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管集權、內部控制與公司績效關系研究
本文關鍵詞:高管集權、內部控制與公司績效關系研究 出處:《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7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摘要】:2004年,為避免類似安然事件的發(fā)生,國際上頒布并推行了更加嚴格的內控法案——《塞班斯法案》,隨后,更多的經濟學家和研究人員投身到了公司治理這一課題中,希望能夠用完善的內控制度,減少因內控缺陷導致的巨大經濟損失,繼而涌現出了大量有關內部控制的中外文獻。然而,十幾年間的研究仍主要圍繞著公司業(yè)績和內控體系的相關性展開,除此之外,對其他相關研究的關注度則較小,如對于上市公司而言,所有權歸屬于國家還是非國家是否會影響內控體系的架構?高層管理人員的個人權力大小將對內部控制的有效性產生積極還是消極的影響?高管權力是否受限、內部控制是否有效是否會直接造成上市公司的績效差異?這些問題都值得關注。在資本市場尚不十分完善的我國,由于經濟環(huán)境和相關制度尚不成熟健全,政府、相關監(jiān)管機構和有關部門仍然需要不斷的對企業(yè)進行宏觀調控。由政府任命和指派的國有控股上市公司的高層管理人員,雖然在專業(yè)技能和知識水平方面較其他高管可能略遜一籌,但卻可以憑借其豐富的人脈和背景資源,帶給國有控股企業(yè)更大的競爭優(yōu)勢。正是基于此種背景,國有控股企業(yè)往往可以憑借其背景和資源在融資渠道、技術獲取、市場拓展等等方面獲得更多的支持。此外,五千年的歷史文化潛移默化的加重了君主集權、階級至上的腐朽觀念,這種觀念無形中使得我國上市公司某些高層管理人員的個人權力過度膨脹、“一言堂”這種本不應出現的現象在我國變得普遍且嚴重;赝陙砦覈谏鲜泄緝瓤嘏斗矫嫠龅墓ぷ,不難發(fā)現,內部控制指數都在不斷攀升,但仍有很多內控披露方面的問題值得思考,對于上市公司而言,高層管理人員的個人權力大小是否會對公司內部控制產生影響?產生何種影響?繼而會對公司績效產生怎樣的傳導作用?不同產權性質下,這種影響作用是否相同?本文正是就上述疑問,提取相應的數據,結合相關經驗和模型,對上述問題進行系統(tǒng)和客觀的分析和檢驗。本文實證以2012-2015年滬市A股上市公司為初始樣本,研究國有和非國有上市公司高管集權、內部控制與公司績效間的關系。結果表明:良好的內部控制能夠有效提升公司績效;高管組織權、高管所有權的集中與公司績效沒有明顯的直接關系;在國有控股公司,高管組織權的過度集中會對公司內部控制產生負面影響,進而降低公司績效水平;而高管所有權因國有企業(yè)高管持股較少,雖然會對公司內部控制產生正面影響,但是效果不顯著。在非國有控股公司,高管組織權的過度集中會對公司內部控制產生正面影響,進而提高公司績效水平;而高管所有權的集中則會抑制內部控制對公司績效的提升作用。
[Abstract]:In 2004, in order to avoid a similar Enron event on the international promulg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more stringent internal control act -- the "Sarbanes Oxley Act", then, more and more economists and researchers devoted themselves to the subject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hope to be able to use a perfect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reduce the huge economic losses caused by internal defects. Then the emergence of a large number of internal control of Chinese and foreign literature. However, the research of ten years is still mainly revolves arou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pany performance and the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in addition to other relevant research attention is small, such as for listed companies, ownership belongs to the country or non state will affect the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architecture? The senior management of the personal power size will produce positive or negative effect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internal control? The executive power is limited or not, whether internal control Whether effective will be the direct result of the performance of listed companies? These issues are worthy of attention. In China's capital market is not perfect, due to the economic environment and the related system is not mature and perfect, the government and relevant departments, regulators still need to continue to carry out macro-control enterprises. Appointed by the government and the listed assignment the state-owned holding company's senior management, while the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knowledge level than other executives may be slightly inferior, but can rely on its rich resources of contacts and background, the state-owned holding enterprises bring greater competitive advantage. It is based on such background, state-owned enterprises often can rely on its background and resources in financing channels technology acquisition, market development, etc., to get more support. In addition, five thousand years of history and culture exerts aggravated the monarchy, first class The decadent ideas, the concept of intangible in the listed companies in China has certain executives personal power over expansion, "this should not What I say goes." phenomenon has become widespread and serious in our country. Back in recent years in our country listed companies internal control disclosure of the work done, it is not difficult to find, the internal control index are rising, but there are still a lot of internal control disclosure issues worthy of consideration, for listed companies, whether the senior management of the personal power size will have influence on the internal control of the company? What kind of impact? Then how will produce conduction effect on corporate performance? The different nature of property right, this effect is the same? This paper is on the above questions, extract the corresponding data, combined with relevant experience and model, systematic and objective analysis and test of the above problems. This paper empirically by 2012-2 015 years of Shanghai A shares of listed companies as the initial sample of state-owned and non state-owned listed company executives centralization, internal control and corporate performan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good internal control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company executives; the right to organize,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executive ownership concentration and corporate performance in state-owned holding; company executives, excessive concentration of the right to organize will have a negative impact on the internal control of the company, thereby reducing the level of corporate performance and ownership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 executives; for executives holding less, although will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internal control of the company, but the effect is not significant. In non-state-owned companies, the excessive concentration of executives of the right to organize to produce positive the impact of internal control of the company, and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corporate performance and ownership concentration; executives will inhibit the role of internal control to enhanc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company.
【學位授予單位】: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F275;F832.51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孫二省,李愛珍,王水源;企業(yè)的內部控制制度及其審計[J];財稅與會計;2000年05期
2 李建平;企業(yè)內部控制制度及存在問題的研究[J];機械管理開發(fā);2000年01期
3 亓同進;企業(yè)內部控制的研究與評價[J];西安航空技術高等?茖W校學報;2000年04期
4 王以榮;企業(yè)內部控制探討[J];浙江財稅與會計;2000年10期
5 束紅;國有企業(yè)內部控制的重點與難點[J];中國審計信息與方法;2000年11期
6 梁必文,宮彥冰;淺議企業(yè)內部控制制度的完善[J];中國資源綜合利用;2000年04期
7 劉桂艷;魯永雎;;企業(yè)內部控制失效的表現、成因與對策[J];財務與會計;2000年12期
8 趙洪剛;;淺談企業(yè)內部控制[J];工業(yè)會計;2000年12期
9 翟志華;初探加強企業(yè)內部控制的舉措[J];財會月刊;2001年08期
10 潘經民;如何完善企業(yè)內部控制制度[J];財會月刊;2001年18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劉玉琨;;強化企業(yè)內部控制 促進企業(yè)健康發(fā)展——在《2009中國企業(yè)內部控制高層論壇》上的發(fā)言(代序)[A];2008年度中國總會計師優(yōu)秀論文選[C];2009年
2 龔杰;;從內部控制發(fā)展史看我國內部控制建設方向[A];2008年度中國總會計師優(yōu)秀論文選[C];2009年
3 鄭石橋;徐國強;;論融入管理體系中的內部控制設計[A];首屆內部控制專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4 王美英;;內部控制實證研究文獻回顧[A];首屆內部控制專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5 王海林;;試論基于信息技術環(huán)境的企業(yè)內部控制[A];首屆內部控制專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6 重慶理工大學財會研究與開發(fā)中心內部控制課題組;李孝林;陳麗蓉;;漢簡中的內部控制方法探索——漢代內部控制初步發(fā)展論[A];首屆內部控制專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7 張福琴;張穎;;試論企業(yè)內部控制存在問題及完善措施[A];煤炭經濟管理新論(第10輯)——第十一屆中國煤炭經濟管理論壇暨2010年中國煤炭學會經濟管理專業(yè)委員會年會論文集[C];2010年
8 黃玲玲;;淺談《企業(yè)內部控制基本規(guī)范》[A];中國會計學會財務成本分會2011年年會暨第二十四次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9 許金葉;;企業(yè)內部控制制度的內涵及其建設思路——來自企業(yè)治理理論的解析[A];企業(yè)財務報告問題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10 胡繼榮;杜景來;;企業(yè)內部控制制度的經濟學分析[A];2002年福建省會計學會理論研討論文專集[C];200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淮北礦業(yè)集團公司法律顧問室 厲琳;強化企業(yè)內部控制制度淺析[N];安徽經濟報;2003年
2 曹文火;內部控制應注意的問題[N];中國財經報;2001年
3 溫慶琳;完善企業(yè)內部控制之我見[N];湖南經濟報;2002年
4 黃榮林;對完善信用社內部控制制度的思考[N];湖南經濟報;2003年
5 馮均科;從經營者入手強化企業(yè)內部控制[N];經濟日報;2000年
6 陳義根 左自如;對公司內部控制制度的思考[N];經理日報;2002年
7 淮安市燃料總公司 郭永生;淺談企業(yè)內部控制[N];江蘇經濟報;2003年
8 賈寶和;企業(yè)內部控制體系的評價[N];江西日報;2003年
9 卜聰鐸;建立適應現代企業(yè)發(fā)展的內部控制制度[N];內蒙古日報(漢);2005年
10 ;期貨經紀公司內部控制體系研究[N];期貨日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麗達;媒體監(jiān)督、內部控制與審計意見研究[D];西北大學;2016年
2 郭軍;企業(yè)內部控制缺陷影響因素研究[D];天津大學;2016年
3 張敏敏;制造業(yè)企業(yè)內部控制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2010年
4 吳益兵;內部控制鑒證:動機、價值相關性與內控效率[D];復旦大學;2010年
5 王宏;基于國際視野與科學發(fā)展的我國內部控制框架體系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08年
6 鐘瑋;我國企業(yè)內部控制有效性研究[D];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2011年
7 張安明;內部控制與公司治理研究[D];廈門大學;2002年
8 宋京津;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問題研究[D];江西財經大學;2011年
9 周繼軍;企業(yè)內部控制與管理者代理問題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10 張旺峰;內部控制有效性與審計定價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尹忠華;建立我國企業(yè)內部控制標準體系研究[D];沈陽工業(yè)大學;2007年
2 張燕;中小民營企業(yè)內部控制體系設計與實踐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8年
3 宋環(huán)環(huán);內部控制若干問題研究[D];廈門大學;2008年
4 孫偉;內部控制演進研究[D];沈陽工業(yè)大學;2008年
5 徐許慧;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體系研究[D];河南大學;2009年
6 李永峰;內部控制戰(zhàn)略性應用問題研究[D];天津商業(yè)大學;2008年
7 魯清仿;內部控制重大缺陷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D];河南大學;2009年
8 趙瑛;內部控制鑒證報告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9年
9 李普玲;企業(yè)內部控制設計研究[D];長安大學;2007年
10 王建慧;我國中小企業(yè)內部控制制度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43007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jinrongzhengquanlunwen/1430072.html