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期貨市場上洗錢行為的識別與監(jiān)管
發(fā)布時間:2017-03-30 13:20
本文關鍵詞:證券期貨市場上洗錢行為的識別與監(jiān)管,,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 隨著銀行體系對洗錢活動的監(jiān)管逐漸強化,洗錢者轉而將目光放在證券、期貨、保險等金融領域,中國人民銀行在2007年的反洗錢工作會議上也強調要將這三個市場作為2007年的反洗錢工作重點。對于利用證券和期貨市場洗錢行為的識別與監(jiān)管,各國的監(jiān)管部門缺乏相應的實踐經驗,并且對這些領域的理論研究也相對處于空白狀態(tài)。本文試圖對證券和期貨市場洗錢者的行為特征進行研究,在此基礎上總結其洗錢的模式和常用手法,并針對此設計有效的反洗錢識別指標,從而提出有效的監(jiān)管建議,以促進反洗錢工作在證券、期貨等金融領域的深入開展。 對于證券市場上的洗錢行為研究,本文首先從洗錢的廣義范疇內對證券市場上常見的洗錢手法進行了總結,并結合一個綜合案例對上市公司常用的洗錢手法和洗錢特點進行分析,提出有針對性的識別方法和指標,并通過財務數(shù)據(jù)驗證其有效性。 而對于期貨市場的研究,由于缺少國內外學術界系統(tǒng)性的研究成果,本文使用了不同于證券市場的研究方法。首先從期貨市場的交易特點出發(fā),分析其成為新興洗錢手法的原因。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討洗錢者在期貨市場上的行為特征,并總結出三種常見的洗錢模式。進而結合期貨交易的特點,以及一般洗錢手法的共性,分析并總結出這種新興洗錢行為的兩種典型手法。在對期貨市場特點和洗錢者的基本行為特征有所了解后,本文有針對性地建立了一套反洗錢指標識別體系。該指標體系采用多層次、多角度的方法識別洗錢行為,由大到小、由寬到窄的縮小監(jiān)查范圍,最終確定出隱藏在正常交易者中的洗錢者。 為了檢驗反洗錢指標的有效性,文中還使用了模型仿真和實證研究的方法。在模型仿真中,通過對交易環(huán)境、交易主體、交易規(guī)則等的定義,使模型基本再現(xiàn)了與真實期貨交易相似的情境,利用模擬數(shù)據(jù)計算識別指標,并對參與交易的仿真主體進行識別,模擬的結果證明反洗錢識別指標是有效的。同樣地,實證研究的結果也證明了識別指標的有效性。 基于對證券期貨市場的洗錢行為研究,本文建議:在期貨交易中,要建立異常交易識別系統(tǒng),加強期貨交易所的反洗錢職能;加強制度建設,完善期貨交易所和經紀公司的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機制;貫徹實施法律法規(guī),增強人員培訓。在證券市場中,要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結構;加強貨幣資金審計,提防現(xiàn)金流信息的欺騙性;完善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內部控制制度,加強金融體系間的合作與溝通;加強對上市公司擔保的監(jiān)管。
【關鍵詞】:證券市場 期貨市場 反洗錢 識別 監(jiān)管
【學位授予單位】:上海交通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8
【分類號】:F832.51;F724.5;F224
【目錄】:
- 摘要2-4
- ABSTRACT4-9
- 第一章 緒論9-22
- 1.1 洗錢的概念9-12
- 1.2 研究意義12-14
- 1.3 國內外研究概述14-20
- 1.3.1 國外研究現(xiàn)狀14-17
- 1.3.2 國內研究現(xiàn)狀17-20
-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20-22
- 第二章 證券市場洗錢行為的識別22-38
- 2.1 證券市場洗錢方式的總結22-25
- 2.2 許宗林洗錢案的案例分析25-30
- 2.2.1 案例背景介紹25-27
- 2.2.2 達爾曼洗錢案的手法27-29
- 2.2.3 達爾曼洗錢案的特點29-30
- 2.3 上市公司洗錢行為的識別30-37
- 2.4 本章小結37-38
- 第三章 期貨市場上洗錢行為的分析38-51
- 3.1 期貨市場概述38-42
- 3.2 洗錢者在期貨市場上的行為分析42-47
- 3.3 洗錢過程和洗錢手法47-49
- 3.4 本章小結49-51
- 第四章 期貨市場的反洗錢指標識別體系51-62
- 4.1 反洗錢指標識別體系的介紹51-52
- 4.2 第一層篩選指標的設計與應用52-59
- 4.2.1 輕倉合約指標53-54
- 4.2.2 價格異常指標54-57
- 4.2.3 盈虧異常指標57-59
- 4.3 第二層篩選指標的說明59-61
- 4.4 本章小結61-62
- 第五章 模型仿真和實證檢驗62-77
- 5.1 期貨市場仿真模型的設計62-66
- 5.1.1 交易規(guī)則的設計63
- 5.1.2 交易合約的設計63-64
- 5.1.3 交易主體的設計64-66
- 5.2 模型仿真的實現(xiàn)66-71
- 5.2.1 數(shù)據(jù)庫的定義66-68
- 5.2.2 模型參數(shù)設置68
- 5.2.3 模型仿真的結果68-71
- 5.3 實證研究71-72
- 5.4 模型仿真的對比實驗72-76
- 5.5 本章小結76-77
- 第六章 結論與監(jiān)管建議77-83
- 參考文獻83-87
- 致謝87-88
-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完成的論文和參與的科研項目88-90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國順;趙文廣;;中美期貨市場持倉限制制度比較[J];證券市場導報;2011年08期
2 孟一;;期貨時間 我的理財史(4)[J];商品與質量;2011年30期
3 ;中國股市“四喜臨門”[J];中國經濟快訊;2000年11期
4 王霞天;于曉娟;;我國證券市場的脆弱性原因研究[J];商業(yè)文化(上半月);2011年07期
5 ;首屆《證券市場導報》論壇征文啟事[J];證券市場導報;2011年08期
6 盛善祥;;“香港結算”與內地證券市場的國際化進程[J];港澳經濟;1997年05期
7 童衛(wèi)華;;證券市場對我國產業(yè)結構升級的影響[J];經營管理者;2011年12期
8 楊宜;;QFⅡ給我們帶來了什么[J];科技與企業(yè);2003年03期
9 ;破解資源價格賣方“陷阱”[J];w
本文編號:27724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qihuoqq/277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