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心理論文 >

SOS兒童村家庭撫養(yǎng)模式對青少年孤兒社會適應性和親社會行為的影響

發(fā)布時間:2017-06-27 17:23

  本文關鍵詞:SOS兒童村家庭撫養(yǎng)模式對青少年孤兒社會適應性和親社會行為的影響,,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青少年時期是人生階段非常重要的時期,是開始承擔更多社會責任、逐步走向獨立生活的時期。這要求他們要改變原有的行為方式,與不斷變化的外界社會和身心發(fā)展達到平衡。而促進青少年社會適應能力和培養(yǎng)他們的親社會行為,將幫助青少年更好地適應社會,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查閱文獻可知,近年來國內(nèi)外研究者在青少年社會適應性和親社會行為問題上開展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是針對特殊青少年的此類研究卻較少涉及。例如,對SOS兒童村(以下簡稱兒童村)孤兒的此類研究卻是個空白。作為一種社會撫養(yǎng)孤兒的機構,兒童村提供孤兒家的成長環(huán)境,致力于培養(yǎng)孤兒將來立足社會的能力,故提高孤兒的社會適應性能力尤為重要;同時,作為在兒童村從小受社會資助環(huán)境下長大的孤兒,在面對他人的請求幫助,是否更加樂意提供援助之手?與一般正常家庭孩子的親社會行為傾向是否有差異?這些都值得我們研究和討論;谏鲜鲈,本研究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采用問卷調(diào)查法,選取全國八所兒童村197名和正常家庭204名青少年,對他們的社會適應性和親社會行為進行調(diào)查,比較兩組青少年在社會適應性能力和親社會行為的差異;第二階段通過對兒童村的“媽媽”和相關工作人員的訪談嘗試找出兩者差異的原因,探討和分析SOS兒童村家庭撫養(yǎng)模式對青少年孤兒社會適應性和親社會行為的影響。研究結(jié)論如下:(1)兒童村青少年男生社會適應性和親社會行為顯著低于正常家庭青少年男生。(2)兒童村青少年男生社會適應性和親社會行為顯著低于女生。(3)兒童村初中生與高中生的社會適應性和親社會行為的差異不顯著。(4)兒童村青少年社會適應性與親社會行為呈顯著的正相關,且與親社會行為的各個維度也呈顯著正相關。(5)兒童村青少年社會適應性對親社會行為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6)兒童村家庭撫養(yǎng)模式對孤兒社會適應性和親社會行為的發(fā)展效果不顯著。
【關鍵詞】:社會適應性 親社會行為 SOS兒童村 青少年 孤兒 家庭撫養(yǎng)模式
【學位授予單位】:浙江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B844.2
【目錄】:
  • 摘要3-5
  • ABSTRACT5-9
  • 前言9-10
  • 1 文獻綜述10-21
  • 1.1 社會適應性10-12
  • 1.1.1 社會適應性概念10
  • 1.1.2 社會適應性的影響因素10-11
  • 1.1.3 社會適應性的測量11-12
  • 1.2 親社會行為12-19
  • 1.2.1 親社會行為概念12-14
  • 1.2.2 親社會行為的影響因素14-17
  • 1.2.3 親社會行為的理論17-19
  • 1.3 SOS兒童村19-21
  • 1.3.1 SOS兒童村簡介19
  • 1.3.2 SOS兒童村孤兒撫養(yǎng)模式——家庭撫養(yǎng)模式19
  • 1.3.3 中國SOS兒童村19-21
  • 2 研究意義和內(nèi)容21-22
  • 2.1 研究意義21
  • 2.1.1 理論意義21
  • 2.1.2 現(xiàn)實意義21
  • 2.2 研究內(nèi)容21-22
  • 3 研究一 兒童村和正常家庭青少年社會適應性與親社會行為的調(diào)查22-43
  • 3.1 調(diào)查對象22-24
  • 3.2 研究工具24-25
  • (1) 《中學生社會適應性量表》(SAS-SSS)24
  • (2) 《中學生親社會行為量表》(PTM)24-25
  • 3.3 施測程序25
  • 3.4 數(shù)據(jù)處理25
  • 3.5 研究結(jié)果25-37
  • 3.5.1 社會適應性的差異檢驗25-30
  • 3.5.2 親社會行為的差異檢驗30-35
  • 3.5.3 兒童村青少年社會適應性與親社會行為的相關分析35-36
  • 3.5.4 兒童村青少年社會適應性與親社會行為的回歸分析36-37
  • 3.6 討論37-41
  • 3.6.1 社會適應性的差異分析37-39
  • 3.6.2 親社會行為的差異分析39-41
  • 3.6.3 兒童村青少年社會適應性與親社會行為的關系分析41
  • 3.7 結(jié)論41-43
  • 4 研究二 家庭撫養(yǎng)模式對兒童村青少年社會適應性和親社會行為影響的質(zhì)性研究43-67
  • 4.1 研究目的43
  • 4.2 研究方法43-45
  • 4.2.1 質(zhì)性研究43-44
  • 4.2.2 研究對象44-45
  • 4.3 研究工具與和程序45-48
  • 4.3.1 訪談提綱45-46
  • 4.3.2 研究程序46-48
  • 4.4 結(jié)果與討論48-66
  • 4.4.1 兒童村孤兒一般描述48-56
  • 4.4.2 兒童村撫養(yǎng)和教育的關注點56-58
  • 4.4.3 影響媽媽撫養(yǎng)教育孩子的因素58-64
  • 4.4.4 孤兒成年后的社會狀況64-66
  • 4.5 結(jié)論66-67
  • 5 結(jié)論與建議67-70
  • 5.1 研究結(jié)論67
  • 5.2 研究不足與展望67-68
  • 5.3 教育建議68-70
  • 參考文獻70-72
  • 附錄72-76
  • 附錄A 調(diào)查問卷72-75
  • 附錄B 個案訪談提綱75-76
  • 攻讀學位期間取得的研究成果76-77
  • 致謝77-78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丹;兒童親社會行為發(fā)展研究述評[J];心理科學;2001年02期

2 吳念陽;兒童親社會行為的研究歷史與現(xiàn)狀[J];福州師專學報;2002年04期

3 李桂華;幼兒親社會行為的培養(yǎng)[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4 姬興濤,張智,任旭林;兒童親社會行為新近研究述評及啟示[J];云南電大學報;2002年03期

5 李玉蘋;青少年“親社會行為”喪失的心理學思考[J];教學與管理;2002年13期

6 寇_g,王磊;兒童親社會行為及其干預研究述評[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3年04期

7 呂哲委;論青少年親社會行為及其培養(yǎng)[J];寧波服裝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3年01期

8 胡金生,楊麗珠;當前日本親社會行為研究的動向[J];心理學探新;2004年04期

9 賈蕾;試析影響兒童親社會行為的因素[J];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10 趙章留,安桂玲;4~6年級兒童對自己和同伴親社會行為的評價[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5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郁;;大學生親社會行為缺失分析[A];新中國60周年與貴州社會變遷學術研討會暨貴州省社會學學會2009年年會論文集[C];2009年

2 劉秀麗;;兩難情境中大學生親社會行為——謙讓行為的調(diào)查研究[A];第八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C];1997年

3 寇_g;;青少年的親社會行為研究[A];小康社會:文化生態(tài)與全面發(fā)展——2003學術前沿論壇論文集[C];2004年

4 程峗;李丹;;幼兒親社會行為的干預研究[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5 寇_g;;親社會行為研究的新視角[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6 李宏利;張雷;;嚴厲型父母教養(yǎng)與同伴接受和親社會行為的交互作用[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7 宋鳳寧;;高中生移情水平與網(wǎng)絡親社會行為的研究[A];中國社會心理學會2006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8 寇_g;;青少年親社會行為的概念表征研究[A];北京市社會心理學會2006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6年

9 張慶鵬;;建構青少年親社會行為測量維度的思路[A];北京市社會心理學會2006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6年

10 趙璇;周治金;;移情和道德感啟動對親社會行為的影響[A];增強心理學服務社會的意識和功能——中國心理學會成立90周年紀念大會暨第十四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11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張慶鵬 黎潔 寇_g 北京師范大學發(fā)展心理研究所;青少年眼中的親社會行為[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2 江蘇經(jīng)貿(mào)職業(yè)技術學院國際教育學院 孫卉;家庭因素影響兒童親社會行為的發(fā)展[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

3 陳軍瑛;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統(tǒng)領青少年親社會行為的培養(yǎng)[N];汕尾日報;2014年

4 中國社會科學院杜會學所博士 王俊秀;富豪進入慈善榜做秀又何妨[N];北京科技報;2005年

5 李荔;李紓:弱者更合作[N];北京科技報;2010年

6 北京師范大學 劉國芳 中央財經(jīng)大學 辛自強;經(jīng)濟人信念破壞信任[N];社會科學報;2014年

7 宋平 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共情的界定及其測量[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遲毓凱;人格與情境啟動對親社會行為的影響[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2 胡金生;兒童同情心的結(jié)構及發(fā)展特點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4年

3 張曉賢;兒童內(nèi)疚情緒與初級情緒的發(fā)展差異[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4 李繼波;時間定價對親社會行為的影響及其心理機制[D];西南大學;201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馬曉彤;虛擬社區(qū)中研究生親社會行為的探析[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2 劉金梅;不同虛擬內(nèi)疚類型下青少年親社會行為選擇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9年

3 蔣雪;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大學生親社會行為研究[D];吉林大學;2010年

4 葛高飛;中學生親社會行為家族影響因素的探究與分析[D];北京林業(yè)大學;2011年

5 程

本文編號:490654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xinlixingwei/490654.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c0cc6***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