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喪失生存信念、易怒封閉到接受:脊髓損傷患者的社會支持情況分析
本文關鍵詞:失獨者悲傷調(diào)適及其本土化干預模式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內(nèi)容摘要
明天和意外,你永遠不知道哪個會先來臨,一瞬間發(fā)生的意外讓一個健康人失去了雙腿行走的能力,徹底改變了“行走”的方式,成為了截癱病人,人生的軌跡也由此發(fā)生來轉(zhuǎn)變,這個沖擊是沉重而難以接受的。本研究以社會支持理論進行探討,并采用定性研究方法探究脊髓損傷患者從喪失生存信念、易怒封閉到接受期的心路歷程和社會支持對其的轉(zhuǎn)變起到了怎樣的效果。研究對象為13位胸椎、腰椎受損的脊髓損傷患者。通過運用定性研究的深度訪談法,發(fā)現(xiàn)脊髓損傷患者在受傷后面臨身體健康受損、經(jīng)濟負擔重、社會關系發(fā)生改變的困境和挑戰(zhàn)。面對突如其來的意外,需要其完成心理的重建,重新回歸社會。
從受傷初期,得知自己一輩子站不起來,使得一些患者喪失了生存信念。隨之,進入易怒、封閉期,身體的原因?qū)е铝嘶颊咝睦砩系淖员扒榫w,拒絕和外界交流;當逐漸適應自己的身體狀況和自我的不斷調(diào)節(jié),社會網(wǎng)絡提供的支持讓其逐步走出陰霾,重新回歸社會。本研究發(fā)現(xiàn),社會支持影響脊髓損傷患者發(fā)生轉(zhuǎn)變,主要表現(xiàn)在幾個方面:老病友的榜樣作用有助于新病友找到自我存在的價值感,老病友的對生活樂觀的態(tài)度積極影響和改變了新病友對身體、對生活的接納態(tài)度;家人朋友幫助患者搭建起和社會重新聯(lián)系的橋梁,打破自我封閉的狀態(tài),重新建立與社會的聯(lián)系;社會支持發(fā)揮精神支撐的作用,尤其是在受傷的最初期,家人的支持是患者堅定自己生存信念的基石;社會支持效果在情緒疏導方面的作用次之,患者承受的心理壓力和不良情緒在通過和家人朋友的傾訴中得到緩解。脊髓損傷患者在遭受意外,重新回歸社會的過程中,面臨著很多的壓力,也需要社會各方面的支持。故期望本研究基于社會關懷,能歸納重要的結(jié)論,讓社會大眾、社會福利單位對脊髓損傷患者有更深度的了解,,進而提供更適切的身心照顧措施,期盼為脊髓損傷患者,特別是新病友,順利完成心理重建、回歸社會提供借鑒和幫助。
+目錄第1章 導論 3 1.1研究背景與動機 3 1.2研究目標 4 1.3研究意義 4 1.3.1理論意義 4 1.3.2實踐意義 5 第2章 文獻回顧 6 2.1脊髓損傷的相關概念 6 2.1.1脊髓損傷 6 2.2悲傷五階段理論 9 2.2.1悲傷 9 2.2.2悲傷五階段理論 10 2.2.3脊髓損傷患者的心理變化過程 11 2.3社會支持 12 2.3.1社會支持的定義 12 2.3.2社會支持的來源 14 2.3.3社會支持的類型 14 2.3.4社會支持的作用機制 15 2.3.5脊髓損傷患者的社會支持 17 第3章 研究方法 20 3.1研究架構(gòu)與研究流程 20 3.1.1研究架構(gòu) 20 3.1.2研究流程 21 3.2定性研究方法的適用性 21 3.3 研究對象 22 3.4 資料搜集與分析 23 3.4.1收集資料的方法 23 3.4.2資料的分析方法 23 3.5研究的局限性 23 第4章 研究結(jié)果與討論 25 4.1 脊髓損傷患者的壓力和挑戰(zhàn) 25 4.1.1身體部分功能的喪失 25 4.1.2經(jīng)濟負擔重 26 4.1.3社會關系受到?jīng)_擊 26 4.2 脊髓損傷患者心路歷程 27 4.2.1喪失生存信念 27 4.2.2易怒、封閉期 29 4.2.3接受現(xiàn)實,走出陰霾 30 4.3 脊髓損傷患者的社會支持 32 4.3.1脊髓損傷患者的社會支持來源 32 4.3.2脊髓損傷患者社會支持的類別 36 4.4社會支持促使脊髓損傷患者發(fā)生轉(zhuǎn)變、回歸社會的作用機制 41 4.4.1壓力情景中 41 4.4.2一般情景中 47 第5章 研究結(jié)論與建議 50 5.1 研究結(jié)果 50 5.1.1脊髓損傷患者心路歷程 50 5.1.2社會支持狀況 52 5.2 研究發(fā)現(xiàn) 52 5.2.1脊髓損傷患者心路歷程 52 5.2.2社會支持影響脊髓損傷患者發(fā)生改變的作用機制 53 5.3 研究建議 55 參考文獻 61 致 謝 64+參考文獻
1. Edward—Craighead W,Nemeroff CB.The impact of early trauma on response to psychotherapy.Clinical Neuroscience Research,2005,(4):405-411. 2. VassilikiH, NicholasT. Personality and peritraumatic dissociation in the prediction of PTSD in victims of road traffic accidents [J].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 2001. 3. Boise L,Heagerty B,Eskenazi L,et al.Facing onic illness: the family supportmodel and its benefits[J]. Patient Edus Cous,1996. 4. Thompson N,Short D,The changing role of Private funders inspinal cord Injury research. Spine,2001,26(245):24一26. 5. Sekhon LHS,Fehlings MG. Epidemiology,demography and pathophysiology of acute spinal cord injury spine,2001,26(245):2一12. 6. Dijkers Marcel. Quality of life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a me-ta analysis of the effects of disablement components [J]. Spinal Cord,1997. 7. Larson J,Franzen-Dahlin A,Billing E,et al. Precdictions of quality of life among spouses of stroke patients during the first year after the stroke event[J]. Scand J Caring Sci,2005. 8. Hammell KW.Quality of life among people with high spinal cord injury living in the community[J].Spinal Cord,2004. 9. 劉芳,姚旭東,楊柳.心理治療對外傷后脊髓損傷患者心理狀況的影響[J].中國民康醫(yī)學,2010,22(5):36. 10.姜利人,劉寶松.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的生物心理學特征.中國臨床康復,2006,10(18):149.151. 11. 郝定均,何立民,袁福鏞. 脊髓損傷者后期并發(fā)癥及其相關因素探討[J]. 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05,(2). 12. 李小金,方海云,王楚懷. 脊髓損傷患者的社會支持狀況調(diào)查[J].中國臨床康復,2006,(18). 13. 阮曾媛琪著,熊躍根譯:《中國就業(yè)婦女社會支持網(wǎng)絡研究一“扎根理論”研究方法的應用》[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14. 李小金,王楚懷. 心理護理對脊髓損傷患者功能恢復的作用[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03,(4). 15. 徐艷文,唐 丹. 脊髓損傷 18 個月后患者殘疾心理適應能力的問卷調(diào)查分析[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14,(2). 16. 陳銀海, 靳安民, 姚紅華. 脊髓損傷患者的抑郁情緒及其對功能恢復的影響[J].南方醫(yī)科大學學報. 2007,27(6): 903-907. 17. 郭薇. 朋友在脊髓損傷患者社會支持網(wǎng)中的作用[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4,(8). 18. 徐洪明,牟光旭,趙先云.骨折并發(fā)應激性潰瘍17例報告[J].濱州醫(yī)學院學報,2000(15). 19. 劉芳,王旭梅,李悟斌,范悅斌,姚旭東.外傷后脊髓損傷患者抑郁焦慮水平影響因素[J]. 精神醫(yī)學雜志,2009(5). 20. 徐慰,尉瑋,何麗,謝秋媛,王建平.創(chuàng)傷經(jīng)歷者的認知改變對社會支持與創(chuàng)傷負性后果關系的中介作用[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4,(3). 21. 方植,韓霞.創(chuàng)傷性截癱患者的心理變化及護理[J].中華臨床醫(yī)學研究雜志,2007. 22. 賀寨平.國外社會支持網(wǎng)研究綜[J].國外社會科學,2001,(1). 23. 湖南醫(yī)學院精神病學教研組肖水源綜述.社會支持對身心健康的影響[J]. 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1987年第i卷. 24. 陳成文,潘澤泉.論社會支持的社會學意義[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0,(6). 25. 蔣長好,趙侖.悲傷及其應對的研究進展[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2006,(2) . 26. 李秀.失獨者悲傷調(diào)適及其本土化干預模式研究[J].社會工作,2014. 27. 李建軍,周紅俊,洪毅. 2002年北京市脊髓損傷發(fā)病率調(diào)查[J]. 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4,10(7):412一413. 28. 余 敏.脊髓損傷病人的舒適護理[J]. 南方護理學報,2005.12(12):29-30. 29. 詹雪,張菁,杜杏利. 脊髓損傷后截癱病人建立家庭護理病房的可行性研究[J].護理研究,2012,26. 30. 劉芳,王旭梅,李悟斌,范悅斌,姚旭東.外傷后脊髓損傷患者抑郁焦慮水平影響因素[J]. 精神醫(yī)學雜志,2009,(5). 31. 薛桂榮,楊明明. 115例脊髓損傷患者心理變化的動態(tài)研究[J].中國康復,1996(6). 32. 方忠,李鋒,熊偉等.醫(yī)源性脊髓損傷患者的社會心理因素研究[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0,(6). 33. 丁宇,肖凌,郭文斌,黃敏兒. 社會支持在生活事件—心理健康關系中的作用模型研究[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5,(3). 34. 劉曉,黃希庭. 社會支持及其對心理健康的作用機制[J].心理研究,2010,(3). 35. 范方,耿富磊,張嵐,朱清. 負性生活事件、社會支持和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癥狀:對汶川地震后青少年的追蹤研究[J]. 心理學報,2011,(12). 36. 李曉蓮,肖智真,張 虹,葉慧婕,肖育卿. 50 例脊髓損傷患者心理狀況、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及社會支持情況調(diào)查[J]. 護理學報,2014,(5). 37. 宋楊,米國琳,劉中浩,截癱患者負性心理狀態(tài)的綜合干預研究.山東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2,(12). 38. 張友琴. 社會支持與社會支持網(wǎng)——弱勢群體社會支持的工作模式初探[J] . 廈門大學學報,2002,(3). 39. 李宗華,龔曉潔,叢曉峰. 關于殘疾人社區(qū)康復與社會支持狀況的調(diào)查分析[J]. 中國社會調(diào)查,2003,(3). 40. 辛自強,池麗萍. 快樂感與社會支持的關系[J].心理學報,2001,(5). 41. 耿愛英. 社會支持在災后心理危機干預中的作用[J].山東大學學報,2008,(6). 42. 馮春,翟瑞. 汶川與唐山地震截癱患者社會支持及身心健康狀況[J].中國公共衛(wèi)生,2014,(9). 43. 湖南醫(yī)學院精神病學教研組肖水源綜述. 社會支持對身心健康的影響[J]. 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1987(i).
本文關鍵詞:失獨者悲傷調(diào)適及其本土化干預模式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2138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rwkxbs/221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