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聲部的和諧:解構主義翻譯觀研究 ——以本雅明和德里達為例
發(fā)布時間:2021-06-13 14:53
解構主義翻譯觀是源于解構主義哲學思想的翻譯理論,自問世以來就充滿了爭議。本著正本清源的精神,本論文以解構主義翻譯觀最重要的兩個代表人物本雅明和德里達為研究對象,從它的哲學淵源開始,對它的主要內容和精神內涵進行了全面、系統(tǒng)的梳理,探討了該理論從本雅明到德里達的發(fā)展軌跡,指出它對文學翻譯深刻的啟示意義,最終闡明了解構主義翻譯觀借助哲學、語言、文學、翻譯等多種渠道傳遞出的一種多聲部的和諧精神,展示了蘊含在它精神深處的和諧主題。全文共分七章。第一章是導言。概述了解構主義翻譯觀的和諧主題以及解構主義翻譯觀對于翻譯研究的深遠意義,同時也對德里達和本雅明在解構主義翻譯觀上的親緣性進行了闡述。筆者認為,解構主義翻譯觀對于翻譯研究的意義除了表現(xiàn)在它對翻譯的根本問題所提出的一整套系統(tǒng)看法之上,更著重表現(xiàn)在它對文學翻譯的啟示意義之上。因為,解構主義翻譯觀關于意義永遠無法確定、文本無定解、翻譯不是為了傳遞內容,而是為了釋放真理等思想與文學作品的語言的無限創(chuàng)造性、文本的高度虛構性以及隨后衍生的文本解讀的開放性等突出特征共同構成的文學作品的文學性的精神高度契合。源于解構哲學的解構主義翻譯觀雖然帶有破壞性的表象,然...
【文章來源】:華東師范大學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238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論文摘要
Abstract
目錄
第一章 導言
1.1 解構主義翻譯觀的和諧主題
1.2 解構主義翻譯觀對于翻譯研究的意義
1.3 德里達與本雅明在解構主義翻譯觀上的親緣性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方法
1.6 寫作思路和論文結構
第二章 從解構主義哲學思想到解構主義翻譯觀
2.1 解構主義的主要思想評介
2.1.1 概述
2.1.2 對西方傳統(tǒng)哲學(形而上學)的解構
2.1.3 意義的嬉戲——延異
2.1.4 延異的延異
2.2 解構主義的緣起
2.2.1 海德格爾的蹤跡
2.2.2 結構主義的灰燼
2.3 解構主義及其翻譯觀的發(fā)展概述
2.3.1 解構主義翻譯觀的主要思想
2.3.2 解構主義及其翻譯觀的文獻綜述
2.4 小結
第三章 殘缺的和諧:本雅明的翻譯觀
3.1 本雅明的語言觀
3.1.1 神學淵源
3.1.2 語言是什么?
3.1.3 語言的等級
3.1.4 語言的救贖
3.2 本雅明的翻譯觀
3.2.1 翻譯是什么?
3.2.2 (不)可譯性
3.2.3 原作/譯作關系
3.2.4 純語言
3.2.5 譯者的任務
3.2.6 翻譯的標準及方法
3.3 對本雅明語言觀和翻譯觀的反思
3.3.1 神學對本雅明翻譯觀的影響
3.3.2 本雅明翻譯觀的和諧精神
3.4 小結
第四章 完滿的和諧:巴別塔
4.1 “巴別塔”的解構
4.1.1 命名與語言的多義性
4.1.2 翻譯的必要性和不可能性
4.1.3 理性的解構
4.2 “巴別塔”中的本雅明
4.2.1 圍繞“任務”的討論
4.2.2 本雅明給德里達的四點啟示
4.3 巴別塔連接著德里達與本雅明
4.3.1 語言觀
4.3.2 翻譯觀
4.4 小結
第五章 深邃的和諧:相關的翻譯
5.1 文學作品的相關性
5.1.1 詞的相關性——文字游戲
5.1.2 文本的相關性
5.2 翻譯的相關性
5.2.1 對文本的解構式閱讀
5.2.2 翻譯即轉化
5.3 可譯性再登場
5.3.1 從“那么,猶太人得慈悲點了”說起
5.3.2 (不)可譯性引發(fā)的悖論
5.3.3 (不)可譯性的呼喚——越界
5.4 什么是“相關的”翻譯
5.4.1 慈悲再現(xiàn)
5.4.2 相關的翻譯所相關的
5.5 小結
第六章 尋找和諧:解構主義視閾下的文學翻譯
6.1 文學性的若干特點
6.1.1 文學語言的文學性
6.1.2 文學的虛構性
6.1.3 文學作品呼喚文學性的翻譯
6.2 解構主義翻譯觀對文學翻譯的啟示
6.2.1 文學翻譯應忠實于意指
6.2.2 文學翻譯應體現(xiàn)語言的親緣性
6.2.3 解構式解讀是文學翻譯的前提條件
6.3 文學翻譯應“直譯”
6.3.1 既譯詞也譯味的直譯——拱廊直譯
6.3.2 直譯的實現(xiàn)
6.4 小結
第七章 結論
附錄
參考文獻
后記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美國解構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與接受分析[J]. 陳曉明. 文藝理論研究. 2012(06)
[2]耶魯解構學派的互文性研究及其對翻譯的啟示[J]. 羅選民. 外國文學研究. 2012(05)
[3]純語言翻譯觀對傳統(tǒng)的顛覆及其對文學翻譯的啟示[J]. 劉萍,韓松立. 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05)
[4]德里達及其解構主義理論在中國的研究現(xiàn)狀分析——以博士論文為研究范圍[J]. 何玉國. 商丘師范學院學報. 2012(08)
[5]本雅明的“兩面神”精神之價值與意義[J]. 郭軍. 外國文學. 2012(03)
[6]錢鐘書翻譯思想探微——以解構主義為視角[J]. 馮立新. 社會科學家. 2012(04)
[7]本雅明美學思想的內在張力[J]. 蔣繼華. 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2(01)
[8]中西文學翻譯中的創(chuàng)造性叛逆[J]. 羅麗文,汪軍. 科教導刊(中旬刊). 2012(01)
[9]本雅明:重建現(xiàn)代世界的可經驗性[J]. 孫士聰. 文藝研究. 2011(12)
[10]內在的批判:在否定和肯定之間——斯皮瓦克論解構的“政治”[J]. 李應志. 文藝理論研究. 2011(06)
本文編號:3227746
【文章來源】:華東師范大學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238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論文摘要
Abstract
目錄
第一章 導言
1.1 解構主義翻譯觀的和諧主題
1.2 解構主義翻譯觀對于翻譯研究的意義
1.3 德里達與本雅明在解構主義翻譯觀上的親緣性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方法
1.6 寫作思路和論文結構
第二章 從解構主義哲學思想到解構主義翻譯觀
2.1 解構主義的主要思想評介
2.1.1 概述
2.1.2 對西方傳統(tǒng)哲學(形而上學)的解構
2.1.3 意義的嬉戲——延異
2.1.4 延異的延異
2.2 解構主義的緣起
2.2.1 海德格爾的蹤跡
2.2.2 結構主義的灰燼
2.3 解構主義及其翻譯觀的發(fā)展概述
2.3.1 解構主義翻譯觀的主要思想
2.3.2 解構主義及其翻譯觀的文獻綜述
2.4 小結
第三章 殘缺的和諧:本雅明的翻譯觀
3.1 本雅明的語言觀
3.1.1 神學淵源
3.1.2 語言是什么?
3.1.3 語言的等級
3.1.4 語言的救贖
3.2 本雅明的翻譯觀
3.2.1 翻譯是什么?
3.2.2 (不)可譯性
3.2.3 原作/譯作關系
3.2.4 純語言
3.2.5 譯者的任務
3.2.6 翻譯的標準及方法
3.3 對本雅明語言觀和翻譯觀的反思
3.3.1 神學對本雅明翻譯觀的影響
3.3.2 本雅明翻譯觀的和諧精神
3.4 小結
第四章 完滿的和諧:巴別塔
4.1 “巴別塔”的解構
4.1.1 命名與語言的多義性
4.1.2 翻譯的必要性和不可能性
4.1.3 理性的解構
4.2 “巴別塔”中的本雅明
4.2.1 圍繞“任務”的討論
4.2.2 本雅明給德里達的四點啟示
4.3 巴別塔連接著德里達與本雅明
4.3.1 語言觀
4.3.2 翻譯觀
4.4 小結
第五章 深邃的和諧:相關的翻譯
5.1 文學作品的相關性
5.1.1 詞的相關性——文字游戲
5.1.2 文本的相關性
5.2 翻譯的相關性
5.2.1 對文本的解構式閱讀
5.2.2 翻譯即轉化
5.3 可譯性再登場
5.3.1 從“那么,猶太人得慈悲點了”說起
5.3.2 (不)可譯性引發(fā)的悖論
5.3.3 (不)可譯性的呼喚——越界
5.4 什么是“相關的”翻譯
5.4.1 慈悲再現(xiàn)
5.4.2 相關的翻譯所相關的
5.5 小結
第六章 尋找和諧:解構主義視閾下的文學翻譯
6.1 文學性的若干特點
6.1.1 文學語言的文學性
6.1.2 文學的虛構性
6.1.3 文學作品呼喚文學性的翻譯
6.2 解構主義翻譯觀對文學翻譯的啟示
6.2.1 文學翻譯應忠實于意指
6.2.2 文學翻譯應體現(xiàn)語言的親緣性
6.2.3 解構式解讀是文學翻譯的前提條件
6.3 文學翻譯應“直譯”
6.3.1 既譯詞也譯味的直譯——拱廊直譯
6.3.2 直譯的實現(xiàn)
6.4 小結
第七章 結論
附錄
參考文獻
后記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美國解構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與接受分析[J]. 陳曉明. 文藝理論研究. 2012(06)
[2]耶魯解構學派的互文性研究及其對翻譯的啟示[J]. 羅選民. 外國文學研究. 2012(05)
[3]純語言翻譯觀對傳統(tǒng)的顛覆及其對文學翻譯的啟示[J]. 劉萍,韓松立. 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05)
[4]德里達及其解構主義理論在中國的研究現(xiàn)狀分析——以博士論文為研究范圍[J]. 何玉國. 商丘師范學院學報. 2012(08)
[5]本雅明的“兩面神”精神之價值與意義[J]. 郭軍. 外國文學. 2012(03)
[6]錢鐘書翻譯思想探微——以解構主義為視角[J]. 馮立新. 社會科學家. 2012(04)
[7]本雅明美學思想的內在張力[J]. 蔣繼華. 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2(01)
[8]中西文學翻譯中的創(chuàng)造性叛逆[J]. 羅麗文,汪軍. 科教導刊(中旬刊). 2012(01)
[9]本雅明:重建現(xiàn)代世界的可經驗性[J]. 孫士聰. 文藝研究. 2011(12)
[10]內在的批判:在否定和肯定之間——斯皮瓦克論解構的“政治”[J]. 李應志. 文藝理論研究. 2011(06)
本文編號:322774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jls/3227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