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HECT類泛素蛋白連接酶(HECT E3s)作為一種主要的泛素連接酶類型存在于幾乎所有真核生物的細胞中,這類酶在其羧基端包含有一個由約350個氨基酸組成的HECT結構域。HECT E3s通過選擇性地識別細胞內的活性蛋白并通過26S蛋白酶體介導的降解途徑來調控許多重要的生物過程。HECT E3s的功能目前在動物中已經做了比較深入的研究,發(fā)現(xiàn)其在與疾病相關的各種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在植物中這一家族中的某些成員在調控植物的生長和發(fā)育的過程如衰老、毛狀體的發(fā)育、非生物脅迫等過程中也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其中所涉及的具體機制仍不清楚。在擬南芥中含有7個HECT E3s,僅UPL3和UPL5基因的表達和功能有初步的研究。為此,本研究通過克隆擬南芥中HECT家族其中6個成員UPL1、UPL2、UPL3、 UPL4、UPL口UPL7的啟動子并連接到GUS報告基因的上游,構建ProUPLs-GUS啟動子活性分析載體,通過農桿菌浸染野生型擬南芥獲得轉基因植株;通過GUS組織化學染色對不同發(fā)育時期和不同組織器官的材料進行染色,從而系統(tǒng)地認識這6個HECT類泛素蛋白連接酶家族基因的表達模式。同時,通過對UPL基因家族的T-DNA插入突變體進行篩選和鑒定,對這些UPL基因單突變情況下的植株表型和功能進行了初步分析。具體獲得的實驗結果如下:(1)在轉基因擬南芥種子萌發(fā)的早期,除了UPL6基因啟動子驅動的GUS報告基因僅在萌發(fā)后2天(2 DAG)的小苗子葉中檢測到表達外,其它UPLs基因的啟動子驅動的GUS基因在2 DAG和5 DAG時在下胚軸、子葉和根尖成熟區(qū)的中柱鞘中均有表達;UPL2和UPL4基因的啟動子還在根尖分生區(qū)和根毛中有活性;UPL4的啟動子在根尖伸長區(qū)的中柱鞘中有活性;7DAG之后整個UPL家族基因的啟動子在新生部位真葉和毛狀體中均有活性;(2)系統(tǒng)地對ProuPLs-GUS啟動子轉基因擬南芥植株在營養(yǎng)和生殖階段的蓮座葉進行染色,發(fā)現(xiàn)UPL1和UPL4啟動子在老葉中活性高于年輕葉;而UPL2和UPL3啟動子在中間齡葉片的活性高于老葉和嫩葉;UPL6基因的啟動子則在老葉和嫩葉中活性相當,且高于中間齡葉片活性;UPL7基因的啟動子在不同葉齡蓮座葉中活性無明顯差異。(3)對轉基因植株花序進行GUS組織化學染色,發(fā)現(xiàn)這六個基因的啟動子在莖、花梗、花托和花萼等組織中均有活性。除UPL1基因在花絲和柱頭上沒有啟動子活性外,其他基因的啟動子都有活性;且UPL2基因的啟動子在花藥中的活性較高。(3)對轉基因植株的角果進行染色,發(fā)現(xiàn)這六個UPL家族成員的啟動子在角果柄中都有活性;UPL2、UPL3、UPL4、UPL6和UPL7的啟動子還在角果的果皮上有活性;在角果發(fā)育的早期UPL3、UPL4和UPL6基因的啟動子還在角果的頂端有活性;UPL2的啟動子在種子中有特異活性;(4)利用三引物法鑒定擬南芥UPL基因家族成員的T-DNA插入突變體并獲得純合體植株,通過qRT-PCR鑒定所篩選純合體的轉錄水平,并對獲得的UPL2、UPL3、UPL4和UPL6基因的純合突變體植株進行包括葉綠素含量、黃綠葉統(tǒng)計、光合效率等衰老表型的觀察和下游相關基因的表達分析,結果表明:從植株生長的25 DAG到67 DAG的觀察期內,各突變體在60 DAG時都表現(xiàn)出輕微的衰老延緩表型,在53 DAG的各突變體的蓮座葉中檢測下游衰老相關基因的表達,發(fā)現(xiàn)衰老負調控相關的NEET基因都有不同程度的上調表達,進一步證實UPL2、UPL3、UPL4和UPL6基因可能跟衰老調控有一定的關系。
[Abstract]:......
【學位授予單位】:福建農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Q943.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9條
1 白鳳蓮;化學獎 泛素調節(jié)蛋白質 細胞控制化學過程的分子層認知[J];國外科技動態(tài);2004年11期
2 聶晶;田春艷;張令強;;泛素蛋白連接酶MDM2活性及穩(wěn)定性調控的研究進展[J];遺傳;2009年10期
3 馬上上;韓瑩瑩;潘曉利;康志瓊;郝麗娟;姚勤;陳克平;;桿狀病毒泛素蛋白研究進展[J];蠶業(yè)科學;2014年02期
4 李小婷;江阿沛;馮晴;;類泛素蛋白ISG15及其共價酶修飾系統(tǒng)與腫瘤[J];生命的化學;2011年05期
5 宋素勝;謝道昕;;泛素蛋白酶體途徑及其對植物生長發(fā)育的調控[J];植物學通報;2006年05期
6 郭艷利;馬延超;;運動與泛素蛋白連接酶MAFbx和MuRFl[J];內江科技;2014年02期
7 葉曉峰,吳喬;類泛素蛋白——SUMO[J];細胞生物學雜志;2004年01期
8 劉暢;喬文濤;王琛;耿運琪;;類泛素蛋白ISG 15及其在先天免疫中的作用[J];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進展;2006年11期
9 ;[J];;年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常永剛;宋愛新;施燕紅;胡紅雨;林東海;;人BMSC-UbP蛋白的UBA結構域結構及其與泛素的復合物結構[A];第十四屆全國波譜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6年
2 吳焱秋;柴家科;楊紅明;陳敏亮;陳寶駒;;嚴重燒傷后大鼠不同類型骨骼肌泛素蛋白水平的變化及意義[A];全國危重燒傷患者早期復蘇對策專題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5年
3 袁磊;吳國豪;張波;;肌肉細胞特異性泛素蛋白連接酶(E3)在惡性腫瘤病人肌肉中的表達及其意義[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一屆全國營養(yǎng)支持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仇逸邋閔建穎;我國科學家發(fā)現(xiàn)類泛素蛋白酶調控機制[N];醫(yī)藥經濟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袁磊;肌肉細胞特異性泛素蛋白連接酶在癌性惡液質中作用機制的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2 余新;酵母雙雜交技術鑒定FAT10新的結合蛋白:真核翻譯延伸因子-1a1[D];南昌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李欣欣;淀粉結合結構域AmyP-SBD的結構研究及類泛素蛋白SAMP2的嗜鹽機制研究[D];安徽大學;2016年
2 邱士優(yōu);擬南芥HECT類泛素蛋白連接酶家族基因表達和功能的初步研究[D];福建農林大學;2016年
3 李爽;不同年齡階段泛素蛋白在神經組織表達特征[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0年
4 劉艷雷;Ubiquitin和p53在膽道系統(tǒng)腫瘤中的表達和意義[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9年
,
本文編號:
246638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jiyingongcheng/2466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