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論中國傳統(tǒng)忠德的歷史演變

發(fā)布時間:2017-10-28 21:28

  本文關鍵詞:論中國傳統(tǒng)忠德的歷史演變


  更多相關文章: 忠德 忠君 歷史變遷 當代轉換


【摘要】:在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道德體系中,忠德是非常重要的德目,曾經在封建社會長期被作為首要政治道德而得到普遍認同和尊奉。作為道德意識和觀念層面上的忠觀念可上溯到原始社會后期。到了春秋時期,忠作為道德德目出現,并躋身“令德”、“吉德”行列。從原初意義上講,忠是對他人、對事業(yè)的積極盡心態(tài)度。具體而言,從踐行主體看,忠是涵蓋統(tǒng)治者、下層臣民和一切平等主體的泛主體道德;從內涵看,忠是包括對國家、對君主、對事業(yè)、對職責、對承諾全身心踐行的全含性道德。戰(zhàn)國時期,隨著社會轉型,血緣宗法制的解體,忠由原初那種對一切人一切事的竭心盡力,逐漸變?yōu)槌济駥鞯膯蜗蚨戎。秦漢以降,郡縣制和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得以不斷強化,三綱上升為國家意識形態(tài),體現君為臣綱的忠君道德一躍而成為最首要的封建社會道德。此后,經過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雖然亂世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忠君道德的踐行效果,但君為臣綱的基本原則沒有變。宋代以后,理學勃興,系統(tǒng)地論證了三綱的神圣性、至上性,將三綱特別是君為臣綱證成萬古不變的“天理”。從此,忠君道德真正成為封建社會最核心、最基本、最首要的道德準則。忠君道德遂成為桎梏人們的精神枷鎖,鉗制人們的思想工具。進入近代社會,隨著中國社會的激烈變革和急劇轉型,三綱特別是忠君道德也先后遭到資產階級維新派的反思批判,資產階級革命派的猛烈抨擊,最后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被徹底清算。探索傳統(tǒng)忠德的變遷歷史,對結合當代中國社會現狀,實現忠德當代轉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忠德原初意義中的忠于社稷、忠于職守和忠信、忠恕等超越時代的“正能量”在今天仍具有一定價值,其合理內核不僅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道德基因,更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統(tǒng)文化根源。
【關鍵詞】:忠德 忠君 歷史變遷 當代轉換
【學位授予單位】:黑龍江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B82-092
【目錄】:
  • 中文摘要6-7
  • Abstract7-19
  • 緒論19-30
  • 一、目的和意義19-20
  • 二、時間段限的界定20-21
  • 三、國內外研究現狀21-27
  • 四、理論框架與行文致思理路27-28
  • 五、創(chuàng)新點與難點28-30
  • 第一章 忠觀念的出現與忠德的形成30-74
  • 第一節(jié) 先秦時期社會發(fā)展對忠德產生的影響30-33
  • 第二節(jié) 從原始社會到夏商西周:忠觀念的萌芽33-41
  • 一、原始尚中觀念與忠觀念的萌芽33-36
  • 二、夏代文化特質與尚忠習俗36-38
  • 三、商代文化特質與尚敬習俗38-40
  • 四、西周禮樂文化與忠觀念的道德化40-41
  • 第三節(jié) 春秋時期:忠作為一種道德出現41-53
  • 一、忠德踐行主體的多元化42-50
  • 二、忠德內涵的多樣性50-53
  • 第四節(jié) 戰(zhàn)國時期:忠德向忠君的片面化轉向53-72
  • 一、戰(zhàn)國時期社會轉型與忠德的轉向53-56
  • 二、戰(zhàn)國時期的君臣關系56-63
  • 三、忠君逐漸成為忠德的代名詞63-72
  • 本章小結72-74
  • 第二章“三綱”的神圣化與忠德的凸顯74-119
  • 第一節(jié) 秦漢時期的社會狀況74-76
  • 一、郡縣制的確立與中央集權專制國家的形成74-75
  • 二、社會經濟的發(fā)展與人身依附關系的強化75
  • 三、秦漢治國理念嬗變及對忠君觀念的影響75-76
  • 第二節(jié) 秦—西漢初期的君臣關系及對忠君觀念的影響76-87
  • 一、秦代的君臣關系與忠君觀念76-79
  • 二、漢初君臣關系與忠德狀況79-82
  • 三、漢初強化忠君道德的努力82-87
  • 第三節(jié) 從董仲舒到《白虎通》:忠德至上地位的確立87-100
  • 一、“三綱”說的萌芽及正式提出87-90
  • 二、“三綱”的神圣性與忠君道德的首要性90-97
  • 三、陰陽五行和讖緯神學對忠君道德的影響97-100
  • 第四節(jié) 兩漢政治局勢與忠君道德狀況100-117
  • 一、“王莽篡漢”與東漢重建忠君道德101-103
  • 二、東漢政治危機與“尚名節(jié)”社會風氣103-108
  • 三、諫諍與忠君道德的政治價值108-112
  • 四、政治形勢變化與忠君道德的向度112-117
  • 本章小結117-119
  • 第三章 社會動蕩、玄學佛道代起與忠德的發(fā)展變化119-162
  • 第一節(jié) 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時期的社會狀況119-122
  • 一、政治領域的深刻變化119-120
  • 二、經濟在破壞和重建中艱難發(fā)展120
  • 三、民族大融合對社會道德的影響120-121
  • 四、思想文化領域的新局面121-122
  • 第二節(jié) 玄學、佛道的興起與儒學的復興對忠德的影響122-133
  • 一、魏晉玄學的勃興及對忠德沖擊122-123
  • 二、沙門不敬王者與調和佛儒123-125
  • 三、道教思想中的忠觀念125-127
  • 四、鮑敬言的“無君論”與葛鮑君權觀念的差異127-129
  • 五、儒家道統(tǒng)復興與《忠經》的出現129-133
  • 第三節(jié) 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時期的忠德狀況133-160
  • 一、君臣尊卑不很嚴格,篡位弒奪成朝代更迭時常態(tài)133-138
  • 二、分裂時間長于統(tǒng)一,各事其主具有一定的現實性138-144
  • 三、改事新主極為普遍,臣子忠君死節(jié)事例尚不多見144-148
  • 四、褒忠勵節(jié)力度漸大,官方勸忠正說明忠德的缺失148-153
  • 五、忠重于孝尚未夯實,忠孝沖突時仍存在兩種選擇153-160
  • 本章小結160-162
  • 第四章 宋明理學的正統(tǒng)化與忠君道德的極端化162-212
  • 第一節(jié) 宋元明清時期的社會發(fā)展狀況162-165
  • 一、政治狀況162-164
  • 二、經濟狀況164-165
  • 三、思想狀況165
  • 第二節(jié) 宋明理學對“三綱”及忠君道德的凸顯165-175
  • 一、宋明理學將“三綱”上升為天理166-168
  • 二、宋明理學對忠君道德的凸顯和高揚168-173
  • 三、宋明理學的廣泛傳播及其社會影響173-175
  • 第三節(jié) 君臣關系的變化與勸勵臣民效忠的舉措175-185
  • 一、強化君主專制以促進君權的絕對化176-179
  • 二、褒獎忠臣義士以勸勵臣下忠君不二179-182
  • 三、懲處不忠叛逆以規(guī)誡為臣之不忠者182-185
  • 第四節(jié) 宋(遼金)元明清時期忠德的主要特點185-200
  • 一、忠孝乃倫常之根本,“忠孝節(jié)義”成為高頻詞185-188
  • 二、忠君泛化成全民性道德,不受身份、民族限制188-193
  • 三、忠君道德加速愚德化進程,,愚忠現象越發(fā)普遍193-198
  • 四、忠德激發(fā)了遺民心理,鼎革之際不乏遺民群體198-200
  • 第五節(jié) 明末清初啟蒙思潮及對忠君道德的反思200-209
  • 一、明清之際經濟社會發(fā)展狀況與早期啟蒙思潮的興起200-202
  • 二、啟蒙思想家對君主專制的批判和對專制君主的抨擊202-204
  • 三、啟蒙思想家對君臣關系的辨析和其限制君權的主張204-207
  • 四、啟蒙思想家對忠君道德的反思和對中國社會的影響207-209
  • 本章小結209-212
  • 第五章 近代道德革命對傳統(tǒng)忠德的批判和揚棄212-242
  • 第一節(jié) 中國近代社會的概況212-215
  • 一、中國近代歷史的演進歷程212-213
  • 二、中國近代經濟結構的巨大變化213
  • 三、中國近代的社會轉型和社會變革213-214
  • 四、中國近代思想領域的發(fā)展演進脈絡214-215
  • 第二節(jié) 資產階級維新派對忠君道德的批判215-221
  • 一、維新派對“三綱”的批判215-217
  • 二、維新派對奴隸性的批判217-219
  • 三、維新派對忠君道德的批判219-221
  • 第三節(jié) 資產階級革命派對忠君道德的批判221-226
  • 一、革命派對“三綱”的批判221-223
  • 二、革命派對奴隸性的批判223-224
  • 三、革命派對忠君道德的批判224-226
  • 第四節(jié) 新文化運動對忠君道德的清算226-236
  • 一、清末民初社會狀況和忠君觀念的淡化226-229
  • 二、新文化運動對“三綱”的抨擊229-233
  • 三、新文化運動對忠君道德的清算233-236
  • 第五節(jié) 近代道德革命對忠德價值的返本開新236-240
  • 一、恢復忠德之本義236-238
  • 二、賦予忠德以新義238-240
  • 本章小結240-242
  • 結語242-255
  • 一、忠德地位在不同歷史時期升降沉浮242-244
  • 二、忠德內涵在不同歷史時期各有側重244-245
  • 三、忠德變遷與中國社會演進緊密相連245-248
  • 四、忠德合理價值在當代社會中的轉換248-255
  • 參考文獻255-266
  • 致謝266-269
  •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論文269-270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王成,張旭東;韓非“忠”思想研究[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裴傳永;中國傳統(tǒng)忠德觀的歷時性考察[D];山東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110062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rwkxbs/1110062.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89155***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