魁蚶血紅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學(xué)位授予單位】:上海海洋大學(xué)
【學(xué)位級別】:碩士
【學(xué)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S917.4
【圖文】:
時 4.5 mg/L 組比對照組升高,其他組的酶活性基本恢復(fù)到對照組水平,而四角蛤蜊酶活性也有明顯下降,至 72h 時明顯低于對照組。櫛孔扇貝 24h 時只有 4.5mg/L 組有明顯升高,其他組均有降低,且 24 h 后的各時間點 4.5 mg/L、2.5 mg/L和 0.5 mg/L 組的酶活性低于對照組(p<0.01)。低氧脅迫后外套膜中 SOD 酶活變化情況見圖 1-2?馈笨咨蓉惡退慕歉蝌鄱际窃诘脱跆幚砗 24 h 的 4.5 mg/L 組出現(xiàn)酶活性最高值,同一時間段隨著溶氧濃度的降低,SOD 酶的活力明顯出現(xiàn)下降?篮蜋笨咨蓉愒谕蝗苎跛浇M隨著處理時間的延長,其酶活性比對照組都有著明顯的降低。四角蛤蜊組在處理 48 h 后除 4.5 mg/L 組的高于對照組,其他組基本恢復(fù)到對照組水平?、櫛孔扇貝和四角蛤蜊血液中SOD酶的活力變化見圖1-3。3種貝類SOD酶活力在 4.5 mg/L 組脅迫 24 h 和 48 h 后明顯高于對照組,且隨著溶氧水平的降低,其 SOD 酶活性降低明顯,櫛孔扇貝組在 24 h 的 2.5 mg/L 組就明顯低于對照組,魁蚶是在處理 48 h 后的 2.5 mg/L 組開始低于對照組。四角蛤蜊在處理 48 h后除 4.5 mg/L 組外其他組 SOD 酶活力基本回復(fù)到對照組水平。
其 SOD 酶活性降低明顯,櫛孔扇貝組在 24 h 的 2.5 mg/L 組就明顯低于對照組,魁蚶是在處理 48 h 后的 2.5 mg/L 組開始低于對照組。四角蛤蜊在處理 48 h后除 4.5 mg/L 組外其他組 SOD 酶活力基本回復(fù)到對照組水平。圖 1-1 溶氧對魁蚶(A)、櫛孔扇貝(B)和四角蛤蜊(C)鰓中 SOD 酶活力的影響Fig 1-1 Effect of DO on activities of SOD in the gills of Scapharca broughtonii (A), ChlamysFarreri (B) and Mactra veneriformis (C).不同小寫字母間表示差異顯著(p<0.05),不同大寫字母間表示差異極顯著(p<0.01)。Different lowercase letters indica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Different capital lettersindicate high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1).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娟娟;包永波;王素芳;林志華;;泥蚶血紅蛋白異源四聚體酶解多肽抗菌活性及其機理研究[J];海洋學(xué)報;2015年12期
2 鄭利兵;吳彪;劉志鴻;周麗青;孫秀俊;田吉騰;楊愛國;鄭言鑫;;魁蚶(Scapharca broughtonii)半乳糖凝集素(SbGal)基因cDNA的克隆及表達分析[J];海洋與湖沼;2015年05期
3 周珊珊;張秀梅;劉旭緒;張沛東;;魁蚶稚貝的底質(zhì)選擇性及其潛沙能力評價[J];水產(chǎn)學(xué)報;2015年06期
4 王素芳;包永波;施淼江;鄭丹妮;楊婷婷;林志華;;泥蚶血紅蛋白的制備及其抗菌活性研究[J];海洋學(xué)報;2014年12期
5 齊小瓊;王艇;;植物血紅蛋白基因家族的分子進化研究[J];湖北農(nóng)業(yè)科學(xué);2014年18期
6 季延濱;崔培;郭永軍;白東清;邢克智;;溶解氧對血鸚鵡攝食、生長、消化酶及溶菌酶活性的影響[J];水產(chǎn)科技情報;2014年04期
7 周麗青;楊愛國;王清印;呂振明;劉志鴻;田吉騰;吳彪;;鰻弧菌對魁蚶血細胞形態(tài)及免疫功能的影響[J];海洋與湖沼;2014年03期
8 王鶴;胡寶慶;文春根;胡向萍;程周玉;寧瑞紅;;褶紋冠蚌防御素基因特征與表達[J];中國水產(chǎn)科學(xué);2013年06期
9 陳楨;邱兆星;王鴻霞;張秀梅;劉保忠;;基于COI和ITS-1基因?qū)酪吧后w和人工繁育子代的遺傳分析[J];海洋科學(xué);2013年07期
10 周作強;丁晴晴;劉其根;王有基;胡夢紅;;缺氧對貝類的脅迫效應(yīng)及對其免疫系統(tǒng)的影響[J];生態(tài)毒理學(xué)報;2013年0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條
1 崔旭;陶妍;;紫貽貝大防御素在畢赤酵母中的重組DNA表達[A];2016年中國水產(chǎn)學(xué)會學(xué)術(shù)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6年
相關(guān)博士學(xué)位論文 前6條
1 談艷苗;櫛孔扇貝(Chlamys farreri)組織凝集活性分析及一種C-型凝集素單克隆抗體的研制和特性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xué);2013年
2 岳峰;櫛孔扇貝免疫系統(tǒng)發(fā)生及母源免疫的初步研究[D];中國科學(xué)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3年
3 荊昭;毛蚶(Scapharca Kagoshimensis)血紅蛋白的類酚氧化酶性質(zhì)及其抗菌活性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xué);2011年
4 張朝霞;雜色鮑血細胞和體液免疫因子研究[D];廈門大學(xué);2006年
5 趙建民;扇貝大防御素和G型溶菌酶的基因克隆與重組表達[D];中國科學(xué)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6年
6 楊禮香;擬南芥血紅蛋白的生物學(xué)功能研究[D];武漢大學(xué);2005年
相關(guān)碩士學(xué)位論文 前10條
1 汪清晨;牡蠣皰疹病毒感染魁蚶轉(zhuǎn)錄組測定及免疫相關(guān)基因分析[D];大連海洋大學(xué);2016年
2 郭曉亮;中韓兩國魁蚶生理代謝和生長特性比較研究[D];上海海洋大學(xué);2016年
3 王俊南;三角帆蚌3個免疫相關(guān)基因的分子特征及表達分析[D];上海海洋大學(xué);2016年
4 黃永歡;魁蚶MyD88、CAT和GST的克隆及功能分析[D];上海海洋大學(xué);2016年
5 王慧娟;低氧對團頭魴生理生化指標(biāo)及低氧應(yīng)答基因表達的影響[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xué);2015年
6 鄭利兵;魁蚶轉(zhuǎn)錄組文庫的構(gòu)建分析及免疫相關(guān)基因的克隆、表達、抗菌活性研究[D];上海海洋大學(xué);2015年
7 楊婷婷;泥蚶血紅蛋白及其多肽的抗菌功能和應(yīng)用研究[D];寧波大學(xué);2014年
8 汪青;泥蚶血紅蛋白克隆、表達與免疫相關(guān)性研究[D];上海海洋大學(xué);2012年
9 于赫男;蝦夷扇貝大防御素基因的克隆、表達及G-型溶菌酶基因的啟動子分析[D];遼寧師范大學(xué);2012年
10 于海鵬;大豆血紅蛋白基因轉(zhuǎn)化根瘤菌工程菌株的構(gòu)建[D];黑龍江大學(xué);2011年
本文編號:273429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jiyingongcheng/2734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