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溫脅迫下人參愈傷組織中氧化鯊烯環(huán)化酶基因家族的表達特性分析
本文關鍵詞: 人參 愈傷組織 低溫脅迫 氧化鯊烯環(huán)化酶 表達特性 出處:《北方園藝》2017年17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以培養(yǎng)3周的新鮮人參愈傷組織為試材,分別進行5℃持續(xù)低溫處理與25℃/5℃培養(yǎng)12h/12h間歇低溫處理,取材時間為0、1、2、3、4d,分別設為CK、D1、D2、D3、D4處理,通過實時熒光定量PCR檢測5種氧化鯊烯環(huán)化酶(OSC)基因在不同處理中的表達。結果表明:PgDAS的表達在持續(xù)式低溫脅迫D4處理和間歇式低溫脅迫D3處理中被顯著誘導并達到峰值,分別為對照組的2.15、2.12倍;而Pgβ-AS1與Pgβ-AS2的表達僅在持續(xù)式低溫脅迫D2處理中被誘導,分別為對照組的1.27、1.71倍;PgCAS與PgLOS的表達在2種低溫脅迫中均未被誘導。表明PgDAS可能在響應不同低溫脅迫時起到關鍵作用,而其它氧化鯊烯環(huán)化酶基因協(xié)同表達。
[Abstract]:In 3 weeks of incubation of fresh ginseng callus were used as test materials, 5 DEG C for treatment of low temperature and 25 DEG /5 DEG 12h/12h cultured in intermittent low temperature treatment, the sampling time was 0,1,2,3,4d, respectively CK, D1, D2, D3, D4, by 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detection of 5 kinds of oxidosqualene cyclase (OSC) gene expression in different treatmen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xpression of PgDAS in the continuous low temperature stress D4 treatment and intermittent D3 treatment in low temperature stress wer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nd reached the peak, were 2.15,2.12 times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while the expression of Pg was induced by beta -AS1 and Pg beta -AS2 only in D2 continue low temperature stress, were 1.27,1.71 times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the expression of PgCAS and PgLOS in 2 kinds of low temperature stress have not been induc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PgDAS may be in response to different low temperature stress plays a key role, and the other oxidosqualene cyclase gene co expression.
【作者單位】: 延邊大學農(nóng)學院;延邊大學長白山生物資源與功能分子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21462044)
【分類號】:S567.51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玲;楊國濤;李海青;;黃山藥愈傷組織的誘導與分化[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07年22期
2 楊巧珍;趙雪梅;楊路路;趙惠玲;周小梅;;中草藥對紫羊茅愈傷組織生長和分化的影響[J];農(nóng)產(chǎn)品加工(學刊);2011年03期
3 鄭企成;陳文華;朱耀蘭;;高粱、小麥干種子與體細胞愈傷組織輻射敏感性比較[J];核農(nóng)學報;1986年01期
4 李士生;張玉玲;;小麥愈傷組織及再生植株的染色體變異[J];西藏農(nóng)業(yè)科技;1992年02期
5 ;與愈傷組織形成能力(%)及愈傷組織生長相關的籽粒形態(tài)學特征[J];國外農(nóng)學-雜糧作物;1995年05期
6 高振宇,黃大年;影響秈稻愈傷組織形成和植株再生能力的因素[J];植物生理學通訊;1999年03期
7 佘建明,張保龍,倪萬潮;影響"揚稻6號"成熟胚愈傷組織再生植株的因子[J];江蘇農(nóng)業(yè)學報;2002年04期
8 陳妹幼,聶以春,張獻龍;轉化棉花胚性愈傷可以有效縮短轉基因周期[J];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02年05期
9 鄭樹松,安成才,李啟任,陳章良;離體條件下抗生素對棉花愈傷組織生長的影響[J];棉花學報;2002年05期
10 羅建平,吳禮福,姜紹通;懷槐愈傷組織形成與異黃酮積累[J];中國中藥雜志;2003年1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職明星;李秀菊;王清連;;基質含水量對扦插棉花愈傷組織形成的影響[A];中國棉花學會2009年年會論文匯編[C];2009年
2 郭志剛;劉雪;劉瑞芝;;培養(yǎng)條件對藏紅花愈傷組織生長的影響[A];第四屆中國新醫(yī)藥博士論壇論文集[C];1999年
3 張壽文;曹嵐;;彭澤貝母愈傷組織的誘導及培養(yǎng)條件的優(yōu)化研究[A];首屆江西省科協(xié)學術年會江西省中醫(yī)藥學術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10年
4 張壽文;聶秀霞;曹嵐;;彭澤貝母愈傷組織的誘導及培養(yǎng)條件的優(yōu)化研究[A];全國第9屆天然藥物資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5 王丕武;王雷;張君;;基因槍轉化玉米愈傷組織轉化條件的優(yōu)化[A];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國科技工作者的歷史責任——中國科協(xié)2003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上)[C];2003年
6 黃皓;夏濤;高麗萍;;茶愈傷組織的誘導及繼代培養(yǎng)的研究[A];全國茶業(yè)科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7 汪春義;戚鳳春;陳桂玲;申鎮(zhèn)維;王宣軍;謝英林;盛軍;;表達人胰島素的人參愈傷組織細胞系的建立[A];吉林省第六屆生命科學大型學術報告會論文集[C];2008年
8 甘煩遠;鄭光植;沈月毛;;毛喉鞘蕊花愈傷組織的誘導及其活性成分的產(chǎn)生[A];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第五次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1992年
9 吳順;蕭浪濤;劉清;張雪芹;童建華;沈革志;歐陽龍丹;;水稻愈傷組織分化過程中內源激素的變化[A];2005年全國植物生長物質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10 徐立華;張舉仁;周柱華;許方佐;陰衛(wèi)軍;邢燕菊;;玉米愈傷組織再生體系的研究[A];全國作物生物技術與誘變技術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俄羅斯培育出更耐澇小麥[N];新華每日電訊;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文濤;虎杖愈傷組織白藜蘆醇次生代謝調控體系研究[D];四川農(nóng)業(yè)大學;2009年
2 于海鵬;人參愈傷組織細胞表達HBsAg-rhIFNα-2b融合蛋白的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3 吉前華;小麥(Triticum aestivum L.)幼穗愈傷組織形成和植株再生能力的基因型變異及其遺傳基礎的研究[D];四川農(nóng)業(yè)大學;2001年
4 吳順;秈稻成熟胚再生體系的建立及反義waxy基因轉化秈稻的研究[D];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2005年
5 王克臣;亞麻離體再生及早期體細胞胚胎發(fā)生機理的研究[D];東北農(nóng)業(yè)大學;2008年
6 商海紅;陸地棉體細胞胚胎發(fā)生的細胞學研究[D];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2009年
7 張朝軍;棉花葉柄高效再生體系的建立與遺傳分析[D];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2008年
8 雷秀娟;人參花藥、雜種胚培養(yǎng)及基于皂苷含量的特性評價[D];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2013年
9 夏燕莉;玉米愈傷組織分化的遺傳分析及相關基因克隆[D];四川農(nóng)業(yè)大學;2006年
10 任琦;人參愈傷組織細胞表達CTB-hIFN-α2b融合蛋白的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惠;谷子不同外植體再生體系建立及優(yōu)化的研究[D];山西農(nóng)業(yè)大學;2015年
2 蘭蘭;農(nóng)桿菌介導的酸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轉化人參愈傷組織的研究[D];長春師范大學;2015年
3 曹樂慧;農(nóng)桿菌介導的小麥愈傷轉化及小麥懸浮細胞系的建立[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5年
4 王燕;木薯“西選03”再生體系建立及農(nóng)桿菌介導遺傳轉化初探[D];廣西大學;2015年
5 常亞慧;丹參花藥培養(yǎng)及其葉肉細胞原生質體的分離培養(yǎng)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5年
6 蔡陽光;除草劑在轉基因小麥篩選鑒定中的應用研究[D];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2015年
7 岳高超;蒺藜體外培養(yǎng)體系的建立及其次生代謝產(chǎn)物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4年
8 丁喜蓮;農(nóng)桿菌介導的海島棉轉Bt基因遺傳轉化研究[D];新疆農(nóng)業(yè)大學;2015年
9 陳琦;玉米孤雌生殖單倍體胚遺傳轉化體系建立的初步研究[D];四川農(nóng)業(yè)大學;2015年
10 王建勇;黃麻組培再生和胚性懸浮細胞體系構建的研究[D];福建農(nóng)林大學;2016年
,本文編號:154607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jiyingongcheng/1546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