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基因表達譜和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網絡的乳腺癌相關特異性基因的識別
【學位授予單位】:天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R737.9;TP301.6
【圖文】:
前 24 個基因做乳腺癌的候選基因。排除 5 個隨機因素后,基于 R 語言的clusterProfiler 包對剩余 19 個基因進行 GO 富集分析和 KEGG 通路富集分析。2.2.1 芯片數據來源本實驗數據源為 GEO(https://www.ncbi.nlm.nih.gov/geo/)數據庫,是當今最大的、最全面的公共基因表達資源。GEO 全稱為 Gene Expression Omnibus,是一個免費的微陣列數據、下一代測序和其他高通量測序的數據的平臺。該數據庫由美國國家醫(yī)學圖書館國家生物技術信息中心(NCBI)建立和維護,目前公共區(qū)域可獲得大于一百萬數據樣本,并且樣本數量在不斷地增長。GEO 提供的主要的數據有:(1)GSE:原始數據,以此開頭的 ID 號為研究的 ID;(2)GSD:背景校正和歸一化后的數據;(3)GSM:樣本數據,一個 GSE 包含多個 GSM;(4)GPL:芯片平臺描述數據,通常只有同一平臺的數據才可以進行比較。本研究選擇乳腺癌的基因表達譜數據集 GSE9574。該文件包含 29 個樣本文件,其中,14 個樣本來自乳腺癌組織內的上皮細胞,15 個樣本來自正常組織的上皮細胞。
天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首先,運用相對對數(RLE)箱圖的可靠性,如圖 2-2 所示,一個探針組在某個樣本的表達值除以該探針組在所有樣本中表達值的中位數后取對數。箱線圖中間的黑線代表中位數,所有的黑線接近 0 線說明數據是可靠的。然后利用 R中的 limma 包的 RMA 算法對數據進行前處理,即背景校正、標準化和匯總。該算法處理過的數據時經過以 2 為底的對數轉換的。在本研究中,我們將處理前和處理后的結果分別繪制為圖 2-3、圖 2-4。其中圖 2-3 為原始數據,圖 2-4 為 RMA算法預處理完的數據。該數據集來自平臺 GPL96,基于此平臺,我們將陣列號轉換為相對應的基因。由于一個基因對應多個陣列號從而對應多個表達值,故本研究中將多個表達值的均值作為基因的表達值。最后,我們得到 12,437 個基因用來做接下來的處理。
利用最大相關最小冗余算法處理微陣列數據時,在相關和冗余之間的關系中具有最大的權衡性能的特征即為好的特征[31]。最大相關最小冗余方法對于從候選基因中減少冗余并且選擇高準確率的基因子集非常有效。在本研究中我們利用基于 Peng 等的算法和發(fā)布的源代碼改進后所自行開發(fā)的圖形界面軟件來實現,圖 2-5 最大相關最小冗余軟件界面圖 2-6 輸入的表達譜文件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倩;金紅艷;何為;葛四平;田勇;趙能剛;;乳腺癌組織微小RNA-218-5p的表達及其臨床意義[J];臨床腫瘤學雜志;2018年12期
2 高嘉悅;;乳腺癌的治療現狀及展望[J];中國新通信;2019年02期
3 郭奕陽;朱彩虹;郭秀娟;;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陽性乳腺癌與抗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新型藥物[J];河北醫(yī)科大學學報;2018年01期
4 閆東;;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3在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陽性乳腺癌組織中的表達[J];腫瘤基礎與臨床;2017年06期
5 張青;甘淋;;乳腺癌生物標志物的研究進展[J];生命的化學;2018年01期
6 張斌;梁愛玲;劉勇軍;;外泌體在乳腺癌中耐藥機制的研究進展[J];中國醫(yī)藥生物技術;2018年02期
7 張國強;劉增艷;王曉紅;楊振林;;血清微小RNA-409-3p表達在乳腺癌早期診斷中的價值[J];江蘇醫(yī)藥;2018年04期
8 王晨飛;胡浩霖;呂建鑫;張亞男;;乳腺癌侵襲相關分子的研究熱點[J];東南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8年04期
9 童彤;;草莓能抑制乳腺癌擴散[J];中國果業(yè)信息;2017年05期
10 陳暢;黃欣;茅楓;周易冬;林燕;孫強;;乳腺癌眼部轉移的診治現狀[J];中華乳腺病雜志(電子版);2018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錢明;黃劍浜;肖楊;鄭海榮;;利用高頻超聲刺激探究乳腺癌細胞侵襲性[A];2016年全國聲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6年
2 楊永長;黃文芳;劉華;肖代雯;姜偉;;乳腺癌細胞核差異蛋白篩選[A];中華醫(yī)學會第七次全國中青年檢驗醫(yī)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2年
3 陸勁松;邵志敏;吳炅;韓企夏;沈鎮(zhèn)宙;;新型維甲酸抑制乳腺癌細胞的生長及誘導凋亡的機制研究[A];2000全國腫瘤學術大會論文集[C];2000年
4 白霞;傅建新;丁凱陽;王兆鉞;阮長耿;;組織因子途徑抑制物-2在乳腺癌細胞中的表達研究[A];第10屆全國實驗血液學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5 戴建建;章靜茹;陳峰;馬道新;紀春巖;;EGFR抑制劑對乳腺癌細胞生物學活性的影響[A];中華醫(yī)學會血液學分會第十三屆全國血栓與止血學術會議暨“血栓栓塞性疾病(血栓與止血)基礎與臨床研究進展”論文摘要匯編及學習班講義[C];2011年
6 李俊;繆蘇宇;李曉敏;束永前;王水;殷詠梅;;腫瘤壞死因子-α對乳腺癌細胞CD44表達的調控以及影響細胞遷徙的機制探討[A];2010’全國腫瘤分子標志及應用學術研討會暨第五屆中國中青年腫瘤專家論壇論文匯編[C];2010年
7 ;不同分子量肝素對乳腺癌細胞侵襲和轉移能力的影響(英文)[A];第十一屆全國青年藥學工作者最新科研成果交流會論文集[C];2012年
8 汲振余;李懿;范丹丹;;膜骨架蛋白4.1N負調控乳腺癌細胞的粘附、遷移及侵襲[A];2013醫(yī)學前沿論壇暨第十三屆全國腫瘤藥理與化療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3年
9 趙麗;曹英林;;降鈣素體外抑制乳腺癌細胞的作用[A];中國免疫學會第四屆學術大會會議議程及論文摘要集[C];2002年
10 趙麗;曹英林;;降鈣素體外抑制乳腺癌細胞的作用[A];中國免疫學會第四屆學術大會會議議程及論文摘要集[C];200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閆潔;我學者發(fā)現乳腺癌侵襲轉移新機制[N];中國科學報;2012年
2 本報記者 黃辛 通訊員 王廣兆;最“毒”乳腺癌開啟精準治療時代[N];中國科學報;2019年
3 記者 張夢然;妊娠34周以上可降低乳腺癌風險[N];科技日報;2018年
4 記者 張夢然;轉移乳腺癌細胞休眠不死之謎破解[N];科技日報;2018年
5 本報記者 劉霞;大數據算法在諸多領域“弄潮”[N];科技日報;2017年
6 南方日報記者 嚴慧芳 通訊員 宋莉萍;長期喝蜂王漿會致癌?[N];南方日報;2017年
7 記者 毛黎;美發(fā)現有效抑制乳腺癌細胞生長的分子[N];科技日報;2010年
8 ;專家發(fā)現抑制DNA修補可殺死乳腺癌細胞[N];中國高新技術產業(yè)導報;2005年
9 記者 毛磊;乳腺癌干細胞被美專家發(fā)現[N];新華每日電訊;2003年
10 記者 宋心德;圓白菜、胡蘿卜能防乳腺癌[N];新華每日電訊;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志華;miR-29a參與胰島素信號通路調控乳腺癌生長侵襲的分子機制[D];南昌大學;2016年
2 范姝琳;長鏈非編碼RNA TUG1影響乳腺癌細胞增殖、遷移及侵襲的研究[D];吉林大學;2018年
3 林冬靜;CLDN6在乳腺癌組織中的表達及其誘導乳腺癌細胞自噬的作用[D];吉林大學;2018年
4 馬振海;miR-199b-5p和miR-409-3p在乳腺癌發(fā)生發(fā)展中的作用及其調控機制研究[D];大連醫(yī)科大學;2016年
5 蔡琳琳;柴桂龍牡湯改善Luminal型乳腺癌患者生活質量及對MCF-7細胞株影響的研究[D];中國中醫(yī)科學院;2018年
6 趙建華;MRI動態(tài)增強聯(lián)合鉬靶在乳腺癌早期診治臨床路徑中的價值研究[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7年
7 李俊堂;miR-568抑制乳腺癌細胞體內外轉移機制的研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14年
8 張懿敏;葡萄糖對乳腺癌細胞內質網應激及增殖轉移能力的影響及其調節(jié)機制[D];武漢大學;2015年
9 周云;長鏈非編碼基因HOTAIR對乳腺癌放射抵抗性的調控及機制[D];南京醫(yī)科大學;2016年
10 燕小梅;乳腺癌中巖藻糖基轉移酶Ⅳ的表達、檢測及影響因素的研究[D];大連醫(yī)科大學;201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韓雪;乳腺癌中雄激素受體的表達及其與臨床病理特征的關系[D];大連醫(yī)科大學;2013年
2 張開炯;循環(huán)lncRNA H19對乳腺癌的診斷價值及其遺傳易感性研究[D];西南醫(yī)科大學;2016年
3 柯子瑞;乳腺癌中Rab22a的表達與生存預后的關系[D];吉林大學;2018年
4 尤文婷;miR-491-5p在ERα陽性乳腺癌細胞中的功能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7年
5 王遠濤;維生素K2誘導乳腺癌MCF-7細胞凋亡的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7年
6 曹換換;基于基因表達譜和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網絡的乳腺癌相關特異性基因的識別[D];天津大學;2018年
7 武晉玲;乳腺癌靶向多肽的篩選和初步鑒定[D];陜西師范大學;2015年
8 曾藝秀;基于熒光相關光譜技術的乳腺癌細胞膜微區(qū)特性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5年
9 張瑞;新型透明質酸基因傳遞載體的優(yōu)化及其介導的乳腺癌靶向基因沉默[D];鄭州大學;2018年
10 劉美佳;三種內酯類化合物對乳腺癌細胞MCF-7的抑制作用及機制研究[D];遼寧大學;2018年
本文編號:278717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jiyingongcheng/2787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