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傳《古文尚書》淵源與成書問題探論
本文關鍵詞:孔傳《古文尚書》淵源與成書問題探論
更多相關文章: 《古文尚書》 出土文獻 華簡 對古書的反思 多本并傳 孔子 孔安國
【摘要】:《古文尚書》的真?zhèn)螁栴}一直是中國學術史上的重點課題,影響深廣。其中,清代學者《古文尚書》辨?zhèn)蔚姆椒、成果,尤為后世疑古辨(zhèn)螌W者所崇重、借鑒和推衍。不過,清人的辨?zhèn)喂ぷ鞑⒎峭昝罒o缺,也存在不少可議之處。 近年來,隨著大量戰(zhàn)國秦漢時期的簡帛古書問世,前沿學者倡導對古書成書問題展開反思,一些學者由此對《古文尚書》案進行反思和檢討,并探索新的研究理路與方法。最近,由于清華簡《尚書》類文獻的面世,使《古文尚書》問題的探討愈發(fā)地展現(xiàn)出復雜性與深厚的學術、文化內(nèi)涵。 本文企望在此學術背景下,將《古文尚書》問題的討論落腳于對其成書過程與特征的具體認識上。旨在由“對古書的反思”角度,探論孔安國傳本《古文尚書》的系列成書問題,具體即從上溯其淵源所自入手,考察其傳流、演變以及在西漢時期的整理成書過程,以求更深刻地理解《尚書》類文獻的本質(zhì),及其傳流、演變的各種特征,進而為《古文尚書》案的重新認識和解決提供新的視角和研究思路。 第一章為引論部分,主題是對《古文尚書》問題的反思以及新研究理路的探討。首先回顧《古文尚書》問題的由來,繼以綜述現(xiàn)今學術背景,特別是現(xiàn)當代學者對《古文尚書》問題的反思與新探討,以及相關出土文獻所帶來的《古文尚書》問題的新進展,進而提出在此新背景下,由“對古書的反思”視角,具體、分步驟地考察《古文尚書》的成書問題。 第二章追溯《尚書》類文獻的起源,特別是其與上古王官傳統(tǒng)的關系,以從內(nèi)在理路上對《尚書》類文獻可靠性加以論證。這類文獻來自史官記錄,并經(jīng)過相續(xù)的編纂、整理,與王官傳統(tǒng),尤其是史官制度密不可分,并為史官贊治的重要途徑和工具。因此,《尚書》類文獻重在承載歷代王道、治法,為現(xiàn)實政治提供制度、思想、文化資源。在此試舉一端:儒家所傳“中道”思想淵源深厚,而將清華簡《保訓》篇與今本《尚書》、《逸周書》等相關記載相結合,可明顯看出《尚書》類文獻中系統(tǒng)的“中道”思想傳承。 第三章探討東周時期《尚書》類文獻的傳流問題。在政治、文化分裂的背景中,《尚書》類文獻亦在不同地域與文化區(qū)中繼續(xù)傳播、傳流,,并隨即發(fā)生相似卻又不盡相同的演化、改易,造成樣貌、特征等的各具特色。由新出簡帛文獻可見,東周時期的學術、文化、文獻等已有非常廣泛的傳播,許多文獻,包括《尚書》類文獻,都有多種文本在各地傳流。通過比較典籍引文與《尚書》原文,出土《尚書》類文獻與今本《尚書》的異同,大致可見,即使在政治分立、文化差異的背景下,《尚書》類文獻的精神、本質(zhì)基本不變,但其不同文本間會產(chǎn)生、存在諸如字體、文句、篇目、篇名等的各種差異。 第四章主要討論孔子儒家與《尚書》的關系,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對《尚書》文本的各種影響?鬃邮炝暋渡袝奉愇墨I,并對其性質(zhì)、內(nèi)涵、功能等有深刻認識,他對這些文獻的整理、研習和講論,是其繼承、發(fā)展王官之學與先王之道的重要體現(xiàn)。正由這一過程,形成孔門《書》說,以及孔門《尚書》傳承。其中,所謂孔子“刪書”,其實質(zhì)并非將一部分刪去、棄之,而是擇取其中內(nèi)容重要、主題鮮明、文本完善的一部分,從而形成已知《尚書》學史上第一個定本。但除此以外,由子思、孟子引《書》可見,孔門中還當有其它《尚書》類文獻的文本傳流。 第五章主要討論孔安國與《古文尚書》的關系。首先由漢初政治、學術的特殊背景,考論孔壁所出《古文尚書》在學術史上的地位和意義。繼而結合相關文獻,考察孔安國的學術背景、淵源及學風特點。又結合現(xiàn)代簡帛文獻的整理方式,以求更準確地理解孔安國對《古文尚書》的整理和改編過程。其間,為了澄清一些重要論據(jù),對孔安國《尚書序》做了專門考證。最后推論孔安國整理《古文尚書》,既有對字體的隸定,也包含對文句的改讀、疏通,意在保證《尚書》大義的前提下,在形式上作出適應時代的改變。孔安國對《古文尚書》的整理、訓傳工作,開啟了漢魏孔氏家學中的《古文尚書》傳承歷程。 第六章為后論部分,提出由對《古文尚書》真?zhèn)沃杀妫浆F(xiàn)代學者對疑辨之反思、檢討,再到出土文獻帶來的新問題與新認識,不能簡單地視為機械地否定之否定,而應在新的學術背景下,將研究重點引申、整合到對《古文尚書》成書問題的具體認識上。再以論文主題部分為基礎,總結《尚書》傳流中多本并傳,以及文本屢屢改易等特征,指出在此過程中“變”與“不變”的辨證性:文字、形式常應時而變,而本質(zhì)、主旨等則大體不變。這些傳流特點對認識孔傳《古文尚書》的成書及其面貌、特征具有關鍵意義,并對《古文尚書》真?zhèn)螁栴}及其它文獻的相關問題均大有裨益。
【關鍵詞】:《古文尚書》 出土文獻 華簡 對古書的反思 多本并傳 孔子 孔安國
【學位授予單位】:曲阜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K221.04
【目錄】: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引論:《古文尚書》問題的反思與新探9-37
- 一、 相關背景9-14
- 二、 現(xiàn)代學者對《古文尚書》問題的反思14-25
- 三、 新出竹書與《古文尚書》問題新進展25-35
- 四、 《古文尚書》問題研究的新理路35-37
- 第二章 王官傳統(tǒng)與《尚書》類文獻起源37-60
- 一、 《尚書》溯源37-39
- 二、 王官傳統(tǒng):《尚書》類文獻可靠性的內(nèi)證之路39-41
- 三、 史官職掌與《尚書》類文獻之關系41-50
- 四、 《尚書》類文獻與古道傳承50-60
- 第三章 東周時期的《尚書》傳流60-76
- 一、 東周時代的特征60-62
- 二、 東周時期的文化、文獻傳播62-65
- 三、 古籍引《書》與《尚書》類文獻的傳播65-67
- 四、 清華簡《尚書》與《尚書》類文獻的傳播67-76
- 第四章 孔子儒家與《尚書》傳流76-96
- 一、 孔子與六經(jīng)關系概觀76-82
- 二、 孔子與《尚書》之關系82-86
- 三、 子思學派的《尚書》傳承暨《成之聞之》的作者問題86-96
- 第五章 孔安國與《古文尚書》96-105
- 一、關于孔安國《尚書序》的文辭、文氣問題96-97
- 二、關于《尚書序》中的“三皇五帝”說問題97-100
- 三、關于《尚書》性質(zhì)、體裁問題的探討100-101
- 四、關于孔安國《古文尚書》整理的文字問題101-102
- 五、《尚書序》所見孔安國二次獻書問題102-104
- 六、關于《古文尚書》可能存在的問題104-105
- 第六章 后論:《古文尚書》問題的辯證性發(fā)展105-112
- 一、 《古文尚書》辨?zhèn)未嬖诘娜舾蓡栴}105-108
- 二、 新時代研究思路的轉(zhuǎn)化108-109
- 三、 本論文的階段性認識109-110
- 四、 啟示110-112
- 參考文獻112-136
- 在讀期間科研成果及發(fā)表論文136-137
- 后記137-139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程豐;關于《偽古文尚書》[J];中國典籍與文化;1996年04期
2 李學勤;《尚書孔傳》的出現(xiàn)時間[J];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2年01期
3 丁鼎;;“偽《古文尚書》案”平議[J];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10年02期
4 楊善群;辨?zhèn)螌W的歧途——評《尚書古文疏證》[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5 吳通福;論梅本《古文尚書》絕對不出于孟子之手[J];江西財經(jīng)大學學報;2005年02期
6 李學勤;竹簡《家語》與漢魏孔氏家學[J];孔子研究;1987年02期
7 楊善群;論古文《尚書》的學術價值[J];孔子研究;2004年05期
8 鄭杰文;;《墨子》引《書》與歷代《尚書》傳本之比較——兼議“偽古文《尚書》”不偽[J];孔子研究;2006年01期
9 陳來;;竹帛《五行》篇為子思、孟子所作論——兼論郭店楚簡《五行》篇出土的歷史意義[J];孔子研究;2007年01期
10 郭沂;郭店楚簡《天降大常》(《成之聞之》)篇疏證[J];孔子研究;1998年03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張華;《洪范》與先秦思想[D];吉林大學;2011年
2 史振卿;清代《尚書》學若干問題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3 王燦;《尚書》歷史思想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4 胡宏哲;《尚書》與《逸周書》比較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8年
5 馬楠;周秦兩漢書經(jīng)考[D];清華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100471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rwkxbs/1004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