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的人文主義:沃爾特·佩特藝術思想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10-06 19:02
沃爾特·佩特作為英國唯美主義運動的代表人物,在促進唯美主義思想的發(fā)展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但中國從五四以來,對佩特藝術思想的介紹明顯不足,且在理解上存在著一定的誤區(qū)。本文嘗試從辨析“享樂主義”這一概念入手,分析佩特藝術思想的基本特征,探討其藝術思想的道德內涵,解釋宗教在其藝術思想中的位置,重新評定他在唯美主義運動中的價值與地位。通過藝術批評,佩特意在增強人的感覺能力,提高人的審美水平,豐富人的精神世界,以此破除理性主義對人的感性系統(tǒng)的束縛,抵制功利主義、實用主義對人的心靈的侵蝕,達到精神的獨立與自由。故而他的藝術思想很難用“享樂主義”來進行完整詮釋,用“審美的人文主義”來概括最為貼切。具體來說,本文將重點從以下三個部分討論佩特的藝術思想:第一個部分辨析“享樂主義”這一概念,認為該詞太過籠統(tǒng)、模糊、歧義,同時用來對應Epicureanism和Hedonism會造成相當大的誤解。又指出佩特藝術思想的基本特征,即追求在藝術作品的內容與形式之間尋找平衡,在“一”和“多”之間尋找平衡,并希望提出一套完整的審美方法,讓真正的美的藝術能夠完善豐富人類的精神世界。第二個部分從美善關系方面論述其藝術思...
【文章來源】:杭州師范大學浙江省
【文章頁數(shù)】:85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致謝
摘要
ABSTRACT
緒論
一、問題的提出
二、主要研究成果評述
三、論題的創(chuàng)新點
四、資料使用介紹
第一章 佩特藝術思想的基本特征
引言
第一節(jié) “享樂主義”辨析
第二節(jié) “一”“多”統(tǒng)一
小結
第二章 佩特藝術思想的道德內涵
引言
第一節(jié) 與“為人生而藝術”之調和
第二節(jié) 與“泛唯美主義”之區(qū)別
小結
第三章 佩特藝術思想的宗教考量
引言
第一節(jié) 從宗教信仰到審美信仰
第二節(jié) 以藝術代宗教
小結
結論
參考文獻
附錄:佩特生平大事系年簡編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沃爾特·佩特的“為藝術而藝術”及其道德意義[J]. 陳麗. 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6(02)
[2]沃爾特·佩特《文藝復興》中的歷史唯美主義[J]. 陳麗. 外國語文. 2016(01)
[3]理論之死與作者之死——佩特與王爾德唯美主義批評的一個詩學主題[J]. 杜吉剛. 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01)
[4]唯美主義批評在英國的興起與消歇[J]. 杜吉剛. 青島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03)
[5]《羅得里克·哈德森》中的唯美主義與道德[J]. 陳麗.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 2007(03)
[6]佩特唯美主義文藝觀及其在中國的研究綜述[J]. 陳文. 外國文學研究. 2004(03)
[7]“為藝術而藝術”口號的起源、發(fā)展和演變[J]. 周小儀. 外國文學. 2002(02)
[8]興會與剎那──比較袁枚與佩特的詩學觀[J]. 魏鵬舉. 呼蘭師專學報. 2001(01)
[9]英國唯美主義文學在現(xiàn)代中國的傳播[J]. 解志熙. 外國文學評論. 1998(01)
[10]從《文藝復興》看佩特的美學思想[J]. 高繼海. 河南大學學報(社科版). 1996(06)
博士論文
[1]西方文學批評在現(xiàn)代中國:1917-1937[D]. 王婉秋.吉林大學 2014
[2]化俗從雅文學觀的建立[D]. 李先國.蘇州大學 2005
碩士論文
[1]馬利烏斯與佩特的唯美主義思想[D]. 王欣欣.東北師范大學 2008
[2]試論佩特的美學思想[D]. 鄧會.天津師范大學 2008
本文編號:3420576
【文章來源】:杭州師范大學浙江省
【文章頁數(shù)】:85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致謝
摘要
ABSTRACT
緒論
一、問題的提出
二、主要研究成果評述
三、論題的創(chuàng)新點
四、資料使用介紹
第一章 佩特藝術思想的基本特征
引言
第一節(jié) “享樂主義”辨析
第二節(jié) “一”“多”統(tǒng)一
小結
第二章 佩特藝術思想的道德內涵
引言
第一節(jié) 與“為人生而藝術”之調和
第二節(jié) 與“泛唯美主義”之區(qū)別
小結
第三章 佩特藝術思想的宗教考量
引言
第一節(jié) 從宗教信仰到審美信仰
第二節(jié) 以藝術代宗教
小結
結論
參考文獻
附錄:佩特生平大事系年簡編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沃爾特·佩特的“為藝術而藝術”及其道德意義[J]. 陳麗. 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6(02)
[2]沃爾特·佩特《文藝復興》中的歷史唯美主義[J]. 陳麗. 外國語文. 2016(01)
[3]理論之死與作者之死——佩特與王爾德唯美主義批評的一個詩學主題[J]. 杜吉剛. 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01)
[4]唯美主義批評在英國的興起與消歇[J]. 杜吉剛. 青島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03)
[5]《羅得里克·哈德森》中的唯美主義與道德[J]. 陳麗.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 2007(03)
[6]佩特唯美主義文藝觀及其在中國的研究綜述[J]. 陳文. 外國文學研究. 2004(03)
[7]“為藝術而藝術”口號的起源、發(fā)展和演變[J]. 周小儀. 外國文學. 2002(02)
[8]興會與剎那──比較袁枚與佩特的詩學觀[J]. 魏鵬舉. 呼蘭師專學報. 2001(01)
[9]英國唯美主義文學在現(xiàn)代中國的傳播[J]. 解志熙. 外國文學評論. 1998(01)
[10]從《文藝復興》看佩特的美學思想[J]. 高繼海. 河南大學學報(社科版). 1996(06)
博士論文
[1]西方文學批評在現(xiàn)代中國:1917-1937[D]. 王婉秋.吉林大學 2014
[2]化俗從雅文學觀的建立[D]. 李先國.蘇州大學 2005
碩士論文
[1]馬利烏斯與佩特的唯美主義思想[D]. 王欣欣.東北師范大學 2008
[2]試論佩特的美學思想[D]. 鄧會.天津師范大學 2008
本文編號:342057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jls/34205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