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易感大學生不同情緒刺激下的接納—排斥認知偏向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10-25 16:13
根據(jù)2002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全球被診斷為抑郁癥患者的人數(shù)達到1.5億。而且,我國處在經(jīng)濟發(fā)展的轉折期,在這種背景下抑郁癥的發(fā)病率逐年升高。抑郁癥的年患病率為5%-10%,其中約10%-25%選擇自殺,此外愈后的復發(fā)率高達30%-40%。抑郁個體對歸屬需要更強烈,對他人的排斥也具有更高的感受性。以往與抑郁相關的研究主要將他人排斥作為應激事件加以考察,而忽略了個體對他人排斥與接納的認知。在人際交往中,抑郁易感個體往往會從言談舉止去感知判斷他人對自己的態(tài)度,大學生存在“集體抑郁”現(xiàn)象,就源于他們的“被排斥感”。因而探討抑郁易感大學生對他人接納與排斥認知的心理機制,對深入地了解抑郁易感認知形成的原因,以及在大學生群體中開展抑郁的預防與干預有相當重要的作用和意義。本研究首先采用問卷調查(流調用抑郁自評量表、負性認知加工偏向量表、拒絕敏感性量表、領悟社會支持量表)方法,對大學生抑郁流行情況及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接著以抑郁易感組和正常對照組為研究對象,通過行為實驗(Go/No-go范式)和事件相關電位研究對抑郁易感個體不同情緒刺激條件下的情緒認知特點及大腦激活特點進行了探討,得出以下結...
【文章來源】:貴州師范大學貴州省
【文章頁數(shù)】:53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抑郁及抑郁易感性
1.1 抑郁的概念及歷史
1.2 抑郁的測量
1.3 抑郁易感性的概念及歷史
1.4 抑郁易感性的測量
1.5 研究現(xiàn)狀
2 認知偏向
2.1 認知偏向概述
2.2 認知偏向常用研究范式
2.2.1 情緒Stroop范式
2.2.2 線索-靶子范式
2.2.3 Go/No-go范式
2.3 抑郁者的認知偏向
3 事件相關電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ERP)
3.1 ERP的應用
3.2 抑郁事件相關電位
4 問題提出
4.1 問題提出
4.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義
4.3 研究假設
5 大學生抑郁特點及影響因素分析
5.1 研究對象
5.2 研究工具
5.2.1 流調用抑郁自評量表
5.2.2 負性認知加工偏向量表
5.2.3 拒絕敏感性量表
5.2.4 領悟社會支持量表
5.3 統(tǒng)計方法
5.4 結果
5.4.1 大學生的抑郁狀況
5.4.2 大學生抑郁水平的影響因素
5.4.2.1 大學生抑郁水平與影響因素的相關分析
5.4.2.2 大學生抑郁水平與影響因素的回歸分析
5.4.2.3 大學生不同抑郁水平的各因素特點
5.5 討論
5.5.1 大學生的抑郁特點
5.5.2 大學生抑郁的影響因素
6 抑郁易感大學生接納-排斥認知偏向的實驗研究
6.1 研究對象
6.2 研究材料
6.3 研究程序
6.3.1 行為學研究
6.3.2 ERP研究
6.4 統(tǒng)計方法
6.5 結果
6.5.1 被試基本情況
6.5.2 兩組被試的正確率
6.5.3 兩組被試的反應時
6.5.4 兩組被試的ERP數(shù)據(jù)
6.5.4.1 P1成分
6.5.4.2 P2成分
6.5.4.3 P3成分
6.6 討論
6.6.1 行為學結果
6.6.2 ERP結果
7 總討論
7.1 大學生的抑郁特點及影響因素
7.1.1 抑郁特點
7.1.2 影響因素
7.2 抑郁易感大學生接納-排斥認知偏向的實驗研究
8 結論
9 研究不足
參考文獻
后記
碩士研究生期間發(fā)表論文和參與項目情況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負性認知加工偏向問卷的研制[J]. 閆曉釩,張睿,馮正直. 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 2017(23)
[2]壓力事件對初中生抑郁的影響:網(wǎng)絡使用動機與網(wǎng)絡使用強度的作用[J]. 羅一君,孔繁昌,牛更楓,周宗奎. 心理發(fā)展與教育. 2017(03)
[3]母親抑郁對青少年抑郁的影響:親子關系的中介作用與青少年消極情緒性的調節(jié)作用[J]. 楊逸群,陳亮,紀林芹,張文新. 心理發(fā)展與教育. 2017(03)
[4]留守經(jīng)歷大學生負性生活事件與抑郁的關系[J]. 韓黎,王洲林,張繼華,呂林,王金霞,廖傳景. 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 2017(04)
[5]抑郁癥過度概括化自傳體記憶[J]. 馮正直,劉可愚. 重慶醫(yī)學. 2017(25)
[6]現(xiàn)實及網(wǎng)絡社會排斥與大學生抑郁的關系: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J]. 孫曉軍,童媛添,范翠英. 心理與行為研究. 2017(02)
[7]青少年抑郁及其自動情緒調節(jié)的研究概述[J]. 趙參參,張萍,張文海,李紅. 心理科學. 2017(02)
[8]大學生焦慮和抑郁情況調查分析[J]. 王家湛. 社會心理科學. 2016(12)
[9]醫(yī)學生正念與心理彈性的關系:抑郁、焦慮的中介作用[J]. 徐鑫,吳大興,趙曉華,陳俊香,盧樟秀,陳優(yōu)巧.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2016(11)
[10]閾下抑郁個體增強或減弱情緒加工對認知控制影響的ERP研究[J]. 陳驍,馮正直,蔣娟. 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 2016(17)
博士論文
[1]面孔加工的P1效應[D]. 馮文鋒.西南大學 2010
碩士論文
[1]拒絕敏感性的相關性研究[D]. 李霞.江西師范大學 2007
本文編號:3457753
【文章來源】:貴州師范大學貴州省
【文章頁數(shù)】:53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抑郁及抑郁易感性
1.1 抑郁的概念及歷史
1.2 抑郁的測量
1.3 抑郁易感性的概念及歷史
1.4 抑郁易感性的測量
1.5 研究現(xiàn)狀
2 認知偏向
2.1 認知偏向概述
2.2 認知偏向常用研究范式
2.2.1 情緒Stroop范式
2.2.2 線索-靶子范式
2.2.3 Go/No-go范式
2.3 抑郁者的認知偏向
3 事件相關電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ERP)
3.1 ERP的應用
3.2 抑郁事件相關電位
4 問題提出
4.1 問題提出
4.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義
4.3 研究假設
5 大學生抑郁特點及影響因素分析
5.1 研究對象
5.2 研究工具
5.2.1 流調用抑郁自評量表
5.2.2 負性認知加工偏向量表
5.2.3 拒絕敏感性量表
5.2.4 領悟社會支持量表
5.3 統(tǒng)計方法
5.4 結果
5.4.1 大學生的抑郁狀況
5.4.2 大學生抑郁水平的影響因素
5.4.2.1 大學生抑郁水平與影響因素的相關分析
5.4.2.2 大學生抑郁水平與影響因素的回歸分析
5.4.2.3 大學生不同抑郁水平的各因素特點
5.5 討論
5.5.1 大學生的抑郁特點
5.5.2 大學生抑郁的影響因素
6 抑郁易感大學生接納-排斥認知偏向的實驗研究
6.1 研究對象
6.2 研究材料
6.3 研究程序
6.3.1 行為學研究
6.3.2 ERP研究
6.4 統(tǒng)計方法
6.5 結果
6.5.1 被試基本情況
6.5.2 兩組被試的正確率
6.5.3 兩組被試的反應時
6.5.4 兩組被試的ERP數(shù)據(jù)
6.5.4.1 P1成分
6.5.4.2 P2成分
6.5.4.3 P3成分
6.6 討論
6.6.1 行為學結果
6.6.2 ERP結果
7 總討論
7.1 大學生的抑郁特點及影響因素
7.1.1 抑郁特點
7.1.2 影響因素
7.2 抑郁易感大學生接納-排斥認知偏向的實驗研究
8 結論
9 研究不足
參考文獻
后記
碩士研究生期間發(fā)表論文和參與項目情況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負性認知加工偏向問卷的研制[J]. 閆曉釩,張睿,馮正直. 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 2017(23)
[2]壓力事件對初中生抑郁的影響:網(wǎng)絡使用動機與網(wǎng)絡使用強度的作用[J]. 羅一君,孔繁昌,牛更楓,周宗奎. 心理發(fā)展與教育. 2017(03)
[3]母親抑郁對青少年抑郁的影響:親子關系的中介作用與青少年消極情緒性的調節(jié)作用[J]. 楊逸群,陳亮,紀林芹,張文新. 心理發(fā)展與教育. 2017(03)
[4]留守經(jīng)歷大學生負性生活事件與抑郁的關系[J]. 韓黎,王洲林,張繼華,呂林,王金霞,廖傳景. 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 2017(04)
[5]抑郁癥過度概括化自傳體記憶[J]. 馮正直,劉可愚. 重慶醫(yī)學. 2017(25)
[6]現(xiàn)實及網(wǎng)絡社會排斥與大學生抑郁的關系: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J]. 孫曉軍,童媛添,范翠英. 心理與行為研究. 2017(02)
[7]青少年抑郁及其自動情緒調節(jié)的研究概述[J]. 趙參參,張萍,張文海,李紅. 心理科學. 2017(02)
[8]大學生焦慮和抑郁情況調查分析[J]. 王家湛. 社會心理科學. 2016(12)
[9]醫(yī)學生正念與心理彈性的關系:抑郁、焦慮的中介作用[J]. 徐鑫,吳大興,趙曉華,陳俊香,盧樟秀,陳優(yōu)巧.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2016(11)
[10]閾下抑郁個體增強或減弱情緒加工對認知控制影響的ERP研究[J]. 陳驍,馮正直,蔣娟. 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 2016(17)
博士論文
[1]面孔加工的P1效應[D]. 馮文鋒.西南大學 2010
碩士論文
[1]拒絕敏感性的相關性研究[D]. 李霞.江西師范大學 2007
本文編號:345775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xinlixingwei/3457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