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珠藻目植物rbcL基因的適應性進化分析
【圖文】:
530海洋與湖沼48卷圖1基于rbcL基因序列構建的系統(tǒng)發(fā)育樹Fig.1PhylogenetictreeestablishedbasedontherbcLgenesequence注:節(jié)點處的數(shù)字代表最大似然法ki靴值,A、B、C、D、E、F代表選定的分支2.3正選擇位點定位以膠串珠藻Batrachospermumgelatinosum(串珠藻目,串珠藻科,串珠藻屬的模式種,登錄號為AF029141)的rbcL序列為參考序列,基于同源建模原理預測出Rubisco大亞基的參考三維結構(圖2)。經(jīng)過對PDB數(shù)據(jù)庫進行Blast搜索模板,得到一種喜溫紅藻Geldieriapartita的Rubisco三維結構(PDBID:1BWV)(Sugawaraetal,1999),相似度83.64%,符合同源建模的可靠性要求。將用于建模的序列AF029141、程序分析序列PAML(379個氨基酸位點)和模板Rubisco大亞基對應氨基酸序列用Bioedit軟件進行比對,確定了被檢測出的正選擇位點的相對位置(圖2)。運用Raswin軟件(Sayleetal,1995)將正選擇位點標定在構建出的Rubisco大亞基的參考三維模型中。如圖3所示,被選出的正選擇位點277L、280L位于Rubisco大亞基
532海洋與湖沼48卷表4LRT檢驗統(tǒng)計量Tab.4Likelihoodratiostatistics模型比較2ΔL自由度df概率P分支模型M0vs.A0.53126610.4661M0vs.B2.161810.1415M0vs.C0.213510.644M0vs.D17.673**1<0.01M0vs.E0.634710.4256M0vs.F26.709**1<0.01M0vs.G3.5568740.8015位點模型M0vs.M3158.70**4<0.01M1avs.M2a0.0000621M7vs.M80.0075721分支-位點模型avs.a07.61**1<0.01bvs.b0011cvs.c00.0110.92dvs.d0011evs.e0011fvs.f05.96*10.01注:*顯著,P<5%;**極顯著,P<1%圖2膠串珠藻(AF029141)Rubisco大亞基參考三維結構Fig.2Referencethree-dimensionalstructureofRubiscolargesubunitsofBatrachospermumgelatinosum(AF029141)注:正選擇位點在圖中用白色圓圈標出羧基末端保守的8個α螺旋和8個β片層構成的α/β桶狀結構域中第7個α螺旋和第7個β片層之間的loop結構上,350S位于羧基末端鄰近α/β桶狀結構域的一個α螺旋上。圖3Rubisco大亞基氨基酸序列對位排列Fig.3AlignmentoftheaminoacidsequenceofRubisco注:對應氨基酸下方箭頭表示對應的Rubisco的二級結構。圖中字母第一行代表PAML序列,第二行代表模板序列,第三行代表本文建模序列3討論被選出的正選擇位點277L、280L位于Rubisco大亞基羧基末端活性中心區(qū)域,350S位于羧基末端鄰近α/β桶狀結構域的一個α螺旋上。已有研究表明Rubisco的一個大亞基和一個小亞基組成的二聚體是該酶最小的功能單位,小亞基氨基端的功能結構域由5個β折疊和相鄰的2個α螺旋組成(Farberetal,1990),它們和大亞基羧基端的由8個α螺旋和8個β折疊組成功能結構域組成該酶的功能活性中心(Soper
【作者單位】: 山西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1670208號,31370239號
【分類號】:Q943.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謝樹蓮,施之新;四川串珠藻屬一新種[J];植物研究;2004年02期
2 謝樹蓮;姚戈;;串珠藻科分類系統(tǒng)述評及主要分類特征的評價[J];世界科技研究與發(fā)展;2006年01期
3 謝樹蓮;;串珠藻目(紅藻門)基于形態(tài)學證據(jù)的系統(tǒng)發(fā)育分析[J];山西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年02期
4 姚戈;謝樹蓮;;串珠藻目分子系統(tǒng)學研究進展[J];植物學通報;2007年02期
5 華棟,施之新;江蘇串珠藻屬一新種[J];植物分類學報;1996年03期
6 施之新;中國串珠藻屬(紅藻門)的兩個新種[J];植物分類學報;1994年03期
7 謝樹蓮;娘子關泉膠串珠藻生長和分布的季節(jié)動態(tài)[J];應用生態(tài)學報;2004年10期
8 謝樹蓮,凌元潔;串珠藻目的現(xiàn)代地理分布和起源[J];山西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年02期
9 吉莉;謝樹蓮;馮佳;;中國串珠藻目植物區(qū)系研究[J];山西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年04期
10 謝樹蓮,施之新,盧海聲,梁良弼;中國串珠藻屬的4個新記錄種[J];武漢植物學研究;2003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5條
1 謝樹蓮;;串珠藻目的系統(tǒng)發(fā)育分析[A];第七屆全國系統(tǒng)與進化植物學青年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2年
2 謝樹蓮;;串珠藻目的系統(tǒng)發(fā)育分析[A];中國植物學會七十周年年會論文摘要匯編(1933—2003)[C];2003年
3 姚戈;謝樹蓮;;串珠藻目分子系統(tǒng)學研究進展[A];全國系統(tǒng)與進化植物學研討會暨第九屆系統(tǒng)與進化植物學青年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6年
4 姚戈;吉莉;謝樹蓮;;基于rbcL序列的串珠藻屬系統(tǒng)發(fā)育分析[A];中國海洋湖沼學會藻類學分會第七屆會員大會暨第十四次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集[C];2007年
5 李強;吉莉;姚戈;馮佳;謝樹蓮;;串珠藻目植物的系統(tǒng)發(fā)育-基于rbcL序列的證據(jù)[A];慶祝中國藻類學會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五次學術討論會摘要集[C];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姚戈;串珠藻目分子系統(tǒng)學研究[D];山西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253974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jiyingongcheng/25397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