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氧平衡約束下武漢市土地利用結構優(yōu)化情景模型研究
本文選題:生態(tài)用地 + 碳氧平衡; 參考:《長江流域資源與環(huán)境》2015年12期
【摘要】:碳氧平衡法可通過比較人類活動引起的釋碳耗氧量與生態(tài)用地的固碳釋氧能力之間的平衡關系來測算碳氧平衡標準下生態(tài)用地需求量。以武漢市為例,遵循"環(huán)境友好、資源節(jié)約"的兩型社會建設原則構建了土地利用綜合效益最優(yōu)的多目標函數(shù),以2013年為基期年且2020年為目標年,探索了碳氧平衡約束條件下武漢市土地利用結構的優(yōu)化方向。研究結果表明:土地利用結構優(yōu)化后2020年較2013年增加了40 908hm2標準生態(tài)用地,產(chǎn)生431億元的綜合效益,年固碳能力和釋氧能力分別達到532.03萬t和1 418.33萬t,分別占武漢市釋碳耗氧量的43.25%和30.29%,能完成區(qū)域內(nèi)的固碳任務且有盈余,但不能實現(xiàn)區(qū)域內(nèi)的氧平衡。研究結果表明僅通過增加生態(tài)用地來維持碳氧平衡將難以為繼,長期來看,必須轉(zhuǎn)變發(fā)展方式來維持碳氧平衡狀態(tài)。
[Abstract]:The carbon-oxygen balance method can be used to calculate the ecological land demand under the standard of carbon and oxygen balance by comparing the balanc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arbon release oxygen consumption caused by human activities and the carbon sequestration and releasing ability of ecological land. Taking Wuhan City as an example, following the principle of "environmental friendliness and resource saving", a multi-objective function of optimal comprehensive benefit of land use is constructed, with 2013 as the base period and 2020 as the target year. The optimization direction of land use structure in Wuhan under the condition of carbon and oxygen balance is explor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40 908hm2 standard ecological land use is increased in 2020 after land use structure optimization compared with 2013, and the comprehensive benefit is 43.1 billion yuan. The annual carbon sequestration capacity and oxygen releasing capacity reached 5.3203 million t and 14.1833 million t, respectively, accounting for 43.25% and 30.29% of the carbon release oxygen consumption in Wuhan City, respectively. The carbon sequestration task in the region was completed and there was a surplus, but the oxygen balance in the region could not be reali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it is difficult to maintain carbon and oxygen balance only by increasing ecological land use. In the long run, it is necessary to change the mode of development to maintain carbon and oxygen balance.
【作者單位】: 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基于系統(tǒng)仿真的城市土地利用碳排放分析與低碳利用調(diào)控研究”(14BGL218) 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資金“基于生態(tài)效率的土地差別化利用的實施保障機制研究”(662014RW007)
【分類號】:F299.2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劉子剛;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碳儲存和溫室氣體排放研究[J];地理科學;2004年05期
2 余超;王斌;劉華;楊校生;修珍珍;;中國森林植被凈生產(chǎn)量及平均生產(chǎn)力動態(tài)變化分析[J];林業(yè)科學研究;2014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于秀麗;;吉林省西部濕地水文功能退化分析與恢復策略[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09年34期
2 薛芳;崔鵬;孫秀麗;;濕地土壤碳循環(huán)與溫室氣體影響因素[J];池州學院學報;2010年03期
3 宋長春;王毅勇;王躍思;趙志春;;人類活動影響下淡水沼澤濕地溫室氣體排放變化[J];地理科學;2006年01期
4 高建華;楊桂山;歐維新;;蘇北潮灘濕地植被對沉積物N、P含量的影響[J];地理科學;2006年02期
5 楊世倫;杜景龍;郜昂;李鵬;李明;趙華云;;近半個世紀長江口九段沙濕地的沖淤演變[J];地理科學;2006年03期
6 王愛玲;朱文泉;李京;陳云浩;;內(nèi)蒙古生態(tài)系統(tǒng)服務價值遙感測量[J];地理科學;2007年03期
7 李景宜;;陜西渭河下游濕地環(huán)境風險因素分析[J];地理科學;2007年03期
8 楊紅霞;王東啟;陳振樓;陳華;王軍;許世遠;楊龍元;;長江口崇明東灘潮間帶甲烷(CH_4)排放及其季節(jié)變化[J];地理科學;2007年03期
9 王進欣;孫書存;王今殊;仲崇慶;邢偉;;蘇北鹽沼DMS、CS_2和CH_4排放通量沿高程梯度的變化[J];地理科學;2009年04期
10 謝文霞;趙全升;張芳;馬曉菲;;膠州灣河口濕地秋冬季N_2O氣體排放通量特征[J];地理科學;2011年04期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樸世龍,方精云,郭慶華;1982—1999年我國植被凈第一性生產(chǎn)力及其時空變化[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年04期
2 楊士弘;城市綠化樹木碳氧平衡效應研究[J];城市環(huán)境與城市生態(tài);1996年01期
3 余德貴;吳群;;基于碳排放約束的土地利用結構優(yōu)化模型研究及其應用[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huán)境;2011年08期
4 俞孔堅,李迪華,韓西麗;論“反規(guī)劃”[J];城市規(guī)劃;2005年09期
5 陳燕飛;胡海波;;城市總體規(guī)劃中的碳氧平衡分析[J];城市規(guī)劃;2010年S1期
6 高艷妮;于貴瑞;張黎;劉敏;黃玫;王秋鳳;;中國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凈初級生產(chǎn)力變化特征——基于過程模型和遙感模型的評估結果[J];地理科學進展;2012年01期
7 馬學慧,呂憲國,楊青,閻敏華;三江平原沼澤地碳循環(huán)初探[J];地理科學;1996年04期
8 朱永彬;王錚;龐麗;王麗娟;鄒秀萍;;基于經(jīng)濟模擬的中國能源消費與碳排放高峰預測[J];地理學報;2009年08期
9 趙榮欽;黃賢金;鐘太洋;;中國不同產(chǎn)業(yè)空間的碳排放強度與碳足跡分析[J];地理學報;2010年09期
10 龔建周;劉彥隨;張靈;;廣州市土地利用結構優(yōu)化配置及其潛力[J];地理學報;2010年1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王永安,恭映壁;計算城市綠化面積的碳氧平衡法[J];生態(tài)經(jīng)濟;2002年03期
2 ;[J];;年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4條
1 何常清;;基于碳氧平衡分析的張家港市生態(tài)保護用地量研究[A];轉(zhuǎn)型與重構——2011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C];2011年
2 楊磊;;基于碳氧平衡分析的上海生態(tài)用地需求研究[A];城市時代,,協(xié)同規(guī)劃——2013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09-綠色生態(tài)與低碳規(guī)劃)[C];2013年
3 劉進;;機體供氧/耗氧平衡與臨床[A];第十二屆華東六省一市麻醉學術會議暨2013年福建省麻醉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3年
4 Mitsutaka HINO Tetsuya NAGSAKA;張彩軍;;高合金鋼、爐渣、夾雜物、耐火材料之間的平衡[A];2001中國鋼鐵年會論文集(上卷)[C];200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本報記者 黃穗誠;碳氧平衡:住宅區(qū)造綠的依據(jù)[N];廣東建設報;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孫蘇晶;基于碳氧平衡模型的中環(huán)院校園低碳優(yōu)化策略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184285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zbyz/18428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