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氏梭菌己酸合成途徑基因的鑒定及該菌遺傳操作工具的構建
【學位授予單位】:江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Q78
【圖文】:
第一章 緒論菌展開代謝工程改造。因此本課題將對克氏梭菌己酸合成途徑的關鍵酶編碼基因進行解析,通過發(fā)酵動力學、體內(nèi)表達水平和體外酶學性質(zhì)三個方面對克氏梭菌產(chǎn)己酸關鍵基因及合成六碳骨架的關鍵酶硫解酶功能進行解析。該研究結果可以為 C6 平臺化合物(如己醇、3-羥基己酸)的綠色生物合成提供高效的基因元件。本文首次探索構建克氏梭菌遺傳操作工具,為實現(xiàn)對克氏梭菌的己酸合成途徑代謝工程改造奠定理論和技術基礎。
江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和測序驗證獲得陽性克隆。將連接有 lacZ 基因的質(zhì)粒轉(zhuǎn)化入克氏梭菌 DSM555 菌株中,以含有 10 μg·mL-1甲砜霉素的乙醇醋酸鈉瓊脂平板篩選陽性轉(zhuǎn)化子。引物 p6-F/lacZ-BamH I-R 進行菌落 PCR 驗證陽性轉(zhuǎn)化子,菌株命名為 DSM555(PthlA1(part)-lacZ)、DSM555(PthlA1(all)-lacZ)和 DSM555(lacZ),見圖 2-1。
丁酸、己酸和辛酸摩爾比為 3:41:1,質(zhì)量比為 2:33:1(圖3-1)。在此培養(yǎng)條件下,克氏梭菌的主要代謝產(chǎn)物為己酸,僅合成少量的丁酸和微量的辛酸;诳耸纤缶核岚l(fā)酵動力學特征,我們推測克氏梭菌的短中鏈脂肪酸合成酶系傾向于催化四碳和六碳產(chǎn)物的形成。發(fā)酵動力學分析還表明,丁酸呈現(xiàn)出先合成,再被利用的特征。丁酸之所以能被回用,推測存在兩種可能性:(1)輔酶 A 轉(zhuǎn)移酶(Cat)具有較為廣泛的底物特異性[10],Cat 可以將輔酶 A 轉(zhuǎn)移到乙酸上生成乙酰輔酶 A,也可以將輔酶 A 轉(zhuǎn)移到丁酸上,生成丁酰輔酶 A;(2)Cat 催化的丁酸釋放反應為:丁酰輔酶 A+乙酸 丁酸+乙酰輔酶 A,當乙酸被逐漸消耗后,該反應可能傾向于逆向進行,丁酸被回用。無論哪種途徑,丁酸均可以被轉(zhuǎn)化為丁酰輔酶 A,與一分子乙酰輔酶 A 在硫解酶催化下形成 3-酮基-己酰輔酶 A。圖 3-1 克氏梭菌 DSM555 利用乙醇和乙酸作為碳源的生長、底物利用和產(chǎn)物生成趨勢(A:克氏梭菌生長曲線;B:克氏梭菌底物利用曲線;C:克氏梭菌產(chǎn)物曲線)Fig. 3-1 The profiles of growth, substrate utilization and metabolite production in a batch fermentation ofC. kluyveri DSM555 using ethanol and acetate as carbon sources (A: growth curve of C. kluyveri; B:substrate utilization curve of C. kluyveri; C: product curve of C. kluyveri)當以乙醇和丁酸根作為碳源時,克氏梭菌產(chǎn)生己酸和微量的辛酸,丁酸呈現(xiàn)出凈消耗,無乙酸被檢測到(圖 3-2)?梢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宋海騰;柯婷雅;林遠清;歐海濤;謝燕波;李明;陳麗萍;;犬埃立克氏體病的診療[J];中國工作犬業(yè);2009年11期
2 陳啟鋒,李志真,黃群策;弗蘭克氏菌的研究進展與前景[J];福建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1998年04期
3 周志宏,石彥林,劉志恒;弗蘭克氏菌的分類研究進展[J];微生物學通報;1997年01期
4 江智輝;楊茂斌;;用酶聯(lián)免疫方法替代錫克氏試驗[J];微生物學雜志;1987年01期
5 丁鑒;蘇鳳巖;孫慧君;黃雅麗;徐卿德;李忠偉;吳陽;張麗珊;朱巖;李維光;;弗蘭克氏菌紅外光譜特性的研究[J];微生物學雜志;1987年02期
6 趙振英;黃家彬;劉惠昌;朱寶琴;楊惠凡;;不同非豆科樹木科屬來源的弗蘭克氏菌的比較研究[J];微生物學報;1988年03期
7 謝文貞;尼曼—匹克氏病一家二例報告[J];溫州醫(yī)學院學報;1988年02期
8 周亞熙,陳振東;尼曼—匹克氏病1例[J];安徽醫(yī)科大學學報;1988年02期
9 牛春魁;從錫克氏試驗結果看計劃免疫保償合同制的優(yōu)勢性[J];中國公共衛(wèi)生(管理版);1988年01期
10 李正芬,馮海翔,董熔;尼曼—匹克氏病1例報告[J];陜西醫(yī)學雜志;1989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葉盛;陳賢斌;朱丹化;李則群;吳哲褒;諸葛啟釧;;拉克氏裂囊腫的診斷和治療[A];中華醫(yī)學會神經(jīng)外科學分會第九次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0年
2 周金福;楊生旺;金勇;;L型克氏針刀治療屈指肌腱狹窄性腱鞘炎119例療效觀察[A];玉溪市第三屆二次骨科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9年
3 季衛(wèi)平;王小玲;王波;;夏克氏膝關節(jié)病2例附文獻復習[A];第二十四屆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骨傷科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17年
4 段中寧;張書嘉;董春光;關瑞;李利;韓加輝;;聲帶任克氏水腫壓榨術與上皮剝脫術的臨床比較分析[A];2016年《中國醫(yī)院藥學雜志》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6年
5 洪曉月;;沃爾巴克氏體(Wolbachia)在神澤葉螨和桑全爪螨中的垂直傳播[A];昆蟲學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中國昆蟲學會2002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2年
6 謝杰;池雷霆;趙立勇;羅建平;張智;;單根通用克氏髓內(nèi)針閉合復位內(nèi)固定治療第四、五掌骨骨折的臨床療效分析[A];2014中國醫(yī)師協(xié)會中西醫(yī)結合醫(yī)師大會論文摘要集[C];2014年
7 謝杰;池雷霆;趙立勇;羅建平;張智;;單根通用克氏髓內(nèi)針閉合復位內(nèi)固定治療第四、五掌骨骨折的臨床療效分析[A];第二十一屆全國中西醫(yī)結合骨傷科學術研討會暨骨傷科分會換屆大會論文匯編[C];2014年
8 高文娜;汪萬春;陳[
本文編號:280414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jiyingongcheng/2804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