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行般若經(jīng)》及同經(jīng)異譯本語法比較研究
本文關鍵詞:《道行般若經(jīng)》及同經(jīng)異譯本語法比較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湖南師范大學》 2014年
《道行般若經(jīng)》及同經(jīng)異譯本語法比較研究
葉慧瓊
【摘要】:《道行般若經(jīng)》,又稱《般若道行經(jīng)》,《摩訶般若羅蜜道行經(jīng)》,《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於束漢末年(西元197年)譯出。譯者支婁迦讖,筒稻支讖。他和安世高開創(chuàng)了中國的佛經(jīng)翻譯事業(yè)。支讖本月氏人,漢桓帝疇來到中國,揮出佛經(jīng)20余部,其中最重要的是《道行般若經(jīng)》,大乘早期一部重要經(jīng)典。歷代同經(jīng)異譯本上起束漢下至北宋,時間跨度八百多年,有韶載的有九個,現(xiàn)存於世的的只有六個:《大明度經(jīng)》(4卷,吳支謙譯,約222-257年)、《摩訶般若鈔經(jīng)》(5卷,符秦靈摩蜱共竺佛念譯,382年)、《小品般若波耀蜜經(jīng)》(7卷,姚秦鳩摩耀什譯,408年)、《大般若波耀蜜經(jīng)》(第四會和第五會,唐代玄奘譯)、《佛說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羅蜜多經(jīng)》(25卷,北宋施護譯,1003-4年)。這七種譯經(jīng)的譯者都可以代表富疇譯經(jīng)的最高水準,將這些漢文具譯進行比封研究,站在漢語史的角度進行分析,探索某些語法、詞匯的歷時演變,有助於考察中古漢語佛經(jīng)語言的時代特徵和歷時變化。 經(jīng)過對《道行般若經(jīng)》及同經(jīng)異譯本的韶真細致的比較,本文分六章考察了繁詞“是”、比較句、詞序、句式、代詞的發(fā)展變化,同疇在附錄中封部分詞匯進行比較分析,并對《道行般若經(jīng)》進行?薄5贸鲆韵陆Y論: 1.(1)最遲在東漢末年,口語中判斷句句末語氣祠和主語後的“者”逐漸消失。(2)“是”字判斷句中主語和寅語成分朝複怵化方向發(fā)展(3)繋詞“是”來源於代詞。(4)罘學者封論較多的“是”字後置於賓語的句式,它還可以分析為“NP2(賓語)+NP1(主語)+是”句式,隨著時間的發(fā)展,“NP2(賓語)”移至“是”後,燮成“NP1(主語)+是+NP2(賓語)”。 2.束漢末年,在口語中“我”已代替了“吾”。第二人稱的敬稱“卿”、“仁”、“仁者”、“賢者”的尊敬羲逐漸弱化。第一、二人稱代詞的複數(shù)使用數(shù)量在不斷增加,其語法功能也日趨完善。 3.(1)三國峙期,疑問代詞賓語就經(jīng)歷著前置向後置發(fā)展。在魏晉南北朝,這個過程在口藉中已經(jīng)完成。(2)否定句的代祠全部後置的時間應該可以再提前到束漢末年。(3)疑問代詞賓語前置句發(fā)展的不平衡。(4)否定句中代詞在口語中全部後置的疇間可以提前到東漢末年。(5)早期譯經(jīng)中的一些特殊語序,如“謂語+主捂”、介賓短語中的賓語前置、受事賓語前置於勤詞、兼語前置於主藉、稻呼語插入句中等,而在後期的譯經(jīng)中則是正常語序。 4.(1)一批比較羲詞語在中古屋時更替。(2)句式的燮化,如“比”字句由平比向差比羲發(fā)展。 5.中古漢語時期,句式更為複雜和嚴密,包括附加成份的發(fā)展、複句的發(fā)展,單句擴展成複句。 最後一章的附錄中,封一些詞語進行比較,并翠例說明同經(jīng)異譯封佛經(jīng)的訓釋和校勘的作用。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湖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H141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wǎng)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玥雯;;三部《維摩詰經(jīng)》疑問詞比較研究[J];長江學術;2006年03期
2 趙振鐸;魏晉南北朝的語言學簡述[J];楚雄師專學報;2000年04期
3 BernardComrie;沈家煊;;對比語言學和語言類型學[J];國外語言學;1988年03期
4 吳福祥;關于語法化的單向性問題[J];當代語言學;2003年04期
5 董秀芳;“是”的進一步語法化:由虛詞到詞內成分[J];當代語言學;2004年01期
6 沈家煊;實詞虛化的機制──《演化而來的語法》評介[J];當代語言學;1998年03期
7 蔣冀騁;魏晉南北朝漢譯佛經(jīng)語法箋識[J];古漢語研究;1993年04期
8 張延成;東漢佛經(jīng)詞語例釋二則[J];古漢語研究;2002年01期
9 唐賢清;漢語“漸”類副詞演變的規(guī)律[J];古漢語研究;2003年01期
10 王云路;中古漢語詞匯研究綜述[J];古漢語研究;2003年02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陳翠珠;漢語人稱代詞考論[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周俊勛;從高誘注看東漢北方代詞系統(tǒng)的調整[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年01期
2 申向陽;;九寨溝方言“把”字句及“給”字句研究[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8年01期
3 張娟;;《世說新語》“以”字處置式研究[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3期
4 王巖;;先秦時期表結果“所以”的虛化[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3期
5 周曉維;;《好逑傳》總括副詞研究[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年02期
6 周剛;連詞產生和發(fā)展的歷史要略[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1期
7 杜道流;指稱、陳述理論及其對上古語法研究的意義[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1期
8 岳方遂;論語氣三角和句末點號[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6期
9 姜紅;;具體名詞和抽象名詞的不對稱現(xiàn)象[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10 何繼軍;;《祖堂集》“有”起首的“有NP+VP”句研究[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呂喬;;日語“人(ひ と)”和漢語“人家”的自稱用法對比[A];首屆海峽兩岸外語教學與研究學術研討會暨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1年會論文集[C];2011年
2 徐超;畢玉德;;面向自然語言處理的韓國語隱喻知識庫構建研究[A];中國計算語言學研究前沿進展(2009-2011)[C];2011年
3 高新民;高原;;岐黃文化與慶陽遠古文明[A];中國慶陽2011岐黃文化暨中華中醫(yī)藥學會醫(yī)史文獻分會學術會論文集[C];2011年
4 趙永生;王維;;岐黃文化在慶陽的傳承與發(fā)展[A];中國慶陽2011岐黃文化暨中華中醫(yī)藥學會醫(yī)史文獻分會學術會論文集[C];2011年
5 ;漢語否定詞的“實質”與演變[A];高名凱先生學術思想研討會——紀念高名凱先生誕辰100周年論文集[C];2011年
6 沈家煊;;“名動詞”的反思:問題和對策[A];高名凱先生學術思想研討會——紀念高名凱先生誕辰100周年論文集[C];2011年
7 李影;付莉;;韓國中小學生“是”的錯序偏誤分析[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四輯)[C];2009年
8 陳昌來;;特殊動詞的句法語義屬性研究與對外漢語教學[A];對外漢語教學的全方位探索——對外漢語研究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4年
9 劉建梅;;關于編纂外向型漢外字典的設想[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五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10 王仁強;;漢英詞典詞類標注與譯義的對稱性研究——兼評《ABC 漢英大詞典》的詞類標注與譯義[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6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C];2005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邱闖仙;現(xiàn)代漢語插入語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曲麗瑋;元刊雜劇復字詞匯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3 李淑敏;翻譯的歷史觀—《獨立宣言》中譯本的歷時共時比較實證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陳佳;論英漢運動事件表達中“路徑”單位的“空間界態(tài)”概念語義及其句法—語義接口功能[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李穎玉;基于語料庫的歐化翻譯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6 張俊;對《紅樓夢》中稱呼語的所指和意圖的研究:認知語用視角[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7 王春秀;現(xiàn)代俄語同義詞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8 徐莉娜;翻譯中句子結構轉換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9 馮軍;論外宣翻譯中語義與風格的趨同及篩選機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10 吳善子;漢韓反詰語氣副詞對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德美;球賽新聞報道中戰(zhàn)爭隱喻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2 蘇珊珊;俄漢語直線型空間維度詞的對比分析[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黃雪;俄漢語詞匯理據(jù)性對比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吳藝彬;俄語三價動詞的語義配價與句法模式[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5 黃淼;最簡方案下附加語的移動合并及其位置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6 黃姍姍;系統(tǒng)功能理論視閾下的“X是X”結構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7 劉敏;“難不成”的衍生過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8 馬晶晶;表人名詞類詞綴“X手”、“X者”、“X員”分析比較[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9 顧倩;現(xiàn)代漢語否定副詞“不”“沒(沒有)”“別”的對比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10 烏曉麗;“X+—N比—N+VP”表義功能新探[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榮祥;近代漢語副詞簡論[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03期
2 楊露;;談《世說新語》中的數(shù)量詞[J];吉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年04期
3 馬振亞;《列子》中關于稱數(shù)法的運用──兼論《列子》的成書年代[J];東北師大學報;1995年02期
4 Bernd Heine,馬壯寰;《語法的認知基礎》簡介[J];當代語言學;2000年01期
5 陳輝,陳國華;人稱指示視點的選擇及其語用原則[J];當代語言學;2001年03期
6 吳福祥;關于語法化的單向性問題[J];當代語言學;2003年04期
7 董秀芳;“是”的進一步語法化:由虛詞到詞內成分[J];當代語言學;2004年01期
8 劉丹青;;語言庫藏類型學構想[J];當代語言學;2011年04期
9 歐陽東峰;;略論人稱代詞的標記性用法[J];廣東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10 王建華;禮貌的語用距離原則[J];東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網(wǎng)數(shù)字出版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華大學 84-48信箱 大眾知識服務
京ICP證0404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出版許可證 新出網(wǎng)證(京)字008號
出版物經(jīng)營許可證 新出發(fā)京批字第直0595號
訂購熱線:400-819-9993 010-62982499
服務熱線:010-62985026 010-62791813
在線咨詢:
傳真:010-62780361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802020475號
本文關鍵詞:《道行般若經(jīng)》及同經(jīng)異譯本語法比較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3590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rwkxbs/235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