須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3 李懷濤;;科學發(fā)展觀是馬克思主義的新發(fā)展[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4 王淑芹;;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基本問題研究[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5 楊生平;;新中國60年我國意識形態(tài)理論回顧與反思[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6 陳明凡;;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共和國的靈魂[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7 喬旋;;淺析馬克思、恩格斯的國家形象觀[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8 趙春明;;改革: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與發(fā)展[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9 吳群芳;;和諧社會視野下公民均衡利益表達中的政府職能[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10 仰海峰;;表象體系、主體幻覺與意識形態(tài)國家機器的職能——阿爾都塞意識形態(tài)理論探析[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丁建軍;宋朝地方官員考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現(xiàn)代文化表征的多維闡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孫永娟;毛詩鄭箋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郝文斌;高校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實證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5 邱闖仙;現(xiàn)代漢語插入語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曲麗瑋;元刊雜劇復字詞匯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7 張喜榮;英漢敘述語篇參與者標識手段對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8 徐佳;生態(tài)語言學視域下的中國瀕危語言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9 陳佳;論英漢運動事件表達中“路徑”單位的“空間界態(tài)”概念語義及其句法—語義接口功能[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10 唐斌;《人民日報》中(1987-2007)農民工的話語再現(xiàn)[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吳三三;基于新農村視角下的農民宗教信仰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2 丁玲;武漢部屬高校民主黨派成員參政意愿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3 周榮;社會性別視角下的農村女性政治參與問題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4 林冬妹;粵東黃獅村貧困人口生存狀況及改善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5 賈蓓;新世紀都市類報紙女性報道現(xiàn)狀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6 韓家勤;馬克思主義灌輸理論的當代價值及其實現(xiàn)路徑研究[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7 路明;企業(yè)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的機制研究[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8 黃桂琴;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勵機制構建[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9 孫春萌;奧運會開幕式多元文化及價值探討[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10 孫德茹;和諧社會視閾下的公民道德建設[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周明;稱呼語的語用特征及其語用翻譯[J];安徽大學學報;2000年03期
2 盧英順;現(xiàn)代漢語中的“延續(xù)體”[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03期
3 朱銘;關聯(lián)推理中的話語標記語的語用研究[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4 胡偉;張玉金;;上古第一人稱代詞稱數研究[J];北方論叢;2010年02期
5 張愛玲;;“人稱代詞+專有名詞”及其表達效果[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03期
6 徐流;從漢語詞匯史角度論“為”與“搞”[J];辭書研究;1996年05期
7 李錦望;人稱代詞和指人名詞的組合及其結構、語義分析[J];渤海學刊;1993年03期
8 袁周敏;;稱呼語的身份標記功能的元語用考察[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9 何元建;X標桿理論與漢語短語結構[J];國外語言學;1995年02期
10 潘永樑;角色參照語法述評[J];當代語言學;2000年03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5條
1 陳前瑞;漢語體貌系統(tǒng)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3年
2 劉安春;“一個”的用法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劉街生;現(xiàn)代漢語同位組構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0年
4 王曉凌;論非現(xiàn)實語義范疇[D];復旦大學;2007年
5 席留生;“把”字句的認知研究[D];河南大學;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3條
1 陳曉陽;與“個”相關的兩種主觀性句式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6年
2 耿小敏;“我說”類元語言的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6年
3 朱玲麗;現(xiàn)代漢語“人稱代詞+稱謂詞”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9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劉琳琪;;自我指稱在人物語言中的投射和移情[J];文藝爭鳴;2014年03期
2 王天思;;論描述的性質及其規(guī)則——兼及悖論產生的描述根源[J];哲學研究;2007年08期
3 陳偉;陳建;;論自我指稱的合理性[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10年03期
4 劉書斌;;自然語言中的自我指稱及意義[J];邏輯與語言學習;1991年06期
5 劉弘;;指稱和指示[J];文教資料;2006年30期
6 丁和平;;悖論與“自指”[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2期
7 楊寧芳;;悖論分類及其產生原因探究[J];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4期
8 丁和平;;悖論的根源[J];合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4期
9 劉葉濤;;邏輯悖論與自我指稱——兼評克里普克的邏輯悖論思想[J];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10 Г.Д.列文;金川;;辯證法和集合論的悖論[J];哲學譯叢;1982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劉壯虎;;自指性命題的邏輯構造[A];1993年邏輯研究專輯[C];199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劉琳琪;言語交際中表達主體的自我指稱研究[D];吉林大學;201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林妹靜;作為觀念的“主流媒體”:以“新媒體”為參照[D];廈門大學;2014年
相關機構
>吉林大學
>廈門大學
相關作者
>劉琳琪 >林妹靜
《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網數字出版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華大學 84-48信箱 大眾知識服務
京ICP證040441號
互聯(lián)網出版許可證 新出網證(京)字008號
出版物經營許可證 新出發(fā)京批字第直0595號
訂購熱線:400-819-9993 010-62982499
服務熱線:010-62985026 010-62791813
在線咨詢:
傳真:010-62780361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0475號
本文關鍵詞:言語交際中表達主體的自我指稱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3687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rwkxbs/236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