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漢語EFL學生反向遷移實證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10-21 01:20

  本文關鍵詞:漢語EFL學生反向遷移實證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反向遷移 共同底層概念基礎(CUCB) 概念流利 漢語EFL學生


【摘要】:反向遷移研究是遷移研究的新發(fā)展,涉及到多個語言研究的領域,是第二語言習得、語言磨蝕、心理及認知語言學等學科共同關心的話題。概念層面上的反向遷移研究從研究語言入手,通過概念,再回到語言,其假設為:在語言使用中出現跨語言影響的例證,其原因是由于受到通過另一種語言而習得的概念范疇的影響。因此,研究概念層面上的遷移的學者的主要研究對象為一種語言中借助語言的概念范疇對另一種語言中的語言表達的影響,其理論基礎是語言發(fā)展的非線性本質。研究反向遷移的意義重大,從語言學習的方面來說,首先,這種遷移類型的研究對人類了解語言能力和本族語者的語言發(fā)展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其次,反向遷移研究在外語和第二語言教學領域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它可以優(yōu)化語言教師對跨語言影響的理解,提高其在語言教學中對反向遷移現象的意識。另外,對概念層面上的反向遷移的研究還可以促進心理及認知語言學的發(fā)展,有助于對概念結構內化過程的理解。最后,反向遷移的研究成果還可以應用到本族語的語言規(guī)劃與發(fā)展中,在保持本族語的純潔性和跨文化交流方面發(fā)揮作用。 目前國內的反向遷移,特別是概念層面上反向遷移的研究還剛剛起步,理論介紹居多,實證研究較少,在少量的實證研究中,語料搜集的數量和對象語言的種類還不夠多,調查對象還不夠全面,因此得出的結論難免會缺乏普遍性和適用性,還有很多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問題有待探索。鑒于以上情況,本研究以不同層次的漢語EFL學習者為研究對象,基于反向遷移研究的基本方法、KecskesPapp (2009)所提出的檢驗第二語言對第一語言效應的方法和漢語語言表現和書面表現的測量方法,對外語課堂學習環(huán)境下,英語對學習者母語操控的概念體系以及母語的使用所造成的影響作系統描述和分析。通過對母語為漢語的多個層次的受試者進行英文概要寫作的測試來判斷其概念體系的變化,并通過對其漢語作文中多項指標的采集,觀察其本族語的書面表達在結構完整性、句子構建及處理、詞匯質量以及認知的功能發(fā)揮等方面的表現,以此判斷漢語EFL學習者在反向遷移的影響下,第一語言使用方面的變化情況。同時,筆者在KecskesPapp (2009)所提出的檢驗第二語言對第一語言效應的方法的基礎上,根據漢語和英語在形合和意合、靜態(tài)表達和動態(tài)表達方面的顯著區(qū)別,增加了多項指標的采集,以便觀察受試者在反向遷移影響下語言使用方面的趨勢變化。研究問題如下: 1、對多個層次的漢語EFL學習者進行實驗,觀察其CUCB的發(fā)展水平。對英語不同強度和長度的學習是否產生了反向遷移,,并因此使學習者以漢語為基礎的概念體系發(fā)生了變化?如果發(fā)生了變化,變化的程度如何? 2、英語作為第二語言,具有自身的社會文化基礎,如果能夠影響漢語EFL學習者現存的、由第一語言控制的知識和概念基礎,從而造成了反向遷移,這種遷移的結果在第一語言的使用中是否有所體現,如果有,又是如何體現的呢? 本研究共有預實驗和正式實驗兩次實驗研究。在預實驗中,使用概要寫作的方法,對多個層次的漢語EFL學習者進行實驗,通過對其長度和與原文詞語重復比例兩個方面的分析,展現出三組受試者在所完成任務中的表現,以觀察不同層次的漢語EFL學習者CUCB的發(fā)展水平,在對英語學習和使用的情況下,學習者的概念體系是否發(fā)生了變化。在正式實驗中,作者從結構完整性(句子構建及處理)、詞匯質量、認知的功能發(fā)揮、形合與意合、靜態(tài)表達與動態(tài)表達等幾個方面對受試者進行檢測,觀察受試者在以上幾個方面的變化。最后得出了如下結論:在外語課堂教學環(huán)境中,學習者在外語學習的過程中建立概念連接是可能的,但是之前必須經歷漫長的詞匯連接過程,并且必須在外語的學習強度上達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在本研究中的三組受試者的表現顯示,在沒有建立CUCB之前或者在CUCB仍然不成熟之前,學習者通常會通過第一語言啟動心理表征,而不是直接使用英語。由于英語通道較弱,學習者仍然會進行外語到一語的詞匯過程而不是概念連接。但是在一定時期的大量的英語教學之后,學習者可以建立英語和概念體系的直接聯系,從而達到用英語思考、輸入英語與輸出英語直接進行的狀態(tài)。英語作為第二語言,能夠影響漢語EFL學習者現存的、由第一語言漢語控制的知識和概念基礎,這種影響在第一語言的使用中也有所體現。大量和成功的英語學習對漢語作為一語使用的技巧方面能夠產生強烈的、有益的影響。在英語學習強度大量增加的情況下,英語學習對漢語具有促進和影響作用。大量的英語學習能夠幫助作為一語的漢語的內化。英語學習使?jié)h語EFL學習者的漢語使用的發(fā)展方向趨于歐化,表現為形合手段增加和靜態(tài)表達增多。 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首先第一次在國內對漢語EFL學習者進行了概念層面上的反向遷移的實證研究,通過對KecskesPapp (2009)所提出的檢驗第二語言對第一語言效應的方法進行修改,量化了衡量反向遷移的指標,對今后國內反向遷移研究提供了實證參考。第二,本論文的研究結果有助于外語和第二語言的課堂教學,強化語言教師在教學中對概念層面上反向遷移的認識,提高其對漢語EFL學習者的概念流利度的重視程度,在教學中改變教學模式,增加英漢語間不同的概念隱喻和語法隱喻的對比,在文化意識上超越膚淺的表層現象的介紹,而深入到語言背后所隱含的深層概念基礎。此外,通過該研究,客觀、公正的評價了倍受中國社會輿論詬病的大學生“英語水平高、漢語水平低”的問題,有助于中國英語教育的健康發(fā)展。
【關鍵詞】:反向遷移 共同底層概念基礎(CUCB) 概念流利 漢語EFL學生
【學位授予單位】:東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H319
【目錄】:
  • 摘要4-6
  • Abstract6-8
  • 圖表清單8-9
  • 縮略語9-10
  • 目錄10-13
  • 第一章 緒論13-17
  • 1.1 研究背景13-14
  • 1.2 研究問題14-15
  • 1.3 研究意義15-16
  • 1.4 論文結構16-17
  • 第二章 反向遷移研究文獻綜述17-39
  • 2.1 語言遷移的定義17-19
  • 2.2 語言遷移研究的發(fā)展階段19-21
  • 2.3 不同視角下語言遷移研究的研究內容和研究意義21-24
  • 2.3.1 語言相對論視角21-22
  • 2.3.2 語言磨蝕視角22-23
  • 2.3.3 雙語記憶、雙語詞庫、雙語加工視角23-24
  • 2.4 語言遷移的類型24-26
  • 2.5 國外反向遷移研究26-37
  • 2.5.1 反向語音遷移的研究成果26-27
  • 2.5.2 反向詞匯及語義遷移的研究成果27-28
  • 2.5.3 反向形態(tài)和句法遷移的研究成果28-29
  • 2.5.4 語篇和語用領域的反向遷移的研究成果29-30
  • 2.5.5 反向概念結構遷移的研究成果30-34
  • 2.5.6 外語學習環(huán)境下的反向概念遷移研究成果34-37
  • 2.6 國內對反向遷移的研究37-39
  • 2.7 小結39
  • 第三章 本研究的理論基礎39-57
  • 3.1 Vivian Cook 提出的多元語言能力模型40-46
  • 3.1.1 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習得的區(qū)別40-43
  • 3.1.2 一語和二語在雙語者大腦中的存儲狀態(tài)43-45
  • 3.1.3 雙語者的多元語言能力45-46
  • 3.2 Kecskes 和 Papp 提出的共同底層概念基礎理論46-56
  • 3.2.1 外語學習者的語言加工機制47-48
  • 3.2.2 共同底層概念基礎48-51
  • 3.2.3 外語學習者概念遷移模型51-56
  • 3.3 小結56-57
  • 第四章 本研究的研究方法57-82
  • 4.1 語言遷移研究的基本方法58-64
  • 4.1.1 反向遷移研究的兩個層面58-59
  • 4.1.2 研究反向遷移的心理語言學方法59-60
  • 4.1.3 證明反向遷移存在的數據搜集方法60-62
  • 4.1.4 影響可遷移性的因素和中間變量62-64
  • 4.2 語言表現和書面表現的測量方法64-66
  • 4.2.1 語言表現和書面表現的定義64
  • 4.2.2 語言表現的量化方法64-66
  • 4.3 Kecskes 和 Papp 的測量方法66-70
  • 4.4 本研究中研究方法的確立70-80
  • 4.4.1 Kecskes 和 Papp 的測量法在應用于本研究時存在的問題71-72
  • 4.4.2 本研究中對 Kecskes 和 Papp 的測量法中存在的問題的解決方法72-80
  • 4.5 小結80-82
  • 第五章 預實驗研究82-111
  • 5.1 預實驗研究的目的82-83
  • 5.2 預實驗研究過程83-84
  • 5.2.1 研究對象83
  • 5.2.2 數據搜集方法及實驗假設83-84
  • 5.3 數據分析84-108
  • 5.3.1 概要寫作的長度84-87
  • 5.3.2 受試者概要寫作的內容同原文的相似度87-108
  • 5.4 討論108-110
  • 5.5 結論110-111
  • 第六章 正式實驗研究111-131
  • 6.1 正式實驗研究的目的111
  • 6.2 研究假設111-112
  • 6.3 研究內容112-122
  • 6.3.1 研究對象112-113
  • 6.3.2 研究方法113-115
  • 6.3.3 數據搜集方法及測量指標115-122
  • 6.4 統計結果122-124
  • 6.4.1 結構完整性的統計結果122
  • 6.4.2 詞匯質量的統計結果122
  • 6.4.3 認知功能發(fā)揮的統計結果122
  • 6.4.4 形合與意合的統計結果122
  • 6.4.5 靜態(tài)與動態(tài)表達的統計結果122-124
  • 6.5 數據分析和討論124-130
  • 6.5.1 結構完整性統計結果分析126-127
  • 6.5.2 詞匯質量統計結果分析127-128
  • 6.5.3 認知功能發(fā)揮統計結果分析128-129
  • 6.5.4 形合與意合統計結果分析129-130
  • 6.5.5 靜態(tài)表達和動態(tài)表達統計結果分析130
  • 6.6 結論130-131
  • 第七章 結論與啟示131-138
  • 7.1 主要發(fā)現131-133
  • 7.2 本研究的創(chuàng)新133-135
  • 7.3 本研究的啟示135-138
  • 7.4 本研究的不足之處和未來研究方向138
  • 參考文獻138-146
  • 附錄146-151
  • 后記151-152
  • 在學期間公開發(fā)表論文及著作情況152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倪傳斌;劉治;;影響母語磨蝕的相關因素分析[J];當代語言學;2009年03期

2 張京魚;薛常明;;順向翻譯中二語對母語的影響:二語效應[J];外國語言文學;2006年02期

3 王文格;;類型學視角下的漢語小句和英語小句[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

4 方欣欣;;語言接觸與雙語研究的經典著作——Weinreich《語言的接觸:已發(fā)現的與待解決的問題》[J];國外漢語教學動態(tài);2004年03期

5 方媛媛;尹錫榮;洪程;;基于心理學視角的語言遷移研究[J];合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6 王東志;;語言遷移研究的新視角:二語對母語的遷移[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9年12期

7 濮建忠,衛(wèi)乃興;詞匯和語法[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0年02期

8 陳春華;英漢時間狀語從句位置分布差異及其對英語學生寫作的影響——基于CLEC的實證研究[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9 鄭軍;現代漢語連詞研究概述[J];龍巖師專學報;2004年01期

10 吳安其;語言接觸對語言演變的影響[J];民族語文;2004年01期



本文編號:1070464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rwkxbs/1070464.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1cb3a***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