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個葉綠體基因序列片段重建廣義莧科系統(tǒng)發(fā)育關系
發(fā)布時間:2021-10-26 04:46
莧科(Amaranthaceaesensulato)是石竹目(Caryophyllales)第二大科,目前被普遍接受的莧科為其廣義概念,含狹義莧科(Amaranthaceae sensu stricto)和藜科(Chenopodiaceae)。然而到目前為止,藜科是否應作為獨立的科還存在爭議。此外,廣義莧科內部各亞科之間的系統(tǒng)關系也尚未厘清。對廣義莧科所有13個亞科代表類群進行取樣(共59種),基于8個葉綠體序列片段重建其系統(tǒng)發(fā)育關系,并結合分子鐘估算,對該科及其主要分支的起源與分化時間進行推測。結果表明,廣義莧科與狹義莧科都是很好的單系,但藜科并非單系,因此不支持藜科在科級水平的地位,支持廣義莧科的觀點。除了多節(jié)草亞科(Polycnemoideae)之外,其它亞科的系統(tǒng)位置均得到很好的分辨。分子鐘估算結果表明,廣義莧科于白堊紀晚期約69.9Ma分化出該科的2個主要分支,且該科在白堊紀-古近紀邊界附近時期(約66.0Ma)可能發(fā)生過快速輻射分化事件。
【文章來源】:植物學報. 2020,55(04)北大核心CSCD
【文章頁數(shù)】:11 頁
【部分圖文】:
基于8個葉綠體DNA序列片段構建的廣義莧科系統(tǒng)發(fā)育樹
分子鐘估算結果表明(附表2;圖2),廣義莧科與其姐妹群瑪瑙果科在白堊紀晚期約80.5 Ma(95%最大后驗密度(the 95%highest posterior density,HPD)=82.5–78.3 Ma)分開;并于白堊紀末期約69.9 Ma(73.3–67.0 Ma)分化出分支A和分支B。其中,前者于白堊紀/古近紀邊界(Cretaceous-Paleogene(K-Pg)boundary,約66.0 Ma)附近時期約67.3 Ma(71.6–63.5 Ma)開始分化形成分支A1與A2,而后者則于古新世(Paleocene)晚期約59.2 Ma(65.9–51.8 Ma)開始分化形成分支B1和B2。此外,分支A于白堊紀/古近紀邊界附近時期明顯發(fā)生過快速分化事件。例如,分支A1干群節(jié)點分化(約67.3 Ma(71.6–63.5 Ma))與冠群節(jié)點分化(約65.3 Ma(70.1–60.7 Ma))、甜菜亞科與其姐妹群分支的分化(約62 Ma(67.6–56.4 Ma))均位于這一時間節(jié)點附近。其它相關分支及眾多亞科的分化時間見附表2。2.4 討論
本文編號:3458857
【文章來源】:植物學報. 2020,55(04)北大核心CSCD
【文章頁數(shù)】:11 頁
【部分圖文】:
基于8個葉綠體DNA序列片段構建的廣義莧科系統(tǒng)發(fā)育樹
分子鐘估算結果表明(附表2;圖2),廣義莧科與其姐妹群瑪瑙果科在白堊紀晚期約80.5 Ma(95%最大后驗密度(the 95%highest posterior density,HPD)=82.5–78.3 Ma)分開;并于白堊紀末期約69.9 Ma(73.3–67.0 Ma)分化出分支A和分支B。其中,前者于白堊紀/古近紀邊界(Cretaceous-Paleogene(K-Pg)boundary,約66.0 Ma)附近時期約67.3 Ma(71.6–63.5 Ma)開始分化形成分支A1與A2,而后者則于古新世(Paleocene)晚期約59.2 Ma(65.9–51.8 Ma)開始分化形成分支B1和B2。此外,分支A于白堊紀/古近紀邊界附近時期明顯發(fā)生過快速分化事件。例如,分支A1干群節(jié)點分化(約67.3 Ma(71.6–63.5 Ma))與冠群節(jié)點分化(約65.3 Ma(70.1–60.7 Ma))、甜菜亞科與其姐妹群分支的分化(約62 Ma(67.6–56.4 Ma))均位于這一時間節(jié)點附近。其它相關分支及眾多亞科的分化時間見附表2。2.4 討論
本文編號:345885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jiyingongcheng/345885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