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斯塔茨的心理學整合觀 ——兼談心理學的分裂與統(tǒng)一問題
發(fā)布時間:2021-05-26 12:28
本文力圖在梳理斯塔茨心理學思想形成背景、演變歷程的基礎上,勾畫斯塔茨的心理學整合觀——心理行為主義理論,以此為起點,闡述其他心理學家在心理學的分裂與統(tǒng)一問題上的觀點,并呈現(xiàn)我們對心理學統(tǒng)一問題的思考和看法。 斯塔茨整合思想的形成有其自然科學背景、科學哲學背景和心理學背景,其整合觀的演變歷程為,從社會行為主義發(fā)展到范式行為主義,再到心理行為主義。在心理行為主義理論中,斯塔茨提出了統(tǒng)一的科學哲學即統(tǒng)一的實證主義,認為科學的發(fā)展都是從分裂走向統(tǒng)一,心理學目前還是現(xiàn)代的不統(tǒng)一科學;斯塔茨提出的框架理論即多水平的理論與方法將傳統(tǒng)意義上的各個領域看作是不同的研究水平,它們分別是生物學水平、基本的動物學習水平、人類學習水平、社會交互作用水平、兒童發(fā)展水平、人格水平、心理測量水平、變態(tài)心理學水平、行為治療水平。各個水平按照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的順序排列,水平之間相互聯(lián)系,較低水平的基本原理和概念是下一較高級、復雜水平的分析起點。斯塔茨的整合觀在心理學界也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心理學家對分裂與統(tǒng)一問題的關注越來越多。不少研究者分析了心理學分裂的表現(xiàn)和根源、探討了統(tǒng)一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可采取的對...
【文章來源】:南京師范大學江蘇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shù)】:122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斯塔茨的心理學整合思想的形成
一、心理學整合的探索者
(一) 學術生平
(二) 主要論著
(三) 斯塔茨在心理學界的影響
1. 論著引起的反響
2. 為心理學整合所做的其他工作
二、斯塔茨的主要研究歷程
(一) 主要觀點概述
(二) 在分支領域的研究工作
(三) 整合觀的演變
第二章 整合心理學的心理行為主義理論
一、心理行為主義的形成背景
(一) 自然科學的感召
(二) 科學哲學的源泉
(三) 心理學的催化
二、心理學分裂的原因分析
(一) 對傳統(tǒng)宏大理論的批判
(二) 心理學分裂的原因及表現(xiàn)
三、整合觀:心理行為主義理論
(一) 統(tǒng)一的實證主義
1. 統(tǒng)一的實證主義的主要觀點
2. 學者的反對與斯塔茨的辯護
(二) 行為主義化心理學與心理學化行為主義
第三章 整合與建構:多水平的理論與方法
一、主要內(nèi)容
(一) 生物學水平
(二) 基本的動物學習水平
(三) 人類學習水平
(四) 社會交互作用水平
(五) 兒童發(fā)展水平
(六) 人格水平
1. 語言-認知技能
2. 感覺-運動技能
3. 情緒-動機技能
(七) 心理測量水平
(八) 變態(tài)心理學水平
(九) 行為治療水平
二、心理行為主義理論的特點
(一) 形式上的特征
1. 邏輯特征
2. 明晰性與分析性
3. 關于中介變量
(二) 啟發(fā)性特征
三、對心理行為主義理論的評價
(一) 揚恰對心理行為主義的評論
(二) 施皮格勒的評論
(三) 小結
第四章 心理學界眾說紛紜的分裂與統(tǒng)一問題
一、心理學界對分裂與統(tǒng)一問題的關注
(一) 1980年代以前
(二) 1980年代以后
二、心理學分裂問題之爭論
(一) 積極支持者的觀點
1. 分裂危機的表現(xiàn)
2. 分裂的根源
(二) 悲觀支持者的觀點
(三) 反對者的觀點
三、心理學統(tǒng)一問題之爭論
(一) 統(tǒng)一及其必要性
(二) 統(tǒng)一的可能性
(三) 統(tǒng)一的對策
1. 借助于心理學史的研究進行整合
2. 借助于辯證唯物主義方法論實現(xiàn)整合
3. 樹立大心理學觀
4. 大力發(fā)展理論心理學
5. 通過認知科學整合心理學
6. 通過行為主義整合心理學
7. 其他觀點
第五章 統(tǒng)一的心理學之“可能”、“應為”與“可為”
一、統(tǒng)一的心理學之“可能”
二、統(tǒng)一心理學之“應為”
三、統(tǒng)一的心理學之“可為”
參考文獻
附錄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范式論心理學史批判[J]. 高申春. 自然辯證法研究. 2005(09)
[2]論西方心理學的兩種價值取向[J]. 常麗. 商丘師范學院學報. 2004(04)
[3]關于心理學哲學的思考[J]. 孔德生,葛魯嘉. 理論探討. 2004(03)
[4]心理學的五種歷史形態(tài)及其考評[J]. 葛魯嘉. 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4(02)
[5]追蹤現(xiàn)代科學心理學發(fā)展的十個線索[J]. 葛魯嘉. 心理科學. 2004(01)
[6]西方心理學的發(fā)展趨勢與統(tǒng)合視野[J]. 高峰強,陳明高. 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3(05)
[7]西方心理療法的整合趨勢及其前瞻[J]. 汪新建. 心理科學. 2003(05)
[8]大力促進心理學的理論研究[J]. 葉浩生. 心理學探新. 2003(02)
[9]論心理學的分裂與整合[J]. 葉浩生. 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2(06)
[10]西方心理學的分裂與整合主義的困境[J]. 葉浩生. 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2(04)
碩士論文
[1]批判與建構——試論西格蒙德·科克的“認知病理學研究”[D]. 高劍婷.南京師范大學 2004
本文編號:3206378
【文章來源】:南京師范大學江蘇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shù)】:122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斯塔茨的心理學整合思想的形成
一、心理學整合的探索者
(一) 學術生平
(二) 主要論著
(三) 斯塔茨在心理學界的影響
1. 論著引起的反響
2. 為心理學整合所做的其他工作
二、斯塔茨的主要研究歷程
(一) 主要觀點概述
(二) 在分支領域的研究工作
(三) 整合觀的演變
第二章 整合心理學的心理行為主義理論
一、心理行為主義的形成背景
(一) 自然科學的感召
(二) 科學哲學的源泉
(三) 心理學的催化
二、心理學分裂的原因分析
(一) 對傳統(tǒng)宏大理論的批判
(二) 心理學分裂的原因及表現(xiàn)
三、整合觀:心理行為主義理論
(一) 統(tǒng)一的實證主義
1. 統(tǒng)一的實證主義的主要觀點
2. 學者的反對與斯塔茨的辯護
(二) 行為主義化心理學與心理學化行為主義
第三章 整合與建構:多水平的理論與方法
一、主要內(nèi)容
(一) 生物學水平
(二) 基本的動物學習水平
(三) 人類學習水平
(四) 社會交互作用水平
(五) 兒童發(fā)展水平
(六) 人格水平
1. 語言-認知技能
2. 感覺-運動技能
3. 情緒-動機技能
(七) 心理測量水平
(八) 變態(tài)心理學水平
(九) 行為治療水平
二、心理行為主義理論的特點
(一) 形式上的特征
1. 邏輯特征
2. 明晰性與分析性
3. 關于中介變量
(二) 啟發(fā)性特征
三、對心理行為主義理論的評價
(一) 揚恰對心理行為主義的評論
(二) 施皮格勒的評論
(三) 小結
第四章 心理學界眾說紛紜的分裂與統(tǒng)一問題
一、心理學界對分裂與統(tǒng)一問題的關注
(一) 1980年代以前
(二) 1980年代以后
二、心理學分裂問題之爭論
(一) 積極支持者的觀點
1. 分裂危機的表現(xiàn)
2. 分裂的根源
(二) 悲觀支持者的觀點
(三) 反對者的觀點
三、心理學統(tǒng)一問題之爭論
(一) 統(tǒng)一及其必要性
(二) 統(tǒng)一的可能性
(三) 統(tǒng)一的對策
1. 借助于心理學史的研究進行整合
2. 借助于辯證唯物主義方法論實現(xiàn)整合
3. 樹立大心理學觀
4. 大力發(fā)展理論心理學
5. 通過認知科學整合心理學
6. 通過行為主義整合心理學
7. 其他觀點
第五章 統(tǒng)一的心理學之“可能”、“應為”與“可為”
一、統(tǒng)一的心理學之“可能”
二、統(tǒng)一心理學之“應為”
三、統(tǒng)一的心理學之“可為”
參考文獻
附錄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范式論心理學史批判[J]. 高申春. 自然辯證法研究. 2005(09)
[2]論西方心理學的兩種價值取向[J]. 常麗. 商丘師范學院學報. 2004(04)
[3]關于心理學哲學的思考[J]. 孔德生,葛魯嘉. 理論探討. 2004(03)
[4]心理學的五種歷史形態(tài)及其考評[J]. 葛魯嘉. 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4(02)
[5]追蹤現(xiàn)代科學心理學發(fā)展的十個線索[J]. 葛魯嘉. 心理科學. 2004(01)
[6]西方心理學的發(fā)展趨勢與統(tǒng)合視野[J]. 高峰強,陳明高. 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3(05)
[7]西方心理療法的整合趨勢及其前瞻[J]. 汪新建. 心理科學. 2003(05)
[8]大力促進心理學的理論研究[J]. 葉浩生. 心理學探新. 2003(02)
[9]論心理學的分裂與整合[J]. 葉浩生. 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2(06)
[10]西方心理學的分裂與整合主義的困境[J]. 葉浩生. 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2(04)
碩士論文
[1]批判與建構——試論西格蒙德·科克的“認知病理學研究”[D]. 高劍婷.南京師范大學 2004
本文編號:320637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jls/3206378.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