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率變化指標的高原公路平曲線試驗研究
本文關鍵詞:基于心率變化指標的高原公路平曲線試驗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為提高高原公路行車安全,借助動態(tài)GPS、多導電生理記錄儀等檢測設備,對109國道青藏段海拔3 567~4 709 m區(qū)間內(nèi)公路路線形、行車速度和駕駛人生心理反應進行實地檢測。以心率增長率為評價指標,確定海拔高度、平曲線半徑和車速為影響因素,利用多元回歸分析的方法分別建立適用于海拔3 567~3 957 m和4 100~4 709 m的心率變化模型并進行模型檢驗,最后應用模型結合《公路路線設計規(guī)范》(JTG D20-2006)提出不同海拔區(qū)間內(nèi)平曲線半徑最小參考值。結果表明:模型精度良好,能夠反映駕駛員實際運行過程中的心率增長率變化;海拔3 567~3 957 m區(qū)間內(nèi)平曲線半徑應不小于300 m,海拔4 100~4 709 m區(qū)間內(nèi)平曲線半徑應不小于350 m為宜。
【作者單位】: 同濟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關鍵詞】: 交通安全 高原公路 平曲線路段 心率增長率 多元回歸分析
【基金】:“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2014BAG05B00)
【分類號】:U491.254
【正文快照】: 由于高原地區(qū)低壓缺氧的環(huán)境特點,同時公路在設計過程中受復雜地形限制存在大量小半徑曲線,導致駕駛人在高原公路上行駛時產(chǎn)生的緊張程度以及生心理上的負荷均大于平原公路[1],而目前采用的中國規(guī)范[2]規(guī)定海拔3 000 m以上高原公路縱坡必須根據(jù)海拔高度不同進行折減,對平曲線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艾力·斯木吐拉;李鑫;伊力扎提·艾力;;高原公路駕駛員生理心理特性現(xiàn)場測試研究[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15年12期
2 李巖巖;艾力·斯木吐拉;;高原公路線形組合路段駕駛員心率變化特性試驗分析[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15年06期
3 劉洋;艾力·斯木吐拉;方靖;;高原公路縱坡路段駕駛員心率變化特性分析[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14年12期
4 夏可;艾力·斯木吐拉;;駕駛員心率變化與高原公路平曲線關系的試驗研究[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14年11期
5 喬建剛;溫影影;周榮貴;;基于駕駛行為的高原區(qū)公路縱坡折減[J];公路交通科技;2012年01期
6 潘曉東;殷艷紅;;基于人機工程學山區(qū)公路平曲線安全視距研究[J];華東交通大學學報;2007年02期
7 潘曉東;人體信息技術在道路交通環(huán)境與安全性評價中的應用[J];中國公路學報;2001年S1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竺靈杰;柳本民;郭忠印;劉建蓓;;基于心率變化指標的高原公路平曲線試驗研究[J];華東交通大學學報;2016年06期
2 庫力曼·買得依;艾力·斯木吐拉;;高原公路駕駛員主觀感受與行車安全[J];公路與汽運;2016年05期
3 王宏鵬;艾力·斯木吐拉;;高原公路低氧路段駕駛疲勞腦電信號檢測分析[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16年07期
4 張亞;;分析二級公路線形與路域生態(tài)景觀的聯(lián)系[J];黑龍江交通科技;2016年07期
5 徐良杰;奚少新;李鐵輝;應聃;王冠云;;冰雪環(huán)境彎道交通標志影響試驗分析[J];安全與環(huán)境學報;2016年03期
6 艾力·斯木吐拉;李巖巖;伊力扎提·艾力;;高原公路駕駛員生理特性動態(tài)試驗分析[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16年05期
7 關鵬;;基于腦電特性的荒漠化地區(qū)公路最大直線長度研究[J];科學技術與工程;2016年13期
8 陳鵬;艾力·斯木吐拉;;高原公路駕駛員應激反應能力分析[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16年04期
9 李巖巖;艾力·斯木吐拉;;基于生物反饋試驗的高原公路駕駛員生理特性研究[J];科學技術與工程;2016年08期
10 關鵬;戴永潔;;沙漠道路曲線對非專職駕駛員心率的影響[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16年02期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洋;艾力·斯木吐拉;方靖;;高原公路縱坡路段駕駛員心率變化特性分析[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14年12期
2 夏可;艾力·斯木吐拉;;駕駛員心率變化與高原公路平曲線關系的試驗研究[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14年11期
3 馬壯林;張宏璐;譚曉偉;;高速公路連續(xù)下坡路段交通事故時空分布特征研究[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14年05期
4 莫秋云;李榮敬;李軍;張科研;梁衛(wèi)鴿;;基于ECG指標的山區(qū)公路線形對駕駛員特性的影響研究[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13年12期
5 朱興琳;艾力·斯木吐拉;王宇;;高原地區(qū)公路交通安全現(xiàn)狀及事故特征分析[J];公路與汽運;2013年06期
6 馮尚樂;戚春華;朱守林;;草原公路縱坡上坡路段對駕駛員心電特性的影響研究[J];內(nèi)蒙古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年Z1期
7 陳沅江;付琴;程剛;;基于山區(qū)公路線形判斷的主動安全技術研究[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12年02期
8 喬建剛;溫影影;周榮貴;;基于駕駛行為的高原區(qū)公路縱坡折減[J];公路交通科技;2012年01期
9 姚娜;戚春華;朱守林;;草原二級公路事故多發(fā)區(qū)域路段駕駛員心率變化研究[J];內(nèi)蒙古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年01期
10 溫江;謝尚科;韓旭;李釗;;公路縱斷面線形安全設計[J];交通標準化;2009年13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潘崇全;韓建梅;;動視覺原理在公路平曲線半徑確定上的應用[J];中國水運(下半月);2010年03期
2 丁傳鑫;;基于全站儀數(shù)據(jù)的公路平曲線半徑恢復[J];中國水運(下半月);2013年06期
3 熊哲清;;談談《公路工程技術標準》的若干技術問題(續(xù)) 十一、平曲線半徑[J];公路;1983年12期
4 鄭柯,榮建,任福田;高速公路平曲線半徑與車輛行駛速度之間的關系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03年02期
5 鄭柯,江立生,榮建,任福田;高速公路平曲線半徑對行車心生理反應影響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4年05期
6 郭根勝;朱守林;楊文光;;林區(qū)道路平曲線半徑對駕駛員生理疲勞影響研究[J];內(nèi)蒙古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年04期
7 高穎;;山區(qū)公路平曲線半徑值與行車速度之間的關系研究[J];交通標準化;2011年12期
8 陳富堅;郭忠印;陳富強;柳本民;;公路平曲線半徑的可靠性設計[J];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學報;2012年04期
9 游克思;孫璐;顧文鈞;;公路平曲線半徑可靠性設計理論與方法[J];交通運輸工程學報;2012年06期
10 周國蔭;;山區(qū)測量快速選定半徑的方法[J];公路;1980年09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呂慶豐;高光秀;劉志軍;;重慶山區(qū)二、三級公路平曲線半徑與運行速度的關系研究[A];2004年道路工程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張娟;基于駕駛員因素的公路連續(xù)長坡路段線形研究[D];長安大學;2012年
本文關鍵詞:基于心率變化指標的高原公路平曲線試驗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42284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422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